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
在語言課上學生對識字不感興趣,識字量小,如何提高學生的識字興趣。
二、目的:
讓學生多識字,從而提高閱讀能力。
三、前人或他人看法:
1.巴甫洛夫說過:“詞是現實的抽象,它們能夠概括,而這種概括就組成了額外的人類所特有的高級思維。
2.冰心在《漢字文化叢書》題詞時寫道:“識字開智。”
3.石井勛在《幼兒能力開發法》時寫道:年齡愈小,可塑性愈強。
四、方案方法:
1.情境教學法
2.韻語文識字法
3.隨課文識字法
五、實施過程:
語文課上學生對識字不感興趣司空見怪,開學伊始,我一改原來一味地讓學生讀,然后寫組詞等方法,嘗試了情境教學法,就是在情境中教學生字,如有8個字需要掌握,我便拿出8個樹葉,每一個樹葉代表一個字,我說同學們想認識它們嗎?看誰先認識它們,誰就是它的朋友,這樣學生興趣極高,識字速度加快了,每次變換形式,如再用蘋果,桃子,楓葉等。
兒童喜歡活動模仿等,我用韻識字法,編兒歌,猜字迷,如教《黃山奇石》時,我用猜字迷;橫山上面三根草(當),一個人在山邊(仙),山下有石頭(巖),學生積極參與,本節課效果很好,還有用模仿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巨大,紛紛等詞的意思,學會了字,又明白了字義。
我要求學生多讀課文,現在的課文大多是故事或詞語,易學好記,讀起來上口,多數課文學生都能背誦,所以隨文識字的特點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可收到的事半功倍之效,《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學生會背,像蒼耳媽媽給孩子穿上帶刺,鎧甲,學生很容易理解。
六、結果與分析:
通過一個多月的識字教學,學生識字量大大增強,現在大部分學生基本全部掌握認讀直到會寫。
七、引出新問題:
使用情境教學需要不斷變換教具,所以用起來不方便,再者猜迷語,講故事畢竟有局限性,有個別學生還是對識字不感興趣,今后再采用什么樣的方法效果更好,我目前還沒有想到,有待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