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326條: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糖尿病雖亦有消渴的癥狀,但其它方面則不一定,所以不能一概論為厥陰病。厥陰乃陰中之極,按中醫陰極陽生之理,陰極而陽生,謂之一陽來復,乃人一身陽氣之來源。飲食水谷為有形之物,屬陰,不能為人體直接利用,經人體的胃消化后入于小腸,小腸泌別清濁,吸收飲食物中大部分的營養物質和水分,上輸于脾,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脾氣散精),通過其轉輸作用,一方面將津液營養上輸于肺,由肺的宣發和肅降,使之輸布全身而灌注臟腑、形體和諸竅。另一方面,又可直接將津液和營養向四周布散至全身,即脾有“灌溉四旁”之功能。肺接受從脾轉輸而來的津液之后,一方面通過宣發作用將津液輸布至人體上部和體表,另一方面,通過肅降作用,將津液和營養輸布至腎和膀胱以及人體下部形體。這個過程是心肺相互作用,通過血液的肺循環和體循環而完成的。水谷之精微,輸布到五臟六腑而成為五臟六腑之精,以維持臟的生理活動,其盈余部分則斂藏于腎,于腎中生精化髓,與肝之生氣和脾胃之水谷精氣相合而化生為血,血藏于肝。肝者,將軍之官,內蘊至陰至純之能,體陰而用陽,以膽氣為用,肝膽相照即謂此,子時膽氣生(或曰子時一陽生),肝之陰(血)得膽之陽(氣)助而風生水起,氣血行而周遍全身。若肝為邪氣所犯,則初生根本之氣逆,表現為氣上撞心,心中疼;厥陰(肝)之標為火,故疼中有熱;肝之血氣不能升達于脾胃,致脾胃不能化食故不欲食;脾胃本虛,又吃下藥下之,更加虛弱不能化水谷故下利不止;體內營養不足故饑;因陽氣不足,喝水直接經胃腸下泄,不經脾肺腎輸布全身,身液嚴重缺乏故消渴。長此以往則少氣無力、形消體瘦、畏寒、諸病皆生。因為和血糖沒有必然聯系,故多數不會血糖高。但也有少數會有血糖高的(后面會提及),故有部分可以形成糖尿病。所以說《傷寒論》之逆陰癥只有少數可能是糖尿病。糖尿病按厥陰病治有的有效,有的無效。
有的糖尿病人,盡管沒有消渴的癥狀,也被診斷為糖尿病,主要是有一個確切的指征,那就是血糖高。不管是餐后還是空腹,血糖高于西醫所認為的正常的數值。血糖主要就是葡萄糖。我們吃的食物,多數是碳水化合物,屬于多糖之類,吃了之后慢慢消化,分解成葡萄糖。它是人體的主要能量來源,但葡萄糖不能直接轉化為身體所用的能量,需要被轉運到細胞,在細胞中再氧化才能轉化為能量。在中醫來說葡萄糖屬陰,乃五谷精華之一,葡萄糖被身體利用,轉化成能量,從一個有形的物質,轉化成無形的能量,是一個由陰化陽的過程?,F在呢,因身體功能失常,陰不能化陽了,陰就積累了,從而形成高血糖。高血糖是如此造成的,高血脂形成的原因也大致相同(稍有些區別),半數以上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脂。高血脂、高血壓與高血糖被稱為“三高”,是威脅糖尿病患者健康與生命的主要危險因素。所以,實際上,血糖高就是陰精不能由陰化陽。為什么不能由陰化陽呢?由陰化陽需要人體的陽氣,需要一股動力來溫化斡旋,實現由陰化陽這樣一個過程,這個動力來自于脾陽之氣。脾主運化,脾氣散精,如脾動力不足,則五谷精氣(葡萄糖等)不能運散體內;脾主肌肉和四肢,脾陽不足則細胞組織不能很好的將精氣化陰為陽,化為無形之能量。肝為木,木生火,火生土,故脾陽之氣來自于肝木之生發,肝木生發不利則心火不旺,心火不旺則不能生脾土;水生木,肝之陽氣來自于腎中之陽,腎陽不足則肝陽不足。腎陽充足與否來自于腎陰,陰不足則陽不旺。如腎陰陽俱足,肝氣生發正常,則心火旺而脾陽之氣足,五谷精氣運化與利用順利,血糖保持正常水平,人體自然不會有高血糖和糖尿病。(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