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陰肺經示意圖
肺經乃以肺為中心,連接胸、手、手掌、拇指的經脈。呼吸系統受到傷害時,尋找位于此經脈的各穴位,并利用這些穴位加以治療便能產生療效。肺部的功能主要是將空氣吸入體內,并將其連送分配至五臟(內臟),以維持生存。若此機能發生異常時,會有上火、口干渴、胸痛、咳嗽、心悸、喘息等癥狀出現。此外,尚會產生脖根部痛、肘至手腕痛及麻痹等。隨著身體機能降低,皮膚呈現干燥、沒有光澤的現象、臉色蒼白、聲音微弱、元氣喪失,并連帶地失去耐性。精神上也常會因為小小的挫折,而導致心情暗淡。呼吸系統的疾病,在秋冬之際會有惡化的傾向,故請提高警覺。食物方面會偏好清淡的食物,而不喜吃油膩的食物。當身體呈現以上所述的癥狀時,請刺激肺經上的穴位,使氣血流通順暢,身體便能迅速恢復輕松愉快。肺經的主要穴位有中府、云門、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渠、太淵、魚際、少商等。
手太陰肺經: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絡于大腸,回過來沿著胃上口,穿過膈肌,屬于肺臟。從肺系--氣管、喉嚨部橫出腋下(中府、云門),下循上臂內側,走手少陰,手厥陰經之前(天府、俠白),下向肘中(尺澤),沿前臂內側橈骨邊緣(孔最),進入寸口--橈動脈搏動處(經渠、太淵),上向大魚際部,沿邊際(魚際),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它的支脈:從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內(橈)側,出其末端,接手陽明大腸經
本經一側11穴(左右兩側共22穴)。其中9穴分布于上肢掌面橈側,2穴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末穴少商。主治呼吸系統病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癥。
本經穴位:中府 云門 天府 俠白 尺澤 孔最 列缺 經渠 太淵 魚際 少商
(1) 中府 LU1 Zhōng Fǔ
[定位] 在胸外側部,云門下1寸,平第一肋間隙處,距前正中線6寸。
[解剖] 當胸大肌、胸小肌處,內側深層為第一肋間內、外??;上外側有腋動、靜脈,胸肩峰動、靜脈;布有鎖骨上神經中間支,胸前神經分支及第一肋間神經外側皮支。
[主治] 咳嗽,氣喘,肺脹滿,胸痛,肩背痛。
[配伍] 配尺澤治咳嗽;配肩髎治肩痛。
[刺灸法]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內深刺,以免傷及肺臟。
[附注] 肺的募穴,手、足太陰經交會穴。
(2) 云門 LU2 Yún mén
[定位]在胸外側部,肩胛骨喙突上方,鎖骨下窩凹陷處,距前正中線6寸。
[解剖]有胸大肌,皮下有頭靜脈通過,深部有胸肩峰動脈分支;布有胸前神經的分支臂叢外側束、鎖骨上神經中后支。
[配伍]云門、中府、隱白、期門、肺俞、魂門、大陵,主胸中痛。
[主治]咳嗽,氣喘,胸痛,肩背痛,胸中煩痛。
[刺灸法]向外斜刺0.5~0.8寸,可灸。
手陽明大腸經示意圖
手陽明大腸經是和肺經關系非常密切的經脈。呼吸系統有疾病時,以大腸經上的曲池穴位為治療點,是經常使用的療法?,F代醫學中,大腸是承接小腸以上的直腸、結腸、盲腸,并以下連接肛門為終點的消化器官之一。然而,以中醫學而言,大腸是指從肚臍上約一、五寸的穴位開始,經直腸直通肛門的整個系統。大腸經發生異常時,會有牙痛、鼻塞、口干渴、喉嚨腫等癥狀出現。若壓迫肩膀至手臂之部位時,亦會有疼痛感。因為肺機能不好,所以皮膚會出現蒼白干燥、失去光澤的現象;又因養份無法順利運送,精神有不安定、容易焦躁的傾向。壓迫腹部的肚臍兩側及腰部時,會產生疼痛感。身體出現以上所述的癥狀時,使用大腸經的穴位加以治療,癥狀能減輕,身體也會感到輕快。治療大腸經的穴位有二十個,臉部有迎香、水溝。脖子部有扶突、天鼎。肩、肘部有巨骨、肩髃、臂孺、五里、肘髎、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溫溜、偏歷、陽谷。手掌有合谷、三間、二間、商陽等。
手陽明大腸經:從食指末端起始(商陽),沿食指橈側緣(二間、三間),出第一、二掌骨間(合谷)、進入兩筋(拇長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間(陽溪),沿前臂橈側(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里),進入肘外側(曲池、肘髎),經上臂外側前邊(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邊(肩髃、巨骨,會秉風),向上交會頸部(會大椎),下入缺盆(鎖骨上窩),絡于肺,通過橫膈,屬于大腸。
它的支脈:從鎖骨上窩上行頸旁(天鼎、扶突),通過面頰,進入下齒槽,出來挾口旁(會地倉),交會人中部(會水溝)--左邊的向右,右邊的向左,上夾鼻孔旁(鎖骨上窩),絡于肺,通過橫膈,屬于大腸。
本經一側20穴(左右兩側共4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橈側,5穴在頸、面部。首穴商陽,末穴迎香。主治胃、腸等腹部疾病,神經精神方面病癥,某些熱性病,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癥,以及本經脈所過部位之病癥。
本經穴位:商陽 二間 三間 合谷 陽溪 偏歷 溫溜 下廉 上廉 手三里 曲池 肘髎 手五里 臂臑 肩髃 巨骨 天鼎 扶突 口禾髎 迎香
(1) 商陽 LI1 shāng yáng
[定位] 在手食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
[解剖] 有指及掌背動、靜脈網;布有來自正中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橈神經的指背側神經。
[主治] 耳聾,齒痛,咽喉腫痛,頜腫,青盲,手指麻木,熱病,昏迷。
[配伍] 配少商點刺出血治熱病,昏迷。
[刺灸法] 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
[附注] 手陽明經所出為“井”。
(2) 二間 LI2 èr jiān
[定位] 微握拳,當手食指本節(第2掌指關節)前橈側凹陷中。
[解剖] 有指屈淺、深肌腱;有來自橈動脈的指背及掌側動、靜脈,布有橈神經的指背側固有神經,正中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
[主治] 目昏,鼻衄,齒痛,口歪,咽喉腫痛,熱病。
[配伍] 配合谷治齒痛。
[刺灸法] 直刺0.2~0.3寸。
[附注] 手陽明經所溜為“滎”。
(3) 三間 LI3 Sān jiān
[定位] 微握拳,在手食指本節(第2掌指關節)后,橈側凹陷處。
[解剖] 有第一骨間背側肌,深層為拇內收肌橫頭;有手背靜脈網(頭靜脈其示部),指掌側有固有動脈;布有橈神經淺支。
[主治] 咽喉腫痛,牙痛,腹脹,眼痛,腸瀉,洞泄。
[配伍] 目中漠漠,即尋攢竹、三間。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手陽明經所注為“輸”
(4) 合谷 LI4 Hé gǔ
[定位] 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簡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
[解剖] 在第一、二掌骨之間,第一骨間背側肌中,深層有拇收肌橫頭;有手背靜脈網,為頭靜脈的起部,腧穴近側正當橈動脈從手背穿向手掌之處;布有橈神經淺支的掌背側神經,深部有正中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
[主治] 頭痛,目赤腫痛,鼻衄,齒痛,牙關緊閉,口眼歪斜,耳聾,痄腮,咽喉腫痛,熱病無汗,多汗,腹痛,便秘,經閉,滯產。
[配伍] 配太陽治頭痛;配太沖治目赤腫痛;配迎香治鼻疾;配少商治咽喉腫痛; 配三陰交治經閉,滯產; 配地倉頰車治眼歪斜。
[刺灸法] 直刺0.5~l寸。
[附注] (l)手陽明經所過為“原”。(2)《神應經》:孕婦不宜針。別名:虎口。
(5) 陽溪 LI5 Yáng xī
[定位] 在腕背橫紋橈側,手拇指向上翹時,當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
[解剖] 當拇短、長伸肌腱之間;有頭靜脈、橈動脈的腕背支;布有橈神經淺支。
[主治] 頭痛,目赤腫痛,耳聾,耳鳴,齒痛,咽喉腫痛,手腕痛。
[配伍] 配合谷治頭痛。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手陽明經所行為“經”。
(6) 偏歷 LI6 Piān lì
[定位] 屈肘,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腕橫紋上3寸處。
[解剖] 在橈骨遠端,橈側腕伸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有頭靜脈;掌側為前臂外側皮神經
和橈神經淺支,背側為前臂背側皮神經和前臂骨間背側神經。
[主治] 目赤,耳鳴,鼻衄,喉痛,手臂酸痛,水腫。
[配伍] 配曲池治手臂疼痛。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
[附注] 手陽明經絡穴。
(7) 溫溜 LI7 Wēn liū
[定位] 屈肘,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處。
[解剖] 在橈側腕伸肌肌腹與拇長展肌之間;有橈動脈分支及頭靜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與橈神經深支。
[主治] 頭痛,面腫,咽喉腫痛,疔瘡,肩背酸痛,腸鳴腹痛。
[配伍] 配合谷治頭痛。
[刺灸法] 直刺0.5中l寸。
[附注] 手陽明經郄穴。
(8) 下廉 LI8 Xià lián
[定位] 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4寸處。
[解剖] 在橈骨的橈側,橈側有腕伸短肌及腕伸長肌,深層有旋后??;有橈動脈分支;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及橈神經深支。
[主治] 頭痛,眩暈,目痛,肘臂痛,腹脹,腹痛。
[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脹,腹痛。
[刺灸法] 直刺0.5~l寸。
(9) 上廉 LI9 Shàng lián
[定位] 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3寸處。
[解剖] 在橈側腕伸肌肌腹與拇長展肌之間;有橈動脈分支及頭靜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與橈神經深支。
[主治] 頭痛,肩膊酸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腸鳴腹痛。
[配伍] 配曲池治手臂麻木;
[刺灸法] 直刺0.5~l寸。
(10) 手三里 LI10 Shǒu sān lǐ
[定位] 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處。
[解剖] 肌肉、神經同下廉穴,血管為橈返動脈的分支。
[主治] 齒痛頰腫,上肢不遂,腹痛,腹瀉。
[配伍] 配曲池治上肢不遂。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11) 曲池 LI11 Qū chí
[定位] 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解剖] 橈側腕長伸肌起始部,肱橈肌的撓側;有橈返動脈的分支;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內側深層為橈神經本干。
[主治] 咽喉腫痛,齒痛,目赤痛,瘰疬,癮疹,熱病上肢不遂,手臂腫痛,腹痛吐瀉,高血壓,癲狂。
[配伍] 配血海,足三里治癮疹;配手三里治上肢不遂;配太沖、大椎治高血壓。
[刺灸法 ] 直刺 l~1.5寸。
[附注] (l)手陽明經所入為“合”。 (2)參考資料:據報道,在犬闌尾壁內直接注射B-鏈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混合菌液以引起實驗性闌尾炎,用強刺激手法針刺“曲池”和“闌尾”穴,證明對實驗性闌尾炎有肯定的治療作用。
(12) 肘髎 LI12 Zhǒu liáo
[定位] 在臂外側,屈肘,曲池上方 l寸,當肱骨邊緣處。
[解剖] 在橈骨外上髁上緣肱肌起始部,肱三頭肌外緣;有橈側副動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及橈神經。
[主治] 肘臂部瘓痛,麻木,攣急。
[配伍] 配曲池治肘臂疾病。
[刺灸法] 直刺0.5~l寸。
(13) 手五里 LI13 Shǒu wǔ lǐ
[定位] 在臂外側,當曲池與肩髃連線上,曲池上3寸處。
[解剖] 在肱骨橈側,為肱橈肌起點,外側為肱三頭肌前緣;稍深為橈側副動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內側為橈神經。
[主治] 肘臂攣痛,瘰疬。
[配伍] 配曲池治肘臂攣痛。
[刺灸法] 避開動脈,直刺0.5~l寸。
(14) 臂臑 LI14 Bì nào
[定位] 在臂外側,三角肌止點處,當曲池與肩髃連線上,曲池上七寸處。
[解剖] 在肱骨橈側,三角肌下端,肱三頭肌外側頭的前緣;有旋肱后動脈的分支及肱深動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橈神經本干。
[主治] 肩臂痛,頸項拘攣,瘰疬,目疾。
[配伍] 配光明治目疾。
[刺灸法] 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15) 肩髃 LI15 Jiān yú
[定位] 在臂外側,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向凹陷處。
[解剖] 有旋肱后動、靜脈;布有鎖骨上神經,腋神經。
[主治] 肩臂攣痛不遂,癮疹,瘰病。
[配伍] 配肩髎治肩臂疼痛。
[刺灸法] 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附注] 手陽明經與陽蹺脈交會穴。
(16) 巨骨 LI16 Jù gǔ
[定位] 在肩上部,當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處。
[解剖] 在斜方肌與岡上肌中;深層有肩胛上動、靜脈;布有鎖骨上神經分支,副神經分支,深層有肩胛上神經。
[主治] 肩臂攣痛不遂,瘰疬,癭氣。
[配伍] 配肩髃,肩髎治肩痛。
[刺灸法] 直刺,微斜向外下方,進針 0.5~l寸。
[附注] 手陽明經與陽蹺脈交會穴。
(17) 天鼎 LI17 Tiān dǐng
[定位] 在頸外側部,胸鎖乳突肌后緣,當結喉旁,扶突與缺盆連線中點。
[解剖] 在胸鎖乳突肌下部后緣,淺層為頸闊肌,深層為中斜角肌起點;有頸外淺靜脈;為副神經、頸皮神經在胸鎖乳突肌后緣穿出處,深層為膈神經的起點。
[主治] 暴喑氣梗,咽喉腫痛,瘰疬,癭氣。
[配伍] 配少商治咽喉腫痛。配合谷治癭氣。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18) 扶突 LI18 Fú tū
[定位] 在頸外側部,結喉旁,當胸鎖乳突肌前、后緣之間。
[解剖] 在胸鎖乳突肌胸骨頭間頸闊肌中,深層為肩胛提肌起始點;深層內側有頸升動脈;布有耳大神經,頸皮神經,枕小神經及副神經。
[主治] 咳嗽,氣喘,咽喉腫痛,暴喑,瘰疬,癭氣。
[配伍] 配合谷治癭氣。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19) 口禾髎 LI19 Kǒu Hé Liáo
[定位] 在上唇部,鼻孔外緣直下,平水溝穴。
[解剖] 在上頜骨犬齒窩部,上唇方肌止端;有面動、靜脈的上唇支;布有面神經、三叉神經第二支下支與眶下神經的吻合叢。
[主治] 鼻塞,鼽衄,口歪,口噤。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
(20) 迎香 LI20 Yíng xiāng
[定位] 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間。
[解剖] 在上唇方肌中,深部為梨狀孔的邊緣; 有面動、靜脈及眶下動、靜脈分支;布有面神經與眶下神經的吻合叢。
[主治] 鼻塞,鼽衄,口歪,面癢,膽道蛔蟲癥。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3~0.5寸。
[附注] (l)手、足陽明經交會穴。(2)《外臺》:不宜灸。足陽明胃經示意圖
足陽明胃經是有關于消化系統非常重要的穴位。是從頭部開始,經脖子、胸、腹、下肢以至足尖等,非常長的經脈。消化系統有障礙時,會出現疲勞、身體倦怠、缺乏元氣等癥狀。皮膚沒有光澤,顯黑、黃。嘴唇容易破裂,有縱形皺紋,唇邊容易潰爛。發聲無力,發音模糊。精神不振,遲疑不決,悶悶不樂,經常苦惱,因此更加重消化系統的負擔。有喜吃甜食的傾向。此外,對清淡的食物有偏好,不愛吃油膩的食物。若要長久保持同一姿勢,則會坐立難安,無法鎮定下來。因為胃經的異常,經常被原因不明的頭痛所苦惱。出現前頭部和眼睛的疼痛、鼻塞、喉嚨痛、腹脹等癥狀。腳部覺得虛弱、麻痹。出現以上所述的癥狀,請刺激位于胃經上的穴位,癥狀就會有顯著的改善。胃經是非常長的經脈,但主要的穴位有四十五個。
足陽明胃經:從鼻旁開始(會迎香),交會鼻根中,旁邊會足太陽經(會睛明),向下沿鼻外側(承泣、四白),進入上齒槽中(巨髎),回出來夾口旁(地倉)環繞口唇(會人中),向下交會于頦唇溝(會承漿);退回來沿下頜出面動脈部(大迎),再沿下頜角(頰車),上耳前(下關),經顴弓上(會上關、懸厘、頷厭),沿發際(頭維),至額顱中部(會神庭)。
它的支脈:從大迎前向下,經頸動脈部(人迎),沿喉嚨(水突、氣舍,一說會大椎),進入缺盆(鎖骨上窩部),通過膈肌,屬于胃(會上脘、中脘),絡于脾。
外行的主干:從鎖骨上窩(缺盆)向下,經乳中(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向下夾臍兩旁(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進入氣街(腹股溝動脈部氣沖穴)。
它的支脈:從胃口向下,沿腹里,至腹股溝動脈部與前者會合?!纱讼滦薪涹y關節前(髀關),到股四頭肌隆起處(伏兔、陰市、梁丘),下向膝髕中(犢鼻),沿脛骨外側(足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下行足背(解溪、沖陽),進入中趾內側趾縫(陷谷、內庭),出次趾末端(厲兌)。
它的支脈:從膝下三寸處(足三里)分出(豐隆),向下進入中趾外側趾縫,出中趾末端。
另一支脈:從足背部(沖陽)分出,進大趾趾縫,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陰脾經。本經一側45穴(左右兩側共9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側面,30穴在腹、胸部與頭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厲兌。主治腸胃等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某些病癥和咽喉、頭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癥,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之病癥。
本經穴位:承泣 四白 巨髎 地倉 大迎 頰車 下關 頭維 人迎 水突 氣舍 缺盆 氣戶 庫房 屋翳 膺窗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滿 梁門 關門 太乙 滑肉門 天樞 外陵 大巨 水道 歸來 氣沖 髀關 伏兔 陰市 梁丘 犢鼻 足三里 上巨虛 條口 下巨虛 豐隆 解溪 沖陽 陷谷 內庭 厲兌
(1) 承泣 ST1 Chéng qì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
[解剖] 在眶下緣上方,眼輪匝肌中,深層眶內有眼球下直肌,下斜?。挥锌粝聞?、靜脈分支,眼動、靜脈的分支;布有眶下神經分支及動眼神經下支的肌支,面神經分支。
[主治] 目赤腫痛,流淚,夜盲,眼瞼(目閏)動,口眼歪斜。
[配伍] 配太陽治目赫腫痛,配陽白治口眼歪斜。
[刺灸法] 以左手拇指向上輕推眼球,緊靠眶緣緩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腫。
[附注] 足陽明經、陽蹺、任脈交會穴。
(2) 四白 ST2 Sì bái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
[解剖] 在眶下孔處,當眼輪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間;有面動、靜脈分支,眶下動、靜脈有面神經分支,當眶下神經處。
[主治] 目赤痛癢,目翳,眼瞼(目閏)動,口眼歪斜,頭痛眩暈。
[配伍] 配陽白,地倉,頰車,合谷治口眼歪斜;配攢竹治眼瞼(目閏)動。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
(3) 巨髎 ST3 Jù 1iáo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緣處,當鼻唇溝外側。
[解剖] 淺層為上唇方肌,深層為犬齒??;有面動、靜脈及眶下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及眶下神經的分支。
[主治] 口眼歪斜,眼瞼(目閏)動,鼻衄,齒痛,唇頰腫。
[配伍] 配合谷治齒痛;配地倉,頰車治口歪。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3~0.5寸。
[附注] 足陽明胃經與陽蹺脈交會穴。
(4) 地倉 ST4 Dì cāng
[定位] 在面部,口角外側,上直對瞳孔。
[解剖] 在口輪匝肌中,深層為頰肌;有面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和眶下神經分支,深層為頰肌神經的末支。
[主治] 口歪,流涎,眼瞼(目閏)動。
[配伍] 配頰車、合谷、治口歪、流涎。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附注] 手足陽明經,陽蹺脈交會穴
(5) 大迎 ST5 Dà yíng
[定位] 在下頜角前方,咬肌附著部前緣,當面動脈搏動處。
[解剖] 在咬肌附著部前緣;前方有面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及頰神經。
[主治] 口歪,口噤,頰腫,齒痛。
[配伍] 配頰車治齒痛。
[刺灸法] 避開動脈,斜刺或平刺0.3~0.5寸。
(6) 頰車 ST6 Jiá chē
[定位] 在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1橫指(中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
[解剖] 在下頜角前方,有咬??;有咬肌動、靜脈;布有耳大神經,面神經及咬肌神經。
[主治] 口歪,齒痛,頰腫,口噤不語。
[配伍] 配地倉治口眼歪斜。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平刺0.5~l寸。
(7) 下關 ST7 Xià guān
[定位] 在面部耳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
[解剖] 當顴弓下緣,皮下有腮腺,為咬肌起始部;有面橫動、靜脈,最深層為上頜動、靜脈;正當面神經顴眶支及耳顳神經分支,最深層為下頜神經。
[主治] 耳聾,耳鳴,聤耳,齒痛,口噤,口眼歪斜。
[配伍] 配翳風治耳疾。
[刺灸法] 直刺0.5~l寸。
[附注] 足陽明、足少陽經交會穴。
(8) 頭維 ST8 Tóu wéi
[定位] 在頭側部,當額角發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4.5寸。
[解剖] 在顳肌上緣帽狀腱膜中;有顳淺動、靜脈的額支;布有耳額神經的分支及面神經額穎支。
[主治] 頭痛,目眩,口痛,流淚,眼瞼(目閏)動。
[配伍] 配合谷治頭痛;配太沖治目眩。
[刺灸法] 平刺0.5~l寸。
[附注] (l)足陽明、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交會穴。 (2)《甲乙》禁不可灸。
(9) 人迎 ST9 Rén yíng
[定位] 在頸部,喉結旁,當胸鎖乳突肌的前緣,頸總動脈搏動處。
[解剖] 有頸闊肌,在胸鎖乳突肌前緣與甲狀軟骨接觸部;有甲狀腺上動脈;當頸內、外動脈分歧處,有頸前淺靜脈,外為頸內靜脈;布有頸皮神經,面神經頸支,深層頸動脈球,最深層為交感神經干,外側有舌下神經降支及迷走神經。
[主治] 咽喉腫痛,氣喘,瘰疬,癭氣,高血壓。
[配伍] 配大椎、太沖治高血壓。
[刺灸法] 避開頸總動脈,直刺0.3~0.8寸。
[附注] (l)足陽明、足少陽經交會穴。 (2)《甲乙》:禁不可灸。
(10) 水突 ST10 Shǔi tū
[定位] 在頸部,胸鎖乳突肌的前緣,當人迎與氣舍連線的中點。
[解剖] 有頸闊肌,在甲狀軟骨外側,胸鎖乳突肌與肩胛舌骨肌上腹的交叉點;外側為頸總動脈;布有頸皮神經,深層為交感神經發出的心上神經及交感干。
[主治] 咽喉腫痛,咳嗽,氣喘。
[配伍] 配天突治咳嗽、氣喘。
[刺灸法] 直刺0.3~0.8寸。
(11) 氣舍 ST11 Qì shě
[定位] 在頸部,當鎖骨內側端的上緣,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
[解剖] 有頸闊肌,胸鎖乳突肌起始部;有頸前淺靜脈,深部為頸總動脈;布有鎖骨上神經前支,舌下神經的分支。
[主治] 咽喉腫病,氣喘,呃逆,癭瘤,瘰疬,頸項強。
[配伍] 配水突治癭瘤。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本經氣舍至乳根諸穴,深部有大動脈及肺、肝等重要臟器。不可深刺。
(12) 缺盆 ST12 Qūe pén
[定位] 在鎖骨上窩中央,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 在鎖骨上窩之中點,有頸闊肌,肩胛舌骨??;上方有頸橫動脈;布有鎖骨上神經中支,深層正當肩叢的鎖骨上部。
[主治] 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缺盆中痛,瘰疬。
[配伍] 配肺俞治咳嗽。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
[附注] 《圖翼》:孕婦禁針。
(13) 氣戶 ST13 Qì hù
[定位] 在胸部,當鎖骨中點下緣,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 在鎖骨下方,胸大肌起始部,深層上方的鎖骨下?。挥行丶绶鍎?、靜脈分支,外上方為鎖骨下靜脈;為鎖骨上神經,胸前神經分支分布處。
[主治] 咳嗽,氣喘,呃逆,胸脅支滿,胸痛。
[配伍] 配肺俞治咳喘。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4) 庫房 ST14 Kù fáng
[定位] 在胸部,當第1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 在第一肋間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肩峰動、靜減及胸外側動、靜脈分支;布有胸前神經分支。
[主治] 咳嗽,氣喘,咳唾膿血,胸肋脹痛。
[配伍] 配屋翳治胸肋脹痛。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5) 屋翳 ST15 Wū yì
[定位] 在胸部,當第2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 在第二肋間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層為肋間內外??;有胸肩峰動、靜脈分支;布有胸前神經分支。
[主治] 咳嗽,氣喘,咳唾膿血,胸肋脹痛,乳癰。
[配伍] 配天宗治乳癰。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6) 膺窗 ST16 Yìng chuāng
[定位] 在胸部,當第3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 第三肋間隙,有胸大肌,深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外側動、靜脈;布有胸前神經分支。
[主治] 咳嗽,氣喘,胸肋脹痛,乳癰。
[配伍] 配屋翳治乳癰。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7) 乳中 ST17 Rǔ zhōng
[定位] 在胸部,當第4肋間隙,乳頭中央,距前正中線4寸。
[附注] 本穴不針不灸,只作胸腹部腧穴的定位標志。
(18) 乳根 ST18 Rǔ gēn
[定位] 在胸部,當乳頭直下,乳房根部,當第5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 在第五肋間隙,胸大肌下部,深層有肋間內、外?。挥欣唛g動脈,胸壁淺靜脈;有第五肋間神經外側皮支,深層為肋間神經干。
[主治] 咳嗽,氣喘,呃逆,胸痛,乳癰,乳汁少。
[配伍] 配少澤、膻中治乳癰;配少澤、足三里治乳少。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9) 不容 ST19 Bù róng
[定位] 在上腹部,當臍中上6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探層為腹橫?。挥械谄呃唛g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當第七肋間神經分支處。
[主治] 嘔吐,胃病,食欲不振,腹脹。
[配伍] 配中脘治胃病。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20) 承滿 ST20 Chéng mǎn
[定位] 在上腹部,當臍中上5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深層為腹橫??;有第七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分布;當第七肋間神經分支處。
[主治] 胃痛,吐血,食欲不振,腹脹。
[配伍] 配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8~l寸。
(21) 梁門 ST21 Liáng mén
[定位] 在上腹部,當臍中上4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深層為腹橫肌;有第七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當第八肋間神經分支處(右側深部當肝下緣,胃幽門部)。
[主治] 胃痛,嘔吐,食欲不振,腹脹,泄瀉。
[配伍 ] 配梁丘、中脘、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22) 關門 ST22 Guān mén
[定位] 在上腹部,當臍中上3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八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八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橫結腸)。
[主治] 腹脹,腹痛,腸鳴泄瀉,水腫。
[配伍] 配足三里、水分治腸鳴腹瀉。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23) 太乙 ST23 Tài yǐ
[定位] 在上腹部,當臍中上2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八肋間動、靜脈分支及其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八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橫結腸)。
[主治] 胃病,心煩,癲狂。
[配伍] 配中脘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24) 滑肉門 ST24 Huá ròu mén
[定位] 在上腹部,當臍中上1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九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分支;布有第九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主治] 胃痛,嘔吐,癲狂。
[配伍] 配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25) 天樞 ST25 Tiān shū
[定位] 在腹中部,平臍中,距臍中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九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主治] 腹脹腸鳴,繞臍痛,便秘,泄瀉,痢疾,月經不調。
[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脹腸鳴;配氣海治繞臍痛;配上巨虛,下巨虛治便秘、泄瀉。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附注] (l)大腸的募穴;(2)《千金》孕婦不可灸。
(26) 外陵 ST26 Wài líng
[定位] 在下腹部,當臍中下1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布有第十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主治] 腹痛,疝氣,痛經。
[配伍] 配子宮、三陰交治痛經。
[刺灸法] 直刺 l~l.5寸。
(27) 大巨 ST27 Dà jù
[定位] 在下腹部,當臍中下2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十一肋間動、靜脈分支,外側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內部為小腸)。
[主治] 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疝氣,遺精,早泄。
[配伍] 配中極、次髎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28) 水道 ST28 Shuǐ Dào
[定位] 在下腹部,當臍中下3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十二肋間動、靜脈分支,外側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內部為小腸)。
[主治] 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痛經,不孕,疝氣。
[配伍] 配三陰交、中極治痛經、不孕。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29) 歸來 ST29 Guī lái
[定位] 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在腹直肌外緣,有腹內斜肌,腹橫肌腱膜;外側有腹壁下動、靜脈;布有髂腹下神經。
[主治] 腹痛,疝氣,月經不調,白帶,陰挺。
[配伍] 配大敦治疝氣;配三陰交、中極治月經不調。
[刺灸法] 直刺 l~l.5寸。
(30) 氣沖 ST30 Qì chōng
[定位] 在腹股溝稍上方,當臍中下5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在恥骨結節外上方,有腹外斜肌腱膜,在腹內斜肌、腹膜肌下部;有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外壁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髂腹股溝神經。
[主治] 腸鳴腹痛,疝氣,月經不調,不孕,陽萎,陰腫。
[配伍] 配氣海治腸鳴腹痛。
[刺灸法] 直刺0.5~l寸。
[附注] 沖脈所起。
31) 髀關 ST31 Bì guān
[定位] 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屈髖時,平會陰,居縫匠肌外側凹陷處。
[解剖] 在縫匠肌和闊筋膜張肌之間;深層有旋股外側動、靜脈分支;布有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 腰痛膝冷,痿痹,腹痛。
[配伍] 配伏免治痿痹。
[刺灸法] 直刺 l~2寸。
(32) 伏兔 ST32 Fú tù
[定位] 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6寸。
[解剖] 在股直肌的肌腹中有旋股外側動、靜脈分支;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 腰痛膝冷,下肢麻痹,疝氣,腳氣。
[配伍] 配髀關、陽陵泉治下肢痿痹。
[刺灸法] 直刺 l~2寸。
(33) 陰市 ST33 Yīn shì
[定位] 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3寸。
[解剖] 在股直肌和股外側肌之間;有旋股外側動脈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 腿膝痿痹,屈伸不利、疝氣,腹脹腹痛。
[配伍] 配足三里、陽陵泉治腿膝痿痹。
[刺灸法] 直刺 l~l.5寸。
(34) 梁丘 ST34 Liáng Qīu
[定位] 屈膝,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2寸。
[解剖] 在股直肌和股外側肌之間;有旋股外側動脈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 膝腫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癰,血尿。
[配伍] 配足三里、中脘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 l~1.2寸。
[附注] 足陽明經郄穴。
(35) 犢鼻 ST35 Dú bí
[定位] 屈膝,在膝部,髕骨與髕韌帶外側凹陷中。
[解剖] 在髕韌帶外緣;有膝關節動、靜脈網;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腓總神經關節支。
[主治] 膝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腳氣。
[配伍] 配陽陵泉、足三里治膝痛。
[刺灸法] 向后內斜刺0.5~l寸。
(36) 足三里 ST36 Zú sān lǐ
[定位]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解剖] 在脛骨前肌,趾長伸肌之間;有脛前動、靜脈;為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分布處,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 胃痛,嘔吐,噎膈,腹脹,泄瀉,痢疾,便秘,乳癰,腸癰,下肢痹痛,水腫,癲狂,腳氣,虛勞贏瘦。
[配伍] 配中脘、梁丘治胃痛;配內關治嘔吐;配氣海治腹脹;配膻中、乳根治乳痛;配陽陵泉、懸鐘治下肢痹痛;常灸天里可養志保健。
[刺灸法] 直刺1~2寸。
[附注] (l)足陽明經所人為“合”。 (2)本穴有強壯作用,為保健要穴。 (3)參考資料:a.據報道,針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觀察發現胃弛緩時針刺使收縮加強,胃緊張時變為弛緩,并可解除幽門痙攣。 b.據報道,針刺單純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兒的足三里、合谷、三陰交,可使原來低下的胃游離酸、總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c.據報道:針刺人及家兔的足三里,發現裂解素(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體的革蘭氏陰性桿菌,也能滅活某些病毒)都有增加,人增加17.85單位,兔增加62.1單位,兩者均在針后12小時增加最顯。 d.據報道:針刺家兔的“足三里’、“大推”可使其調理素明顯增加,從而促進白細胞吞噬指數的上升,增強其免疫能力。
(37) 上巨虛 ST37 Shàng Jù Xù
[定位]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6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解剖] 在脛骨前肌中;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 腸鳴,腹痛,泄瀉,便秘,腸癰,下肢痿痹,腳氣。
[配伍] 配足三里、氣海治便秘、泄瀉。
[刺灸法] 直刺 l~2寸。
[附注] 大腸經下合穴。
(38) 條口 ST38 Tiáo Kǒu
[定位]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8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解剖] 在脛骨前肌中;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 脘腹疼痛,下肢痿痹,轉筋,跗腫,肩臂痛。
[配伍] 配肩髃、肩髎、治肩臂痛。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39) 下巨虛 ST39 Xià Jù Xù
[定位]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9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解剖] 在脛骨前肌與趾長伸肌之間,深層為脛長伸?。挥忻勄皠?、靜脈;布有腓淺神經分支,深層為腓深神經。
[主治] 小腹痛,泄瀉,痢疾,乳癰,下肢痿痹。
[配伍] 配天樞、氣海治腹痛。
[刺灸法] 直刺l~1.5寸。
[附注] 小腸經下合穴。
(40) 豐隆 ST40 Fēng lóng
[定位] 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中指)。
[解剖] 在趾長伸肌外側和腓骨短肌之間;有脛前動脈分支;當腓淺神經處。
[主治] 頭痛,眩暈,痰多咳嗽,嘔吐,便秘,水腫,癲狂痛,下肢痿痹。
[配伍] 配風池治眩暈;配膻中、肺俞治痰多咳嗽。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附注] 足陽明經絡穴。
(41) 解溪 ST41 Jiě Xī
[定位] 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當拇長伸肌踺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解剖] 在拇長伸肌膜與趾長伸肌脛之間;有脛前動、靜脈;淺部當腓淺神經,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 頭痛,眩暈,癲狂,腹脹,便秘,下肢痿痹。
[配伍] 配陽陵泉、懸鐘治下肢痿痹。
[刺灸法] 直刺0.5~l寸。
[附注] 足陽明經所行為“經”。
(42) 沖陽 ST42 Chōng Yáng
[定位] 在足背最高處,當拇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足背動脈搏動處。
[解剖] 在趾長伸肌腱外側;有足背動、靜脈及足背靜脈網;當腓淺神經的足背內側皮神經第二支本干處,深層為腓深神經。
[主治] 口眼歪斜,面腫,齒痛,癲狂癇,胃病,足痿無力。
[配伍] 配大椎、豐隆治癲狂癇。
[刺灸法] 避開動脈,直刺0.3~0.5寸。
[附注] 足陽明經所過為“原”。
(43) 陷谷 ST43 Xiàn gǔ
[定位] 在足背,當第2、3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
[解剖] 有第二跖骨間??;有足背靜脈網;布有足背內側皮神經。
[主治] 面目浮腫,水腫,腸鳴腹痛,足背腫痛。
[配伍] 陷谷、上星、囟會、前頂、公孫、治卒面腫。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 足陽明經所注為“輸”。
(44) 內庭 ST44 Nèi tíng
[定位] 在足背當第2、3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
[解剖] 有足背靜脈網;布有腓淺神經足背支。
[主治] 齒痛,咽喉腫病,口歪,鼻衄,胃病吐酸,腹脹,泄瀉,痢疾,便秘,熱病,足背腫痛。
[配伍] 配合谷治齒痛;配地倉頰車治口歪。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
[附注] 足陽明經所溜為“滎”。
(45) 厲兌 ST45 Lì duì
[定位] 在足第2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趾背動脈形成的動脈網;布有腓淺神經的足背支。
[主治] 鼻衄,齒痛,咽喉腫痛,腹脹,熱病,多夢,癲狂。
[配伍] 配內關、神門治多夢。
[刺灸法] 淺刺0.1寸。
[附注] 足陽明經所出為“井”。
足太陰脾經示意圖
足太陰脾經和脾臟相關,中醫醫學里所謂的脾臟,以現代醫學而言,是指胰臟的功能;特別和胃有深厚的關系,兩者相互影響,以完成消化機能。其主要的機能是溫暖五臟,并吸收運送胃部消化,完成之養分入五臟六腑,以生成身體需要的細胞。胃和脾兩個臟腑,具有表里關系,主宰著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因此,脾經一發生異常,身體各種癥狀就會呈現出來。如心窩或胃附近會有重壓感,出現疼痛、惡心、打嗝等現象。容易下痢或便秘,身體消瘦下去。尿量少,有時甚至完全無法排尿。腳部容易冰冷、浮腫、身體有倦怠感。因為經常失眠,故身體感覺不適,不活躍。若出現以上所述的癥狀時,只要刺激經上的穴道,就能改善不適的癥狀。脾經上的穴位共有二十一個,列舉如下:胸、腹部分有大包、周榮、胸鄉、天谷、食賣、腹哀、大橫、腹結等。下肢部份有府舍、衛門、箕門、血海、陰陵泉、地機、漏谷、三陰交、商丘、公孫、太白、大都、隱白等。
足太陰脾經:從大趾末端開始(隱白),沿大趾內側赤白肉際(大都),經核骨(第一骨小頭后(太白、公孫),上向內踝前邊(商丘),上小腿內側,沿脛骨后(三陰交、漏谷),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地機、陰陵泉),上膝股內側前邊(血海、箕門),進入腹部(沖門、府舍、腹結、大橫;中極、關元,屬于脾,絡于胃(腹哀;會下脘、日月、期門),通過膈肌,夾食管旁(食竇、天溪、胸鄉、周榮;絡大包;會中府),連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脈:從胃部分出,上過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陰心經。
本經一側21穴(左右兩側共42穴),其中11穴分布于下肢內側面的前份,10穴分布于側胸腹部。首穴隱白,末穴大包。主治脾、胃等消化系統病癥、泌尿生殖系統病癥,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之病癥。
本經穴位:隱白 大都 太白 公孫 商丘 三陰交 漏谷 地機 陰陵泉 血海 箕門 沖門 府舍 腹結 大橫 腹哀 食竇 天溪 胸鄉 周榮 大包
(1) 隱白 SP1 Yǐn bái
[定位] 在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趾背動脈;為腓淺神經的足背支及足底內側神經。
[主治] 腹脹,便血,尿血,月經過多,崩漏,癲狂,多夢,驚風。
[配伍] 配地機、三陰交治療出血癥。
[刺灸法] 淺刺0.1寸。
[附注] 足太陰經所出為“井”。
(2) 大都 SP2 Dà dū
[定位] 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跖趾關節)前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解剖] 在拇展肌止點;有足底內側動、靜脈的分支;布有足底內側神經的趾底固有神經。
[主治] 腹脹,胃痛,嘔吐,泄瀉,便秘,熱病。
[配伍] 配足三理治腹脹。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足太陰經所溜為“滎”。
(3) 太白 SP3 Tài bái
[定位] 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跖骨關節)后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靜脈網,足底內側動脈及足跗內側動脈分支;布有隱神經及腓淺神經分支。
[主治] 胃痛,腹脹,腸鳴,泄瀉,便秘,痔漏,腳氣,體重節痛。
[配伍] 配中脘、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足太陰經所注為“輸”;脾經原穴。
(4) 公孫 SP4 Gōng sūn
[定位] 在足內側緣,當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跗內側動脈分支及足背靜脈網;布有隱神經及腓淺神經分支。
[主治] 胃痛,嘔吐,腹痛,泄瀉,痢疾。
[配伍] 配中脘、內關治胃酸過多、胃痛。
[刺灸法] 直刺0.6~1.2寸。
[附注] 足太陰經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沖脈。
參考資料:
①據報道,對消化性潰瘍病人進行X線胃腸檢查時,觀察到針刺內關、足三里對胃蠕動多有增強作用,尤以足三里為明顯,而針刺公孫則胃蠕動多減弱。
②據報道,針刺公孫、內關、梁丘等穴有抑制胃酸的分泌作用。
(5) 商丘 SP5 Shāng qiū
[定位] 在足內踝前下方凹陷中,當舟骨結節與內踝尖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 有跗內側動脈,大隱靜脈;布有隱神經及腓淺神經分支叢。
[主治] 腹脹,泄瀉,便秘,黃疸,足踝痛。
[配伍] 配氣海、足三里治腹脹腸鳴。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足太陰經所行為“經”。
(6) 三陰交 SP6 Sān yīn jiāo
[定位] 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
[解剖] 在脛骨后緣和比目魚肌之間,深層有屈趾長??;有大隱靜脈,脛后動、靜脈;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后方有脛神經。
[主治] 腸鳴腹脹,泄瀉,月經不調,帶下,陰挺,不孕,滯產,遺精,陽萎,遺尿,疝氣,失眠,下肢痿痹,腳氣。
[配伍] 配足三理治腸鳴泄瀉;配中極治月經不調;配子宮治療陰挺;配大敦治疝氣;配內關、神門治失眠。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附注] (1)足太陰、少陰、厥陰經交會穴。(2)孕婦禁針。
(7) 漏谷 SP7 Lòu gǔ
[定位] 在小腿內側,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的連線上,距內踝尖6寸,脛骨內側緣后方。
[解剖] 在脛骨后緣與比目魚肌之間,深層有屈趾長?。挥写箅[靜脈,肢后動、靜脈;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內側后方有脛神經。
[主治] 腹脹,腸鳴,小便不利,遺精,下肢痿痹。
[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脹腸鳴。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8) 地機 SP8 Dì jī
[定位] 在小腿內側,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的連線上,陰陵泉下3寸。
[解剖] 在脛骨后緣與比目魚肌之間;前方有大隱靜脈及膝最上動脈的末支,深層有脛后動、靜脈;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后方有脛神經。
[主治] 腹痛,泄瀉,小便不利,水腫,月經不調,痛經,遺精。
[配伍] 配三陰交治痛經;配隱白治崩漏。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附注] 足太陰經郄穴。
(9) 陰陵泉 SP9 Yīn líng quán
[定位] 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踝后下方凹陷處。
[解剖] 在脛骨后緣和腓腸肌之間,比目魚肌起點上;前方有大隱靜脈,膝最上動脈,最深層有脛后動、靜脈;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本干,最深層有脛神經。
[主治] 腹脹,泄瀉,水腫,黃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
[配伍] 配肝俞、至陽治黃疸;陰陵泉透陽陵泉治膝痛。
[刺灸法] 直刺 l一2寸。
[附注] 足太陰經所人為“合”。
(10) 血海 SP10 Xuè hǎi
[定位] 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簡便取穴法]
患者屈膝,醫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髕骨上緣,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約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對側取法仿此。
[解剖] 在股骨內上髁上緣,股內側肌中間;有股動、靜脈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經及股神經肌支。
[主治] 月經不調,崩漏,經閉,癮疹,濕疹,丹毒。
[配伍] 配三陰交治月經不調;配曲池治癮疹。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11) 箕門 SP11 Jì mén
[定位] 在大腿內側,當血海與沖門連線上,血海上6寸。
[解剖] 在縫匠肌內側緣,深層有大收??;有大隱靜脈,深層之外方有股動、靜脈;布有股前皮神經,深部有隱神經。
[主治] 小便不利,遺尿,腹股溝腫痛。
[配伍] 配太沖腹股溝疼痛。
[刺灸法] 避開動脈,直刺0.5~l寸。
(12) 沖門 SP12 Chōng mén
[定位] 在腹股溝外側,距恥骨聯合上緣中點3.5寸,當髂外動脈搏動處的外側。
[解剖] 在腹股溝韌帶中點外側的上方,在腹外斜肌腱膜及內斜肌下部;內側為股動、靜脈;布有股神經。
[主治] 腹痛,疝氣,崩漏,帶下。
[配伍] 配大敦治疝氣。
[刺灸法] 避開動脈,直刺0.5一l寸。
[附注] 足太陰、厥陰經交會穴。
(13) 府舍 SP13 Fù shě
[定位] 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沖門上方0.7寸,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 在腹股溝韌帶上方外側,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內斜肌下部,深層為腹橫肌下部;布有腹壁淺動脈,肋間動、靜脈;布有髂腹股溝神經(右當盲腸下部,左當乙狀結腸下部)。
[主治] 腹痛,疝氣,積聚。
[配伍] 配氣海治腹痛。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附注] 足太陰、厥陰經與陰維脈交會穴。
(14) 腹結 SP14 Fù jié
[定位] 在下腹部,大橫下l.3寸,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 在腹內、外斜肌及腹橫肌肌部;有第十一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
[主治] 腹痛,泄瀉,疝氣。
[配伍] 配氣海、天樞治腹痛。
[刺灸法 ] 直刺 l一2寸。
(15) 大橫 SP15 Dà héng
[定位] 在腹中部,距臍中4寸。
[解剖] 在腹外斜肌肌部及腹橫肌肌部;布有第十一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
[主治] 泄瀉,便秘,腹痛。
[配伍] 配天樞、足三里治腹痛。
[刺灸法] 直刺 l一2寸。
[附注] 足太陰與陰維脈交會穴。
(16) 腹哀 SP16 Fù āi
[定位] 在上腹部,當臍中上3寸,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 在腹內外斜肌及腹橫肌肌部;布有第八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八肋間神經。
[主治] 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
[配合] 配氣海治腸鳴。
[陰作] 直刺 l~1.5寸。
[附注] 足太陰與陰維脈交會穴。
(17) 食竇 SP17 Shí dòu
[定位] 在胸外側部,當第5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解剖] 在第五肋間隙,前鋸肌中,深層有肋間內、外??;布有胸外側動、靜脈,胸腹壁動、靜脈;布有第五肋間神經外側皮支。
[主治] 胸脅脹痛,噫氣,翻胃,腹脹,水腫。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脹痛。
[刺灸法]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附注] 本經食竇至大包諸穴,深部為肺臟,不可深刺。
(18) 天溪 SP18 Tiān xī
[定位] 在胸外側部,當第4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 解剖] 在第四肋間隙,胸大肌外下緣,下層為前鋸肌,再深層為肋間內、外?。挥行赝鈧葎?、靜脈分支,胸腹壁動、靜脈;第四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四肋間神經。
[主治] 胸脅疼痛,咳嗽,乳痛,乳汁少。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疼痛。
[刺灸法]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19) 胸鄉 SP19 Xiōng xiāng
[定位] 在胸外側部,當第3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解剖] 在第三肋間隙,胸大肌、胸小肌外緣,前鋸肌中,下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外側動、靜脈,第三肋間動、靜脈;布有第三肋間神經。
[主治] 胸脅脹痛。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脹痛。
[刺灸法]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20) 周榮 SP20 Zhōu róng
[定位] 在胸外側部,當第2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解剖] 在第二肋間隙,胸大肌中,下層為胸小肌,肋間內、外肌;有胸外側動、靜脈,第二肋間動、靜脈;布有胸前神經分又,正當第一肋間神經。
[主治] 咳嗽,氣逆,胸脅脹滿。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脹滿。
[刺灸法]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21) 大包 SP21 Dà bāo
[定位] 在側胸部,腋中線上,當第6肋間隙處。
[解剖] 在第六肋間隙,前鋸肌中;有胸背動、靜脈及第六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六肋間神經,當胸長神經直系的末端。
[主治] 氣喘,胸脅病,全身疼痛,四肢無力。
[配伍] 配足三里治四肢無力。
[刺灸法] 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
[附注] 脾之大絡。
手少陰心經示意圖
心臟在中醫醫學中是屬于五臟之一:位于肺之下,橫隔膜之上,狀如蓮花一般,且附著于胸椎的第五根肋骨附近。和現代醫學所認為的心臟機能大致相同,是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組織。心經是維持心臟功能的經脈,假使有任何損害的話,機能便會降低或亢進,并呈現出各種不適的癥狀,如眼睛帶黃并有充血的跡象。喉嚨痛。由手臂開始,經肘部到手掌、小指為止。有疼痛、冰冷及麻痹的感覺。或者是相反地有熱感。臉部發燒,有如上火一般。講話的聲音明朗,比較喜歡說話、笑。精力旺盛、富有同情心,有時也會感情用事。食物則偏好辣味,但體力卻不太好??梢栽谖挥诘谖逍刈蹈浇男挠嵫ㄎ惶帀嚎纯?,會感覺到似乎有硬塊。心經的穴位包括有極泉、青云、少海、靈道、進里、陰剎、神門、少府、少衛等九個穴位。心經發生異常時,身體會有各種不舒服的感覺,此時請刺激心經上的穴位,癥狀就能減輕了。
手少陰心經;從心中開始,出來屬于心臟與它臟相連的系帶,下過膈肌,絡小腸。
它的支脈:從心臟的系帶部向上挾咽喉,而與眼球內連于腦的系帶相聯系。
它的直行脈從心系(即心與它臟相聯系的系帶)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腑下(極泉),沿上臂內側后緣,走手太陰,手厥陰經之后(青靈),下向肘內(少海),沿前臂內側后緣(靈道、通里、陰郄、神門),到掌后豌豆骨部進入掌內后邊(少府),沿小指的橈側出于末端(少沖),接手太陽小腸經。本經一側9穴(左右兩側共18穴)。其中8穴分布于上肢掌側面的尺側,1穴在側胸上部。首穴極泉,末穴少沖。主治胸、心、循環系統病癥、神經精神方面病癥以及本經脈所過部位之病癥。
本經穴位:極泉 青靈 少海 靈道 通里 陰郄 神門 少府 少沖
手太陽小腸經示意圖
小腸經現代醫學而言,是位于胃和大腸之間,長七公尺以上的重要消化器官。胃部尚未消化完全的食物一進入小腸,小腸即分泌腸液并混合其他的消化液,將食物完全融解為細小的分子,最后由小腸壁吸收。但在中醫醫學中,其所認為的小腸機能則稍有不同。小腸連接胃,胃部的水分和固態物會進入小腸;小腸門于肚臍以上附近的一個小洞,水份會由此流入膀胱,固態渣滓則進入大腸,而必要養分由脾膜所吸收。小腸經在消化機能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小腸經的機能衰退,會使身體不調和,并出現各種不舒服的癥狀。如眼睛帶黃。耳朵重聽。臉頰、喉嚨腫痛。上臂至肘部呈現麻痹、壓迫疼痛的癥狀。頭重、頭痛的感覺。若小腸經有異常時,壓迫后背腰部的小腸俞穴位,會感覺到似乎有硬塊。壓迫此處真的發現有硬塊時,可以刺激小腸經上的穴道,以減輕不愉快的癥狀。小腸經主要的穴位共有十九個。
手太陽小腸經:從小指外側末端開始(少澤),沿手掌尺側(前谷、后溪),上向腕部(腕骨、陽谷),出尺骨小頭部(養老),直上沿尺骨下邊(支正),出于肘內側當肱骨內上髁和尺骨鷹嘴之間(小海),向上沿上臂外后側,出肩關節部(肩貞、臑俞),繞肩胛(天宗、秉風、曲垣),交會肩上(肩外俞、肩中俞;會附分、大杼、大椎),進入缺盆(鎖骨上窩),絡于心,沿食管,通過膈肌,到胃(會上脘、中脘),屬于小腸。 它的支脈:從鎖骨上行沿頸旁(天窗、天容),上向面頰(顴髎),到外眼角(會瞳子髎),彎向后(會和髎),進入耳中(聽宮)。 它的又一支脈:從面頰部分出,上向顴骨,靠鼻旁到內眼角(會睛明),接足太陽膀胱經。 此外,小腸與足陽明胃經的下巨虛脈氣相通。
本經一側19穴(左右兩側共38穴),其中8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尺側,11穴在肩、頸、面部。首穴少澤,末穴聽宮。主治腹部小腸與胸、心、咽喉病癥,某些熱性病癥,神經方面病癥和頭、面、頸、眼、耳病癥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之病癥。
本經穴位:少澤 前谷 后溪 腕骨 陽谷 養老 支正 小海 肩貞 臑俞 天宗 秉風 曲垣 肩外俞 肩中俞 天窗 天容 顴髎 聽宮
足太陽膀胱經示意圖
足太陽膀胱經是十四經絡中最長的一條經脈。膀胱經中的穴位都非常重要,絕不能忽略它?,F代醫學中,膀胱具有積存腎臟制造出來的尿液的功能,當膀胱充滿尿液時,即經由尿道排出體外。而中醫醫學卻認為,膀胱是當小腸把無用的固態物和水份分開后,水份流入的主要器官。膀胱經是通往頭、背、腰、臀、下肢、足等各部份,幾乎已貫通全身的一條非常長的經脈,故此經脈發生異常時,會影響全身,而呈現各種癥狀。如頭痛、頭重、眼睛疲勞、流鼻血、鼻塞等癥狀會出現于頭部。又會產生肩、背、腰、臀、脛等部的肌肉疼痛。容易發生股關節痛、痔瘡等。臉部皮膚帶黑,失去光澤。容易造成耳鳴,聽力不佳。聲音微弱,不容易聽到。容易疲勞,精神欠佳。食物方面偏愛咸食。以季節而言,冬天發病的機會較大。若出現以上所述的癥狀,是由于膀胱經的異常所引起的,請刺激膀胱經上的穴位,即能緩和不舒服感。膀胱經上有六十三個穴位。
足太陽膀胱經:從內眼角開始(睛明),上行額部(攢竹、眉沖、曲差;會神庭、頭臨泣),交會于頭頂(五處、承光、通天;會百會)。
它的支脈:從頭頂分出到耳上角(會曲鬢、率谷、浮白、頭竅陰、完骨)。
其直行主干:從頭頂入內絡于腦(絡卻、玉枕;會腦戶、風府),復出項部(天柱)分開下行:一支沿肩胛內側,夾脊旁(會大椎、陶道;經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到達腰中(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進入脊旁筋肉,絡于腎,屬于膀胱(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一支從腰中分出,夾脊旁,通過臂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承扶),進入窩中(殷門、委中)。
背部另一支脈:從肩胛內側分別下行,通過肩胛(附分、魄戶、膏肓俞、神堂、、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經過髖關節部(會環跳穴),沿大腿外側后邊下行(浮郄、委陽),會合于窩中(委中)--由此向下通過腓腸肌部(合陽、承筋、承山),出外踝后方(飛揚、跗陽、昆侖),沿第五跖骨粗?。ㄆ蛥?、申脈、金門、京骨),到小趾的外側(束骨、足通谷、至陰),下接足少陰腎經。
本經一側67穴(左右兩側共134穴),其中49穴分布于頭面部、項部、和背腰部之督脈的兩側,余18穴則分布于下肢后面的正中線上及足的外側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陰。主治泌尿生殖系統、神經精神方面、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病癥和熱性病,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癥。
本經穴位:睛明 攢竹 眉沖 曲差 五處 承光 通天 絡卻 玉枕 天柱 大杼 風門 肺俞 厥陰俞 心俞 督俞 膈俞 肝俞 膽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腎俞 氣海俞 大腸俞 關元俞 小腸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環俞 上髎 次髎 中髎 下髎 會陽 承扶 殷門 浮郄 委陽 委中 附分 魄戶 膏肓 神堂 譩譆 膈關 魂門 陽綱 意舍 胃倉 肓門 志室 胞肓 秩邊 合陽 承筋 承山 飛揚 跗陽 昆侖 仆參 申脈 金門 京骨 束骨 足通骨 至陰
(1) 睛明 BL1 Jīng míng
[定位] 在面部,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處。
[解剖] 在眶內緣瞼內側韌帶中,深部為眼內直??; 有內眥動、靜脈和滑車上下動、靜脈,深層上方有眼動、靜脈本干;布有滑車上、下神 經,深層為眼神經,上方為鼻睫神經。
[主治] 目赤腫痛,流淚,視物不明,目眩,近視, 夜盲,色盲。
[配伍] 配球后、光明治視目不明。
[刺灸法] 囑患者閉目,醫者左手輕推眼球向外側固定,左手緩慢進針,緊靠眶緣直刺0.5~l寸。不捻轉,不提插(或只輕微地捻轉和提插)。 出針后按壓針孔片刻, 以防出血。本穴禁灸。
[附注] 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蹺、陽蹺五脈交會穴。(《素問?氣府論?注》)
(2) 攢竹 BL2 Cuán zhú
[定位] 在面部,當眉頭陷中,眶上切跡處。
[解剖] 有額肌及皺眉肌;當額動、靜脈處;布有額神經內側支。
[主治] 頭痛,口眼歪斜,目視不明,流淚,目赤腫痛,眼瞼(目閏)動,眉棱骨痛,眼瞼下垂。
[配伍] 配陽白治口眼歪斜、眼瞼下垂。
[刺灸法] 平刺0.5~0.8寸。禁灸。
(3) 眉沖 BL3 Méi chōng
[定位] 在頭部,當攢竹直上入發際0.5寸,神庭與曲差連線之間。
[解剖] 有額??;當額動、靜脈處;布有額神經內側支。
[主治] 頭痛,眩暈,鼻塞,癲癇。
[配伍] 配太陽治頭痛。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4) 曲差 BL4 Qǔ chā
[定位] 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旁開1.5寸,即神庭與頭維連線的內1/3與中1/3交點。
[解剖] 有額??;當額動、靜脈處;布有額神經內側支。
[主治] 頭痛,鼻塞,鼽衄,目視不明。
[配伍] 配合谷治頭痛、鼻塞。
[刺灸法] 平刺0.5~0.8寸。
(5) 五處 BL5 Wǔ chù
[定位] 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1寸,旁開1.5寸。
[解剖] 有額?。划旑~動、靜脈處;布有額神經內側支。
[主治] 頭痛,目眩,癲癇。
[配伍] 配合谷、太沖治頭痛、目眩。
[刺灸法] 平刺0.5~0.8寸。
(6) 承光 BL6 Chéng guāng
[定位] 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2.5寸,旁開1.5寸。
[解剖] 有帽狀腱膜;有額動、靜脈,顳淺動、靜脈及枕動、靜脈的吻合網;當額神經外側支和枕大神經會合支處。
[主治] 頭痛,目眩,鼻塞,熱病。
[配伍] 配百會治頭痛。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7) 通天 BL7 Tōng tiān
[定位] 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4寸,旁開1.5寸。
[解剖] 有帽狀腱膜;有顳淺動、靜脈和枕動、 靜脈的吻合網;布有枕大神經分支。
[主治] 頭痛,眩暈,鼻塞,鼻衄,鼻淵。
[配伍] 配迎香、合谷治鼻疾。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8) 絡卻 BL8 Luò què
[定位] 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5.5寸,旁開1.5寸。
[解剖] 在枕肌停止處;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大 神經分支。
[主治] 頭暈,目視不明,耳鳴。
[配伍] 配風池治頭暈。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9) 玉枕 BL9 Yù zhěn
[定位] 在后頭部,當后發際正中直上2.5寸,旁開1.3寸平枕外隆凸上緣的凹陷處。
[解剖] 有枕?。挥姓韯印㈧o脈;布有枕大神經分支。
[主治] 頭項痛,目痛,鼻塞。
[配伍] 配大椎治頭項痛。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10) 天柱 BL10 Tiān zhù
[定位] 在項部大筋(斜方?。┩饩壷蟀l際凹陷中,約當后發際正中旁開1.3寸。
[解剖] 在斜方肌起部,深層為頭半棘?。河姓?動、靜脈干;布有枕大神經干。
[主治] 頭痛,項強,鼻塞,癲狂癇,肩背病, 熱病。
[配伍] 配大椎治頭痛項強。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內上方深刺,以免傷及延髓。
足少陰腎經示意圖
手厥陰心包經示意圖
手少陽三焦經示意圖
現代醫學并無三焦這個名詞。中醫醫學則言:[司掌后天元氣之源]。腎是人天賦[先天之氣]的發源地,而三焦乃是人出生后,將經由食物而獲得的[后天之氣]吸收體內,并讓其循環內臟的機能。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三焦所成立的。上焦由脖子根部開始直通心窩處,包含主要的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中焦由心窩開始至肚臍為止,包含消化系統。下焦由肚臍至恥骨終止,包含泌尿排泄系統。保持胸部及腹部的機能運轉正常是三焦經的主要任務。三焦經的穴道于心包經中已有提及,而上焦的膻中、中焦的中脘、下焦的陰交都是調節機能的重要穴位。三焦經的經脈發生異常時,身體會出現各種癥狀,如重聽、眼角痛、喉嚨或臉頰痛。脖子、下巴、肩膀、手臂疼痛。又,中焦部份的心窩至肚臍的肌肉發硬,則是生殖器、泌尿器異常的征兆。三焦經的主要穴位有二十三個。
手少陽三焦經:起于無名指末端(關沖),上行小指與無名指之間(液門),沿著手背(中渚、陽池),出于前臂伸側兩骨(尺骨、橈骨)之間(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向上通過肘尖(天井),沿上臂外側(清冷淵、消濼),向上通過肩部(臑會、肩髎),交出足少陽經的后面(天髎;會秉風、肩井、大椎),進入缺盆(鎖骨上窩),分布于膻中(縱隔中),散絡于心包,通過膈肌,廣泛遍屬于上、中、下三焦。
它的支脈:從膻中上行,出鎖骨上窩,上向后項,連系耳后(天牖、翳風、顱息),直上出耳上方(角孫;會頷厭、懸厘、上關),彎下向面頰,至眼下(顴髎)。
它的支脈:從耳后進入耳中,出走耳前(和髎、耳門;會聽會),經過上關前,交面頰,到外眼角(絲竹空;會瞳子髎)接足少陽膽經。
此外,三焦與足太陽膀胱經的委陽脈氣相通。
本經一側23穴(左右兩側共46穴),其中13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正中線上,10穴在頸、側頭部。首穴關沖,末穴絲竹空。主治胸、心、肺、咽喉病癥,某些熱性病癥和本經所經過部位之病癥。本經穴位:關沖 液門 中渚 陽池 外關 支溝 會宗 三陽絡 四瀆 天井 清冷淵 消濼 臑會 肩髎 天髎 天牖 翳風 瘛脈 顱息 角孫 耳門 耳和髎 絲竹空
足少陽膽經示意圖
肝膽相照是一句非常有名的成語,也透露出肝、膽同一體的深厚關系,而膽其實更居于輔助肝機能的重要地位。膽經是由頭部繞往身體側面,并達到腳尖的一條非常長的經脈。膽經發生異常時,會出現眼睛帶青、缺少活力、手腕、腳踝莫名的疼痛等癥狀。食物方面比較偏好油膩的食品。感情雖容易興奮,卻比較有耐心,做任何事能長期持續。容易頭痛,并有沿著經脈出現側頭部至脖子、腋下至側腹、足外側等部位疼痛有癥狀。臉部皮膚沒有光澤,缺乏元氣。懷疑膽經有異常時,可以壓迫胸部第九肋骨前端的日月穴、或背部第十胸椎的膽俞穴,若出現僵硬、疼痛感,就可以斷定膽經確實有異常。膽經的穴道分布于頭部、臉、身體側部、下腹側部等,因此,頭部和側部是呈現癥狀的主要地帶。膽經發生異常時,會對肝經有不良的影響,故身體出現不適的癥狀時,請早期治療膽經的穴位,以便謀求癥狀的改善。屬于膽經的穴位有四十三個。
足少陽膽經:從外眼角開始(瞳子髎),上行到額角(頷厭、懸顱、懸厘、曲鬢;會頭維、和髎、角孫),下耳后(率谷、天沖、浮白、頭竅陰、完骨、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沿頸旁,行手少陽三焦經(經天容),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陽三焦經之后(會大椎,經肩井,會秉風),進入缺盆(鎖骨上窩)。
它的支脈:從耳后進入耳中(會翳風),走耳前(聽會、上關;會聽宮、下關),至外眼角后;另一支脈:從外眼角分出,下向大迎,會合手少陽三焦經至眼下;下邊蓋過頰車(下頜角),下行頸部,會合于缺盆(鎖骨上窩)。由此下向胸中,通過膈肌,絡于肝,屬于膽;沿脅里,出于氣街(腹股溝動脈處)繞陰部毛際,橫向進入髖關節部。
它的主干(直行脈):從缺盆(鎖骨上窩)下向腋下(淵液、輒筋;會天池),沿胸側,過季脅(日月、京門;會章門),向下會合于髖關節部(帶脈、五樞、維道、居髎……環跳)。由此向下,沿大腿外側(風市、中瀆),出膝外側(膝陽關),下向腓骨頭前(陽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陽交、外丘、光明、陽輔、懸鐘),下出外踝之前(丘墟),沿足背進入第四趾外側(足臨泣、地五會、俠溪、足竅陰)。
它的支脈:從足背分出,進入大趾趾縫間,沿第一、二跖骨間,出趾端,回轉來通過爪甲,出于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陰肝經。
本經一側44穴(左右兩側共88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外側面,29穴在臀、側胸、側頭等部。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竅陰。主治胸脅、肝膽病癥、熱性病、神經系統病癥和頭側部、眼、耳、咽喉病癥,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之病癥。
本經穴位:瞳子髎 聽會 上關 頷厭 懸顱 懸厘 曲鬢 率谷 天沖 浮白 頭竅陰 完骨 本神 陽白 頭臨泣 目窗 正營 承靈 腦空 風池 肩井 淵腋 輒筋 日月 京門 帶脈 五樞 維道 居髎 環跳 風市 中瀆 膝陽關 陽陵泉 陽交 外丘 光明 陽輔 懸鐘 丘墟 足臨泣 地五會 俠溪 足竅陰
(1) 瞳子髎 GB1 Tóng zǐ liáo
[定位]在面部,目外眥旁,當眶外側緣處。
[解剖]有眼輪匝肌,深層為顳??;當顴眶動、靜脈分布處;布有顴面神經和顴顳神經,面神經的額顳支。
[主治]頭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風流淚,遠視不明,內障,目翳。
[配伍]配合谷、臨泣、睛明治目生內障;配少澤治婦人乳腫;配養老、肝俞、光明、太沖、治療視物昏花。
[刺灸法]向后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
[附注]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
(2) 聽會 GB2 Tīng huì
[定位]在面部,當耳屏間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突的后緣,張口有凹陷處。
[解剖]有顳淺動脈耳前支,深部為頸外動脈及面后靜脈;布有耳大神經,皮下為面神經。
[主治]耳鳴,耳聾,流膿,齒痛,下頜脫臼,口眼喎斜,面痛,頭痛。
[配伍]配頰車、地倉治中風口眼歪斜;配迎香治耳聾氣痞;配耳門、聽宮治下頜關節炎。
[刺灸法]直刺0.5寸;可灸。
(3) 上關 GB3 Shàng guān
[定位]在耳前,下關直下,當顴弓的上緣凹陷處。
[解剖]在顳肌中;有顴眶動、靜脈;布有面神經的顴眶支及三叉神經小分支。
[主治]頭痛,耳鳴,耳聾,聤耳,口眼喎斜,面痛,齒痛,驚癇,瘛疭。
[配伍]配腎俞、翳風、太溪、聽會治老年人腎虛耳鳴耳聾;配耳門、合谷、頰車治下頜關節炎、牙關緊閉。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手少陽、足陽明之會。
(4) 頷厭 GB4 Hàn yàn
[定位]在頭部鬢發上,當頭維與曲鬢弧形連線的上四分之一與下四分之三交點處。
[解剖]在顳肌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耳顳神經顳支。
[主治]頭痛,眩暈,目外眥痛,齒痛,耳鳴,驚癇。
[配伍]配懸顱治偏頭痛;透懸顱、懸厘,配外關、風池治眩暈。
[刺灸法]直刺0.3-0.4寸;可灸。
[附注]手少陽、足陽明之會。
(5) 懸顱 GB5 Xuán lu
[定位]在頭部鬢發上,當頭維與曲鬢弧形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在顳肌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耳顳神經顳支。
[主治]偏頭痛,面腫,目外眥痛,齒痛。
[配伍]配頷厭、治偏頭痛;配曲池、合谷治熱病頭痛。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6) 懸厘 GB6 Xuán lí
[定位]在頭部鬢發上,當頭維與曲鬢弧形連線的上四分之三與下四分之一交點處。
[解剖]在顳肌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耳顳神經顳支。
[主治]偏頭痛,面腫,目外眥痛,耳鳴,上齒痛。
[配伍]配鳩尾治熱病偏頭痛引目外眥;配束骨治癲癇。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手、足少陽,陽明之會。
(7) 曲鬢 GB7 Qū bìn
[定位]在頭部,當耳前鬢角發際后緣的垂線與耳尖水平線交點處。
[解剖]在顳肌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耳顳神經顳支。
[主治]偏頭痛,頷頰腫,牙關緊閉,嘔吐,齒痛,目赤腫痛,項強不得顧。
[配伍]配風池、太沖治目赤腫痛;配下關、合谷、太沖治療頭痛、口噤不開。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陽、少陽之會。
(8) 率谷 GB8 Shuài gǔ
[定位]在頭部,當耳尖直上入發際1.5寸,角孫直上方。
[解剖]在顳肌中;有顳動、靜脈頂支;布有耳顳神經和枕大神經會合支。
[主治]頭痛,眩暈,嘔吐,小兒驚風。
[配伍]配印堂、太沖、合谷治小兒急慢驚風、眩暈、耳鳴;配合谷、足三里治流行性腮腺炎。
[刺灸法]平刺0.5-1寸;可灸。
[附注]足太陽、少陽之會。
(9) 天沖 GB9 Tiān chōng
[定位]在頭部,當耳根后緣直上入發際2寸,率谷后0.5寸。
[解剖]有耳后動、靜脈;布有耳大神經支。
[主治]頭痛,齒齦腫痛,癲癇,驚恐,癭氣。
[配伍]配目窗、風池治頭痛。
[刺灸法]平刺0.5-1寸;可灸。
[附注]足太陽、少陽之會。
(10) 浮白 GB10 Fú bái
[定位]在頭部,當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沖與完骨的弧形連線的中三分之一與上三分之一交點處。
[解剖]有耳后動、靜脈分支;布有耳大神經之分支。
[主治]頭痛,頸項強痛,耳鳴,耳聾,齒痛,瘰疬,癭氣,臂痛不舉,足痿不行。
[配伍]配風池、行間治偏頭痛、目赤腫痛;配聽會、中渚治耳鳴、耳聾;配腎俞、太溪、耳門治耳鳴、耳聾。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陽、少陽之會。
(11) 頭竅陰 GB11 Tóu qiào yīn
[定位]在頭部,當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沖與完骨的弧形連線的中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一交點處。
[解剖]有耳后動、靜脈之支;布有枕大神經和枕小神經會合支。
[主治]頭痛,眩暈,頸項強痛,胸脅痛,口苦,耳鳴,耳聾,耳痛。
[配伍]配強間治頭痛;配只支溝、太沖、風池治肝膽火盛之偏頭痛或巔頂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陽、少陽之會。
(12) 完骨 GB12 Wán gǔ
[定位]在頭部,當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處。
[解剖]在胸鎖乳突肌附著部上方,有耳后動、靜脈之支;布有枕小神經本干。
[主治]頭痛,頸項強痛,頰腫,喉痹,齲齒,口眼歪斜,癲癇,瘧疾。
[配伍]配風池、大杼治瘧疾;配風池治癲疾僵仆;配風池、合谷治風熱上犯喉痹、齒痛、痄腮、口歪。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陽、少陽之會。
(13) 本神 GB13 Běn shén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上0.5寸,神庭旁開3寸,神庭與頭維連線的內三分之二與外三分之一交點處。
[解剖]在額肌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和額動、靜脈外側支;布有額神經外側支。
[主治]頭痛,目眩,癲癇,小兒驚風,頸項強痛,胸脅痛,半身不遂。
[配伍]配前頂、囟會、天柱治小兒驚癇;配水溝、太陽、合谷、大椎、天柱、百會治中風不省人事、小兒驚風。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陽、陽維之會。
(14) 陽白 GB14 Yáng bái
[定位]在前額部,當瞳孔直上,眉上1寸。
[解剖]在額肌中;有額動、靜脈外側支;布有額神經外側支。
[主治]頭痛,目眩,目痛,外眥疼痛,雀目。
[配伍]配太陽、睛明、魚腰治目赤腫痛、視物昏花、上瞼下垂。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陽、陽維之會。
(15) 頭臨泣 GB15 Tóu lín qì
[定位]在頭部,當瞳孔直上入前發際0.5寸,神庭與頭維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在額肌中;有額動、靜脈;布有額神經內、外支會合支。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痛,流淚,目翳,鼻塞,鼻淵,耳聾,小兒驚癇,熱病。
[配伍]配陽谷、腕骨、申脈治風眩;配肝俞治白翳;配大椎、腰奇、水溝、十宣治中風昏迷癲癇;配大椎、間使、膽俞、肝俞治瘧疾。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陽、少陽、陽維之會。
(16) 目窗 GB 16 Mù chuāng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上1.5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額神經內、外側支會合支。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遠視,近視,面浮腫,上齒齲腫,小兒驚癇。
[配伍]配關沖、風池治頭疼;配陷谷治面目浮腫。
[刺灸法]平刺0.5-0.8寸??删摹?br>[附注]足少陽、陽維之會。
(17) 正營 GB17 Zhèng yíng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上2.5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顳淺動、靜脈頂支和枕動、靜脈吻合網;布有額神經和枕大神經的會合支。
[主治]頭痛,頭暈,目眩,唇吻強急,齒痛。
[配伍]配陽白、太沖、風池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陽、陽維之會。
(18) 承靈 GB18 Chéng líng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上4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大神經之支。
[主治]頭暈,眩暈,目痛,鼻淵,鼻衄,鼻窒,多涕。
[配伍]配風池、風門、后溪治鼻衄。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陽、陽維之會。
(19) 腦空 GB19 Nǎo kōng
[定位]在頭部,當枕外隆凸的上緣外側,頭正中線旁開2.25寸,平腦戶。
[解剖]在枕肌中;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大神經之支。
[主治]頭痛,頸項強痛,目眩,目赤腫痛,鼻痛,耳聾,癲癇,驚悸,熱病。
[配伍]配大椎、照海、申脈治癲狂癇證;配風池、印堂、太沖治頭痛、目眩;配懸鐘、后溪治頸項強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陽、陽維之會。
(20) 風池 GB20 Fēng chí
[定位]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解剖]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附著部之間的凹陷中,深層為頭夾?。挥姓韯印㈧o脈分支;布有枕小神經之支。
[主治]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目淚出,鼻淵,鼻衄,耳聾,氣閉,中風,口眼歪斜,瘧疾,熱病,感冒,癭氣。
[配伍]配合谷、絲竹空治偏正頭痛;配腦戶、玉枕、風府、上星治目痛不能視;配百會、太沖、水溝、足三里、十宣治中風。
[刺灸法]針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風府穴;可灸。
[附注]足少陽、陽維之會。
(21) 肩井 GB21 Jiān jǐng
[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
[解剖]有斜方肌,深層為肩胛提肌與岡上?。挥蓄i橫動、靜脈分支;布有腋神經分支,深層上方為橈神經。
[主治]肩背痹痛,手臂不舉,頸項強痛,乳癰,中風,瘰疬,難產,諸虛百損。
[配伍]配足三里、陽陵泉治腳氣酸痛;治療乳腺炎特效穴。
[刺灸法]直刺0.5-0.8寸,深部正當肺尖,慎不可深刺;可灸。
[附注]足少陽、陽維之會。
(22) 淵腋 GB22 Yuān yè
[定位]在側胸部,舉臂,當腋中線上,腋下3寸,第4肋間隙中。
[解剖]有前鋸肌和肋間內、外肌;有胸腹壁靜脈,胸外側動、靜脈及第四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四肋間神經外側皮支,胸長神經之支。
[主治]胸滿,肋痛,腋下腫,臂痛不舉。
[配伍]配大包、支溝治胸肋痛、肋間神經痛。配條口透承山、天宗、臑俞治肩關節周圍炎。
[刺灸法]斜刺0.5-0.8寸。
(23) 輒筋 GB23 Zhé jīn
[定位]在側胸部,淵腋前1寸,平乳頭,第4肋間隙中。
[解剖]在胸大肌外緣,有前鋸肌,肋間內、外肌;有胸外側動、靜脈;布有第四肋間神經外側皮支。
[主治]胸肋痛,喘息,嘔吐,吞酸,腋腫,肩臂痛。
[配伍]配肺俞、定喘治胸悶喘息不得臥;配陽陵泉、支溝治胸脅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24) 日月 GB24 Rì yuè
[定位]在上腹部,當乳頭直下,第7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有肋間內、外肌,肋下緣有腹外斜肌腱膜,腹內斜肌,腹橫肌;有肋間動、靜脈;布有第七或第八肋間神經。
[主治]脅肋疼痛,脹滿,嘔吐,吞酸,呃逆,黃疸。
[配伍]配膽俞治膽虛;配內關、中脘治嘔吐、納呆;配期門、陽陵泉治膽石癥;配支溝、丘墟治脅脹痛;配膽俞、腕骨治黃疸。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陰、少陽之會。膽經募穴。
(25) 京門 GB25 Jīng mén
[定位]在側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