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快意的文筆——能寫
陳海燕
要想教學生寫好作文,教師自身必須是一把寫作的好手,正所謂“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道理非常明白。
我覺得,讓自己愛寫能寫,擁有一支快意的文筆,是一個語文老師教作文前最大的一項備課任務。
教師寫作,能寫些什么呢?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寫論文。因為,這似乎是目前教師寫作的主要方向。這種現象有其特定的現實原因(人所皆知這是職評硬件),因此包裹著若干功利色彩,使得本屬于學術研究的教學論文,蒙上了一層尷尬的色彩,很多撰寫論文的老師在命筆之初,想得最多的是“我的文章能不能獲獎”,這顯然背離了我們所倡導的積極的學術態度。作為教師,一線的教育教學實踐者,寫論文是一種不錯的研究方法,但絕不是唯一的方法。華東師范大學鄭金洲教授曾語重心長地說“論文是教師教育科研活動成果的一種表達方式,不是主要方式,正如同專業研究者自身的研究主要需要借助于論文這種問題表達出來一樣,中小學教師的研究也有自身獨特的問題表達樣式。案例、敘事、日志、反思記錄等,都是教師教育科研活動的重要載體。它們既可以成為教師教育科研活動過程的記錄,也可以成為教育科研活動結果的體現方式。中小學教師自始至終是生活在教育教學的現實場景之中,教師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常常不是論文可以承載的。”
“教師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常常不是論文可以承載的。”——鄭金洲教授的這句話一針見血地道出了教學的復雜性和教育生活的豐富性。基于此,我們或許可以放膽認定,教師寫作的視野應該就是教師生活的全部視野。
我覺得,至少有三項內容,是值得老師們常常寫一寫的——教學思索,下水作文,生活隨筆。
教學思索。這類寫作主要有兩種形式:教育敘事和教學論文。教育敘事比較感性,教學論文相對理性。教育敘事重在“多思多品多記”,有感而發,有感而記。一個教育花絮,一個教學細節,一個問題困惑,一段師生逸事,皆可下筆入文,成為生動而又鮮活的原創文字,寫作的人往往會在“記”的過程中有意外的收益,獲得教育境界的拔升。當對某一問題的觀察、實踐和思索已經比較深入的時候,可以嘗試進行教育教學論文的寫作,把自己的教學思索進行梳理并訴諸筆端。來源于教學實踐,脫胎于教學思索的論文往往比較“飽滿”,精心提煉的觀點,真實豐富的教育教學案例,將使論文顯得有理有據,有血有肉,成為教師學術研究最具個性化的成果。
下水作文。我們常常給學生布置命題作文、看圖作文、周記、日記、隨筆,甚至大大小小無處不在的小練筆,我們是否曾問過自己——我會寫嗎?我能寫好嗎?應該說,寫下水文是語文老師教作文必備的一項硬功,我常常跟青年教師們說“能寫、會寫下水文,是一個成熟語文教師的標志;愛寫、善寫下水文,就是一個優秀語文教師的標志”,這是肺腑之言。下水文,顧名思義,就是教師寫的范文,語文教育家劉國正先生說,你要教會學生寫文章,自己要先樂于和善于寫文章,教起來才能左右逢源。我曾在《下水文,不僅僅為了示范》一文中提出重新審視下水文的六個“視角”:下水文可以激活的筆尖,下水文可以浸潤心田,下水文可以打磨技藝,下水文可以前瞻學情,下水文可以引領情趣,下水文可以引發思考。需要提示的是,“下水文”既可以是整篇,也可以是片段,既可以先于教學撰寫,更可以與學生同步下筆。在作文教學中,下水文的呈現也頗有講究,要注意選擇呈現時機,注意設計呈現方式,注意審視呈現效果。下水文的運用要因班而異,因課而異,甚至因人而異。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告訴我,用好用活下水文,不僅可以為作文教學助力,更可能使其成為作文教學的亮點。
生活隨筆。有句話說,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大。一個細膩而敏感的語文老師一定是一個熱愛生活、善感善思的人。觀察,感受,體悟,思索,寫作,久而久之,這一連串的過程,會形成一種奇異的慣性,讓你習慣于把自己的看到的和想到的記錄下來,并逐漸享受這個表達的過程,享受這種傾訴的快意。生活隨筆可寫的內容很多,家庭,朋友,社會,大事小事,悲喜淚笑,絲絲縷縷,皆可成篇,當你覺得寫作的素材俯拾皆是的時候,你或許也就找到了讓學生們寫作上路的竅門,這種靈感會在你今后的作文指導中發揮神奇的功用,將你的作文教學導向通途。
(待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