一、發現問題:
小學課程《品德與生活》只能局限于教科書嗎?
二、目的:
《品德與生活》是1-2年級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是一門融社會生活知識與品德教育于一體的綜合學科,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基礎課程,其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學習做人,參與社會實踐,初步形成社會意識,公民意識,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為習慣。
三、前人或他人看法:
編輯此書的教育科學出版社的主編(趙昕)認為:
1、教材內容以日常生活為源泉。
2、教材方式以體驗活動為中心。
3、要以情感為紐帶。
4、圖文并茂,表達教學內容。
四、方案及方法:
采用做學教合一的方式,及趣味圖畫和真實照片相結合,更簡潔,更直觀地闡明教學目標和設計意圖,以便于學生理解和使用。
五、解決過程及描述:
數學游戲:在教學中所采用帶有玩的色彩,與學習內容配合活動,讓學生體驗集體生活的樂趣,理解規則,如讓學生的角色互換,并且相互合作,同桌間一個試著按座位順序說出開學來,自己認識的班上同學名字,另一個幫助計數,之后互換,由數數的同學叫名字,叫名字的同學幫助數數,看誰認識的同學多,玩找朋友的游戲,找到后相互自我介紹,有些學生在與人交往過程中,表現出膽怯,害羞或任性時,老師耐心地幫助他們克服自我身的局限,盡快地融入到新的集體生活中來。
擴展,豐富教材知識:如教學《大自然真美麗》時,讓他們聽音樂小鳥的叫聲等,小河流水聲,并以故事的形式教給他們怎樣珍惜每一滴水,如何保護水資源,使兒童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教學《我們的老師真好》一課時,在活動時或上課中給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懷,讓學生體驗到每位老師關愛無處不在,也要求學生回憶最喜歡老師哪些方面,促進師生之間情感的溝通,感情的培養。
六、結果:
兒童的思想品質不是獨立于兒童生活之外,生活是思想品質的載體,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效地形成兒童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
七、引出新問題:
不是每節課都有新掛圖,很枯燥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