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春,說過年!講罷了煙花爆竹,接下來自然要講一講春聯和門神。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好吧,又是這首王安石的《元日》。小編是不是沒詞兒了呀?這個,您還真是冤枉小編了,要不,給您換一首?
蕭疏白發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
剪燭催乾消夜酒,傾囊分遍買春錢。
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
這是孔尚任的一首《甲午元旦》,與王安石的《元日》一樣,詩中都提到了過年的一種傳統習俗“掛桃符”。
桃符是歷史悠久的漢族民俗文化。古人在辭舊迎新之際,用桃木板分別寫上“神荼”、“郁壘”二神的名字,懸掛于門首,意在祈福滅禍。
到了五代時期,人們在桃木板上書寫聯語,這就是最初的春聯了,后人也多以“桃符”借指“春聯”。到了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明代以后貼春聯的習俗開始盛行。
說到春聯的盛行,據明代文人陳云瞻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他在金陵(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在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穿便裝出巡,挨家挨戶觀賞取樂。從此,貼春聯便成為一種社會風尚。
春聯的發展就說到這里吧,我們再來看看桃符在另一條軌跡上的演變。
其實在前面小編說過了,古人在桃木板分別寫上“神荼”、“郁壘”二神的名字。在傳說中神荼、郁壘二人專門管鬼怪、邪物,能夠驅邪避兇,因此受到了世人的敬仰,把二人作為門神貼于門上驅邪擋煞。
還要多說一句,自唐代以后,大家熟悉的門神除了“神荼”、“郁壘”二神之外,還多了“秦瓊”和“尉遲恭”兩位唐初的名將,關于他們的傳說,在明代小說《西游記》和清代小說《隋唐演義》中都有詳細的筆墨,講述了兩位大將“轉型”的過程。
除以上四個影響較大的門神外,各時期、各地方的風俗中也有不同的門神供奉。比如明清至民國時期,河南人所供奉的門神為三國時期蜀國的趙云和馬超;河北人供奉的門神是馬超,馬岱哥倆兒;陜西人則供奉孫臏和龐涓等等,不一而同。那么今年,您那里貼的門神又是誰呢?
還沒買到春聯的朋友們來這里看看哦,今年中國集郵總公司也發行了《吉年酉禮》民俗拜年套裝,這可是送給粉絲們的大禮包??!里面包含的郵票有2017-1《丁酉年》整版、2017-2《拜年》小版。還有手提袋、包裝盒、福字帖一對、絨布窗花兩對、春聯一副、郵折、臺歷一本、利是封兩套(各四枚)、便簽兩本。售價僅為236元哦!
中國集郵 | 不僅有集郵的自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