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如何打破學科壁壘?
“左手教材、右手教參、學科本位、各自為戰”是不少學校老師的工作狀態寫照。這種情況同樣也曾出現在清華附小。
蹲班聽課,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寫下她的觀察記錄:這天聽了6節課,兩節語文課、兩節數學課、一節班會課、一節科技課……每一個時間段,老師們都會安排各種各樣的學習任務。而孩子們呢,不論高矮胖瘦都要整齊劃一地完成統一的學習任務。這樣的教學,盡管高效,但真的有助于學生的成長嗎?
“如果說教師對教材理解或者學習過窄,對學科教學的道德性認識不足,是一種普遍現象的話,我理解教師們,更不能怪罪他們——由于師范教育或者說多年來的基礎教育都是分科教學,強調過細、過深?!备]桂梅深知,任何的學習,當知識或者技術被當作生活情境中的一個要素,回到了人的生活世界的時候,真正的教育才是完整的。
“兒童的認知依靠的是整體,而過于專業、分化的知識,就像讓孩子光吃東西,卻咽不下去一樣。”在這樣的矛盾下,清華附小提出優化課程,優化的途徑就是整合。
2011年,學校構建了“1+X”課程體系?!?”代表優化整合后的國家基礎性課程,“X”則是實現個性發展的特色化課程。既要不折不扣地完成規定動作,又要加入自選動作,還要不增加學生負擔,從哪里入手?
打破學科壁壘。學校的主要課程被整合為五大板塊:品格與社會、體育與健康、語言與人文、數學與科技、藝術與審美。如此,并非把學科簡單地“摞”在一起,而是基于課程性質的內在聯系發生的“化學反應”。
五大領域的劃分,使彼此教學內容差異性很大的學科,開始走向“共和”。同時,每個門類當中,既要開好必修的基礎性課程,又要辦好特色化課程。特色化課程又分為學校個性課程與學生個性課程,既滿足不同學生成長的需要,又使學校特色能夠更好服務于學生發展。
每天,成了學生們的向往、期待。一(5)班同學張馨然禁不住地喜悅:我特別期待周五,一下午的創新實踐課,就像愛麗絲夢游仙境一樣,總是有那么多的驚喜!上學期我們排練戲劇,語文老師和我們一起編故事,美術老師跟我們一起畫背景,音樂老師和我們一起跳舞……特別好玩,在清華附小學習我特別快樂!
差異課時,如何讓教學舒展?
在清華附小,你看到的是與眾不同的課時表。
通常40分鐘的一節課在這里調整為長短不一的大、小課時——
“基礎課時”35分鐘,主要安排數學、英語、體育等學科,這些學科減少5分鐘的教學時間,一方面有助于緩解學生課上的疲勞,同時要求教師必須帶領學生精學精練。
“大課時”60分鐘,大課時主要安排語文、美術、書法、音樂、科學等學科,這些學科當中,有些需要長時間的情境營造、情感醞釀。比如語文,有些需要進行長時間的實踐探究活動,如美術、科學等,按照原有的課時安排40分鐘的時間,人為割裂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研究過程,使得教學內容顯得支離破碎。調整后的大課時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開展學習。
“小課時”10或15分鐘,比如每天清晨10分鐘的晨誦,每天中午15分鐘的習字等,使這些零散的時間也能夠作用于學生發展。
通常,一門學科,就使用一本教材。在附小,卻通過引入多版本教材、調整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進度、重新設定課時長短。精讀文,就精學精練;略讀文,一課時結束。這樣的整合節省出相應課時,帶領學生大量閱讀課外讀物,以此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
長短課時交錯,張弛有度。表面上看,不過是課時的長短發生了變化。實際上,這正是整合理念的一個顯現:課程、教學更加立體、“豐滿”,更加適合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學生學習覺得更輕松,教師們體會到了課堂久違的“舒展”。
藝術與審美組教師聶焱老師感受良多:這促使老師重新思考美術課,調動老師們的創造性。我們不是教美術的,是用美術教人的,用美術這個載體來育人的,美術教學要放到更廣的人文情境中去進行,利用文化主題來創生課程,用文化來串聯零散的課題,附小的美術課程努力在構建這樣的文化課程,如:京劇文化課程、視覺傳達課程、視覺規律課程、美的痕跡課程、我與附小草木共成長的課程、我與附小雕塑的故事、文字傳達課程等一系列文化課程。因為有了文化的烙印,課程的容量一下就變大了,很方便諸多的教學資源匯聚容納其中。
整合,如何推動課堂學習生產力?
美國著名課程專家威廉F·派納在參觀附小后表示:這是一所讓兒童找到歸屬感的學校,充分體現學生權力的學校。
的確,整合后的課堂與一般課堂相比有很多變化:教師更多的是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交流,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體現出“兒童站在正中央”的理念。無論是學科內整合,還是跨學科整合、課內外整合,課程整合最終的落腳點還在推動課堂學習生產力。
竇桂梅校長曾用一個80%來描述原來的課堂:師生課堂生活時間的80%是在教師滔滔不絕的講授中熬過來的。因此,她會經常說,教師要努力幫助學生建構起三種類型的知識:一生有用的知識,運用知識的知識,整體化、結構化、系統化的知識。
比如,數學怎么同科學結合呢?
數學老師覺得數學是促進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推動思維發展的學科,擔心結合在一起如何對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有效訓練。而科學老師認為科學學科是由探究活動組成的,和數學學科結合在一起還有這些時間嗎?
一次次的會議、一次次的僵局,兩個學科的老師們總算達成共識。決定嘗試從低年級開始進行,運用適合低年級學生特點的“植物”為載體,建立數學概念與科學探究相聯系的模式。
一節節的課例讓王彥燕老師感受到,學生使用數學概念進行研究,不但使所學的數學概念應用到了生活,而且還可以體會到一些新的內容,科學活動使數學學習得以延伸和增加新的內容,學生的數學技能也并不只限于完成某些特定的任務,而更傾向于以各種形式靈活地加以運用??茖W由于數學的加入由原來的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使科學研究形成的解釋更具有說服力。當然,在研究過程中還會有很多的坎坷,但有目標,就會有抵達彼岸的那一天。
在中關村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呂文清看來,整合課程實現三個目標:一是整合知識,二是整合生活經驗,三是激發孩子探索和創造精神。
依舊走在探索的路上。教師們在思考著教育,關注著完整的人的成長。
有激勵,有信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柳夕浪表示:整合在“學什么”的問題上,克服簡單重復,聚焦更少、更高、更清晰的核心內容,走向“簡約學習”;理清知識的內在聯系、知識與兒童生活經驗的內在關聯,克服彼此間的錯位、脫節,走向“連接學習”;從過分注重分塊、線性的學習走向橫向思考,克服僵化固定的思維方式,學會多元、立體、系統地思維,走向“創新學習”。如此整合,對于培養現代人的綜合素質的意義,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