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光輝
一個好的班集體,和諧融洽,人人上進。在這樣的班級里,基礎好的孩子更加優秀,基礎差一點的孩子也被環境“熏陶”得急起直追。相反,在一個“亂班”,好學生能好下去真的不容易,更別說基礎差有問題的學生了。那么,“好班”和“差班”的差別是怎樣產生的?究其根源,差別出在管理上。
班級管理是指教師在整個學校教育過程中,對教育的基礎單位----班級實行的動態管理。班級管理包括課堂管理。班級管理還對課堂以外的教育教學活動進行組織和協調,對班與班之間的關系,對班校關系,學校與家長關系進行協調。教育管理是一種實踐過程,這個過程是在管理者,管理對象和管理手段三個要素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管理目的是為了實現預定的目標,管理的本質是協調,即協調課堂或班級中的人際關系,創設健康的課堂氣氛或班級風氣。課堂管理和班級管理的主要作用體現在組織,促進,協調,維持四個方面。管理過程又同時是教育過程,管理的四種作用不僅使教育過程得以順利實施,而且他本身就是對學生行為的一種規范和約束,他的教育作用不可低估。
學生最主要的學習活動在課堂完成,所以創建良好的課堂環境,加強課堂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應該意識到,上課并不是一種孤立的教學活動,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是他們整體學習素養的表現。“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習慣”,“把學生培養成為自主的學習者”是當前教育改革的熱點問題。教師對課堂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自主學習,而造就自主學習者,就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鞏固與激發學生的學習活動,調控學生的學習活動以及正確評價學生的學習活動。
教師在課堂教學管理中處于管理者地位,他的職責基本包括以下方面:正確鑒定課堂心理氣氛的現狀;公正評價,合理期望;教師要以自己積極的情感感染學生;樹立教師的教育威望;教師要合理利用信息;重視課堂教學中的多向交往,建立良好的班級人際關系;維持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良好心理狀態,建立積極,有序的課堂規則;合理組織慨然臺教學結構,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等。
在實際工作中我認為要做到如下幾點:
一、 充分信任并真正尊重學生。
“教育不能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尊重學生是愛的前提。在尊重學生、師生平等的基礎上去愛學生,才能正確對待學生的過失,才會寬容學生所犯的錯誤,也才可以贏得學生的愛戴。
信任學生,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做教育教學的主人。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學會寬容,“以己之身,及人之身”,從學生所處的情境中設身處地的考慮對方的行為動機或個性需要,將心比心,以心換心。以熱情換取信任,以坦誠換取信任,以信任換取信任。在這種狀態下,師生情感易于引起共鳴,也就容易實現心理溝通。
要做到真正尊重學生。只有尊重學生并與之平等相處,學生才會有言敢發,有話敢講。只有真正做到用真情去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才能達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情理相濟的目的。為此,教師要改善自我,不自高自大,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心胸豁達,熾熱認真,一視同仁。把自己和學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同他們交朋友,尊重、理解他們。要提高自我,不要不懂裝懂。提高學生,培養學生,教育者首先要堅持“活到老,學到老”的原則,加強學習新理論新知識,結合實際,大膽實踐,積極探索。要擺正自我,不單向溝通。溝通應是雙向型的,要改變過去的那種“我講你聽”的陳舊的教育方式,在了解學生的同時,也讓學生來了解自己,完備教師的人格,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從心理上接納,從心底產生敬佩,師生關系才會和諧融洽。
二、賞識學生。
中國有一句俗話:“士為知己者死。”說的是為賞識自己、信任自己的人去死都愿意。成年人需要賞識,學生更需要得到家長、老師的賞識。然而,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學校教育似乎已逐漸遠離了學生心靈深處這最美好的愿望,他們經常聽到的是老師的批評、家長的責罵。難道我們多年的學校教育真的就只是培養了一大批不合格的學生嗎?不!我們經常會發現我們身邊有很多在各行各業都很杰出的人曾經都不是在學校表現最優秀的學生。這一現象確實值得我們廣大的教育工作者深深地反思。
三、放下架子,主動接近學生。
要了解學生,確立學生主人翁的地位。只有深入了解了學生的家庭背景、個性差異、興趣愛好,心理變化、發展特點,我們才有與學生相處的基礎。教師應該始終明確自己的身份是學生的服務者、學習的引導者和興趣的激發者。只有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行為的主體,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一被激發,他們就會自覺地要求學習,自然地要求上進,能學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學生的個性得到全面的展示,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要我做人”為“我要做好人”。瑞士著名教育家斐斯泰齊認為,教師應該像母親對待孩子那樣,從積極愛護的態度去了解和教育學生。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就必須在某種程度上使自己變為學生,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因而教師必須放下架子,走出辦公室,融入學生之中,了解學生,熟悉學生,主動地、努力地創造與學生心靈溝通的條件,在和他們進行交談對話過程中,提供雙方交換思想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機會。教師只有真正掌握了學生在做些什么,想什么,才能因勢利導,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以達到“傳道、授業、解惑”的目的。
四、做學生與任課老師之間的橋梁。
一名優秀的班主任在盡職盡責地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不能忽視學生與任課老師的溝通,而應主動做學生與任課老師聯系的橋梁。只有在得到了任課老師的積極支持和配合的前提下,也只有在學生尊重、敬愛他們所有老師的前提下,班級建設才會蒸蒸日上,學生的學習成績才會不斷提高。
任課老師是學科知識的傳授者,也是班級的重要組成之一。但是,一方面由于任課老師往往不只任教一個班,與學生的課余接觸相對較少,對學生的了解因而也不是很全面;另一方面由于任課老師不行使班級管理、學生評價等方面的具體職責,部分自律性欠佳的學生往往會對任課老師布置的任務、提出的要求大打折扣。班主任應及時將學生各方面的情況與任課老師通氣,同時也應積極配合任課老師的教育教學工作。
曾經有這樣一件事:一名學生的父親因車禍身亡,導致其精神恍惚,上課萎靡不振,引起任課老師的不滿。但這個學生面子觀念極強,不愿向老師解釋。班主任在了解到任課老師的反映之后,向他們道出了實情,取得了他們對該生的諒解,并請任課老師從側面給予該生以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勵,幫助他度過了人生中這一最艱難的時期。
五、凡事不浮于口頭,要身體力行。
真誠關心和愛護學生,不僅在思想上、學習上、生活上等給予關心,而且要具體體現在實際行動上,體現在班主任的一言一行甚至一個微笑上。
這些小事常常會發生在你我身邊,比如,學生病了,要打個電話通知家長或者親自把他送回家,住院時要記得都會到醫院里去看望。學生病假回校,要能主動為他補課;并且時時注意天氣情況,提醒學生添減衣服。這些雖然是小事,但在學生的心目中留下的記憶卻是很深的。我們送出的是真情,收獲的是更多的真心回報。每每讀到學生們發自真心的感激之語時,你我總該有一種幸福的感覺充盈心頭。
六、做家長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