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第六章有講到,“道”是生養天地萬物的母親,人可如食“谷”般懂得食“道”。前面幾章,都有提到“道”呈現的“性狀”,如第4章中提到,“和光同塵”,混于塵而又調和隱蔽的光;第8章中提到上善若水,如“水”般通利。
自道德經的第8章,老子告訴我們,人要做一個“上善若水”的人,盡人道知天道所歸。
有讀者曾疑問,怎么能做一個像水一樣,能在“虛空的縫隙里“通利無礙”,不和外物產生碰瓷磕碰?人們多易從可見的淺顯的為人處事的解答來思考這個問題,但卻無法體味“道”的存在,像風像光像水一樣,存于“虛空”的狀態。
我們可以怎么更好地理解,老子道德經五千言里的話語,并落實到生活中?這需要我們懂得讓“道”滋養我們體腹,強壯我們筋骨的方法。
道家的內丹筑基講究”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當人能沉心靜氣,致虛極,守靜篤,便能自然而然地實現河車運轉,成就丹道。成就丹道者,經過“易氣,換血,換膚,易筋,換胎”等過程,身心漸無雜念,身在七情六欲之中,卻不被濁染,身心愉悅健康,少了病痛折磨。其證得成果,和佛家殊途同歸。
做為一本被世界流傳了2000多年的經典,老子所說的話,實際并不止是生活中淺顯可見的道理,更是讓人民身心體健,安居樂業,國富民安的方法。雖然,我們由中國推及世界的人們都在研究《道德經》,都想盡努力明白由人至天地的“道理”。但是,人類的壽命和歷史交替等,還是避免不了時間期限,避免不了一些災禍的到來。這源于人類的素質高低不齊、受地域、語言、溝通交流等限制,在某些歷史階段受“知識”和“情緒”等障礙,不懂”食道”甘如醴泉的方法,人類文明知識被“人為控制”地進行導向,惑亂人的耳目。不能令各層次的人,瞧見直通人性天地陰陽溝通的宇宙真相,不能明白“道”在天地日月間的陳列和布化,而讓人做出了“惡”的行為,環環相扣,讓人類遭受沉痛的歷史災難。
道德經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按照字面的意思,許多的著作都是這樣翻譯:執求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不可保持長久。金玉滿堂,沒人能夠守住;富貴而驕 ,自己招致災禍。功成身退,這是符合自然規律,天之道。
按照中華流傳幾千年的人文故事,我們能夠很直觀地理解老子想和后人說的話,我們的后人們也總免不了按照字面意思“人的有為”的方式來理解“功成身退”。
反過來,如果站在“道”的生存濟養來理解,意味則另有一番風味。人們因為不懂得“道”的存在,而盲目“自滿”,總是害怕別人看不起自己,鋒芒在外,不想被人鄙視貧窮,追求財富功名,而讓自己承受災禍。反觀,我們目前也正在承受的肺炎疫情的災禍,不僅僅是來自于人們對口欲的貪引起的疾病,也有著因為不懂得其中“道理”,而引起的沒有硝煙的“國禍”之爭。
如果,我們的百姓懂得在金錢富貴功名之外,有著寶貴的由人及天之“道”可以滋養我們的靈魂和身心健康,我們還會這樣去追求野味等的口欲之貪嗎?
在道家的丹道形成過程中,人要懂得戒躁,自滿,自負、焦慮等情緒思想知障,結合生活工作中的言行,這樣才能讓“如水”“如光”的道滋養個人身心,實現“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成就有光明心性的“元神”。
反觀這一章節:如果,我們把自己的身心當作一個容器,你想持有什么樣的東西,就會流入你的身心。當它很快裝滿后,再往里裝,便會溢出,不如讓它自然流逝。金錢玉石裝滿了屋子,人還是難能守住。隨著富貴的拔高,人總是容易驕傲,反給自己帶來災禍。人如果能懂得以“道”為食,不管經歷怎樣的功成名就,繁華三千,都能心性淡泊,在該退隱時便隱世,這只有在人事中,深刻體味了“天道”者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