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中年段閱讀教學的一點思考
12月15日和12月22日三年級的劉老師和四年級的田老師上了兩節同課異構的課堂——鄂教版三年級上冊第16課《“我喜歡昆蟲”》。兩位老師的課給我總的印像是:樸實、自然、靈活、豐富,體現了語文的本色,給人舒服、流暢的感受,具體說來有以下的幾個特點:
1、教學過程清新、科學,步步深入。
兩位老師都是先用“同學們你們喜歡什么”的問題讓學生聯系生活說話引入課題,接著依課題引導學生設疑激趣,激發閱讀興趣。然后是初讀課文,識字讀詞,大致了解課文意思,再品讀課文1~2自然段,體會文中情感,學習表達方法。最后是總結升華,學以致用,整個過程是引導學生從文本的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地走了一個來回,而且是步步深入,遵循了語文閱讀規律,給了學生一個清新、深刻的印象。
2、教學指導方法豐富多樣。
教學中,豐富多樣的指導方式,有助于理解教學內容,創設生動形象,有助于學生多角度的理解知識,更適合有差異性的學生群體。在此節課中,兩位老師運用了多種教學指導方式,如:設疑設懸法、親身體驗法、示范演示法、比較法、評價法、圖片直觀法、學用結合法……這些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兩位老師是運用得游刃有余,得心應手,而且是恰到好處,可見兩位老師的教學功底是不同于一般了。
3、教學過程樸實、扎實、有效。
兩位老師的課堂體現了真實質樸的原生態課堂,在整個教學中,善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抓文中重點詞句進行讀、找、圈、畫,再來思、品、悟、議、說、讀。學生在心到、眼到、手到、口到的全身心的投入中進行著語文閱讀活動,老師適時到位的順勢引導,恰當的小結,激勵性的評價在整節課中起到了一個畫龍點睛的作用。樸實的課堂中,師生們扎實、有效的教學,無不彰顯著語文本色的魅力。
4、訓練與教學的一致性。
兩位老師在課文的第2自然段教學中都安排了一個說寫訓練,我認為它是此節課的最經典之處,說話訓練既突出了中年段的習作訓練點,又讓學生在實踐中能得法、用法,提高了學生的說寫能力。最為巧妙的設計是,說話訓練不僅內容不同,而且是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拓寬了學生的思維。 “教什么就讓學生做什么,我們現在就看課堂上你是不是在這樣做”這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的。
當然,我也一些自己看課后的想法,這里僅就中年段的閱讀教學的實施策略,談談自己的一點拙見:
一、讀思結合,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中年段的語文教學應該讓學生學會自讀自悟了,拿著教師的“漁”來捕捉閱讀問題這條“魚”!最主要的是要讓學生開始養成“批注閱讀”的習慣。批注閱讀就是在數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在讀時或讀后,隨著閱讀和思考,動筆在文章上圈圈點點,批注點評。用筆讀書能加深印象,增強記憶;能促成潛思索,加深理解,激發思考,啟迪創造;還可積累資料,備查待用。這種策略的形成,學生會終身受益。讀書重在積累,這是古今中外的讀書經驗,也是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要“豐富語言積累”的原因。所以在教學中應開始讓學生跟著老師的“核心問題”來帶著思考閱讀,帶著“筆墨”來閱讀。
二、多種朗讀,激發興趣。
《課程標準》在第二學段閱讀教學目標中指出:“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就要求我們要在閱讀訓練上加大力度,尤其在有感情朗讀上下功夫。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初讀,細讀,精讀,品讀,賞讀,熟讀,范讀,練讀,賽讀,評讀等各個教學環節,為學生提供閱讀機會,讓他們多層次,多回合的讀文,從悟語,悟情,悟理,悟法,達到培養閱讀能力,提高語文素養的目標。
如在上課伊使,教師進行范讀,或在學生讀不好時,范讀;在感情升華處,創設情境來引讀;在語句優美處引導學生閉目想象或配樂,或配畫,或做動作,進行賞讀。
(1)品讀
另外,對教材中的優美句,哲理句,對話句,中心句,含義深刻句(也可是相應的段落)來引導學生進行反復品析,閱讀,最終達到學生個性化的閱讀。
(2)個性化閱讀
那么,在《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作者,文本和讀者是構成閱讀交流活動的三個基本要素。在這方面,我們是這樣做的:給學生時間充分練讀,讓他們讀出自己的感受;再在給學生展示的平臺,通過指名讀,對讀,賽讀等形式,最后給學生一個評價,讓學生的閱讀體驗被尊重,并充分肯定他們的優點或點滴進步,讓他們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這樣才會產生教師意想不到的理解,這才是課堂上的靈光,新理念下的精彩生成。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兩位老師讓學生默讀課文畫出讓你覺得安妮喜歡昆蟲的的語句,并在旁邊標注出自己的感受就是很好的個性化閱讀策略。
三、把握中年段閱讀教學的重點。
其重點是:繼續鞏固低年級的詞句訓練。在老師的指導下讀懂課文內容,著重進行自然段和邏輯段的訓練,開始練習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為了達到這一閱讀教學的要求:三年級必須扎扎實實地抓好連句成段的訓練。訓練的重點是“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讓學生在了解幾種基本段式的基礎上,著重引導學生感知分析“承接”(側重于“言之有序”的訓練,)和“總分”(側重于“言之有物”的訓練)兩種重點段式的結構規律,并進行讀寫遷移的訓練。
四、有效地進行拓展。
深入理解課文的“語言內容”和“語言形式”,進行適度的拓展性閱讀,提高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是第二課時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
所謂拓展性閱讀,就是指在閱讀教學中,圍繞某一閱讀主題,搜尋收集與閱讀主題相關的材料,重構文本學習內容。通過拓展性閱讀,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自主對話,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拓展閱讀的類型往往分為三種:一是與課文內容相關聯的補充性拓展;二是與課文表達形式相類似的遷移性拓展;三是具有比較鑒別意義的比較性拓展。《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要“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但是,從目前拓展性閱讀的現狀來看,有些教師走向了“以課本為中心”的另一端。拓展閱讀隨意性和盲目性較大。例如,從對學生認知特點的把握上來看,有的教師不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進行低效甚至無效的拓展訓練;從拓展訓練量的安排上來看,有的教師拓展訓練的內容,洋洋灑灑,在40分鐘的講讀分析課中,用于拓展訓練的時間卻占了30分鐘,學生對文本中的重點詞句還沒有理解,就匆忙進行大運動量的拓展訓練;從對拓展內容與文本內容的銜接聯系上來看,有的教師拓展訓練的內容游離文本內容,隨心所欲;從對拓展訓練時機的把握上來看,有的教師只是把拓展訓練當作是講讀分析課的一種點綴,在時間的安排上,往往放在結課前的幾分鐘,很少考慮什么時機拓展訓練最有效。因此,我認為,要提高拓展訓練的實效,必須處理好拓展訓練“適度”與“過度”的關系。這里的“適度”,是指拓展訓練必須做到“四適”:適人、適量、適文和適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