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汗簡介:及其單味藥的功效、主治、及其配伍:
盜汗簡介:
盜汗是中醫的一個病證名,是以入睡后汗出異常,醒后汗泄即止為特征的一種病征。“盜”有偷盜的意思,古代醫家用盜賊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動,來形容該病證具有每當人們入睡、或剛一閉眼而將入睡之時,汗液象盜賊一樣偷偷的泄出來。盜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中醫運用臍療的方法治療盜汗效果非常顯著,盜汗病人應注意自我養護,加強體育鍛煉,合理食療調養。
臨床表現:
盜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盜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后盜汗出,有的剛閉上眼睛一會兒即盜汗出。出的汗量,相差很大。
病因病機:
陰虛火旺:虛則陽盛,虛熱內生,陰氣空虛,睡則衛氣乘虛陷入陰中,表無護衛,肌表不密,榮中之火獨旺于外,蒸熱,迫津外泄則汗。醒則氣固于表,玄府密閉而汗止陰。
自我養護:
中醫認為,“汗為心液”,若盜汗長期不止,心陰耗傷十分嚴重,應積極治療。在治療的同時,還要特別注意自我養護。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在藥物治療的同時,應加強必要的體育鍛煉,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注意勞逸結合。
(2)在飲食方面,要摸索出與自己病證有利或有弊的飲食宜忌規律,進行最適合自己食療調養。如屬陰虛、血熱及陰虛火旺的病人,應禁食辛辣動火食物,切勿飲酒,并多食一些育陰清熱的新鮮蔬菜等,以使汗腺的分泌功能牢固的在機體健康的基礎上得到恢復。
(3)在條件允許時,適當調節一下居住環境的溫度與濕度,如陰虛血熱者的居住環境就應稍偏涼一些等。
(4)患者的被褥、鋪板、睡衣等,應經常拆洗或涼曬,以保持干燥,并應經常洗澡,以減少汗液對皮膚的刺激。
(5)重癥盜汗且長期臥床的病人,家屬應特別注意加強護理,避免發生褥瘡。還要注意觀察病人的面色、神志、出汗量大小,如有特殊改變要及時向醫生報告。
治療盜汗的民間偏方:多汗癥(虛汗盜汗)
多汗癥是出汗過多的一個醫學術語,就是人體出汗異常多,有的患者還低熱或怕風。盡管有些全身性疾病,如甲亢、肥胖、糖尿病、結核病等,可以引起多汗,但大部分多汗是植物神經紊亂引起的,其發病機制主要是交感神經異常興奮所引起。如果患者作了各種檢查,沒有問題,就可以確定是植物神經紊亂引起的。
中醫食療 沙參兔肉湯:本湯養陰益氣斂汗。沙參20克、玉竹20克、廣陳皮4克、兔肉200克(微炙),煲湯。
桑葚茶:本茶養陰止汗。桑葚子20克、五味子15克、糯稻根45克,煎水代茶。
(在清醒時出汗)為主,出汗部位以頭部、軀干為主,并伴有精神疲憊、食欲下降、大便稀溏、小便清長(即小便色白、量多)、周身無力、手腳冰冷等癥者為氣虛,治宜益氣固表止汗,選用:生黃芪、太子參、炒白術、炒防風、浮小麥、煅牡蠣各15~20克,水煎服。輕者可單服浮小麥炒熟,泡水代茶飲用。
以(睡著出汗、驚醒立止)為主,汗出部位常在胸背及手腳心,并伴有心煩易怒、睡眠不安、兩顴紅赤、大便干結、小便黃赤、午后低熱等癥者為陰虛,治宜清熱養陰斂汗,選用:生地、白芍、五味子、地骨皮、麥冬、知母各10~15克,水煎服。
有一些老出虛汗的病人,既有氣虛的癥狀,又有陰虛的表現,這屬于氣陰兩虛,治宜補氣固表、養陰斂汗,選用:太子參、生黃芪、白芍、五味子、浮小麥、煅牡蠣各15~30克,水煎服。
單味藥:功效、主治、及其配伍:
黃芪——黃芪有益氣固表、斂汗固脫、托瘡生肌、利水消腫之功效。用于治療氣虛乏力,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黃芪益氣補中,生用固表托瘡。
http://baike.baidu.com/view/30028.htm
固表斂汗 :
(1)表虛自汗,多用于體虛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氣不固,外感風寒而汗出,用黃芪配白術、防風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風散;也可配浮小麥、麻黃根等。
民間傳說:春秋時期,鄭國國王的兒子,年5歲,天資聰慧,能辨忠識奸,深得
國王厚愛。但這位王子卻體質嬌弱,時不時生病,宮中太醫屢治不效。后國王張榜遍求補益之藥,并懸以重賞。一時間,各地獻寶薦醫者絡繹不絕,但所用皆為參類補藥,卻并未奏效。一天,一位白發老者揭榜獻藥,聲稱非為懸賞,而實為王子貴體、國家大計著想。國王對老者說:“爾誠心可鑒,然若藥不靈驗,怕有欺上之罪吧。”老者呵呵笑道:“王子貴體稚嫩,難受峻補之藥,需漸進徐圖之。吾有一藥,服百日必能見效。”于是,王子如法服用老者所獻的這種細長條狀、黃白色的草根。三個月后,果見形體豐滿,病恙不染。此時,國王始信老者所言,大喜之余,晉封王子為太子,又急尋老者以封賞,但老者已行蹤難覓。國王問老者所獻之藥何名,眾皆搖頭不知。近臣諫曰:藥有參類之性,拯挽太子之身,就叫太子參吧。于是,“太子參”的美名就由此傳開了。
http://baike.baidu.com/view/38400.htm
太子參——【功效分類】補虛藥,補氣藥
【功效主治】補益脾肺,益氣生津。治肺虛咳嗽,脾虛食少,心悸,怔忡,水腫,消渴,精神疲乏。
1.用于脾氣虛弱、胃陰不足的食少倦怠。能益脾氣,養胃陰。常配山藥、石斛等同用。但其補益脾氣之力不及黨參。
2.用于氣虛津傷的肺虛燥咳及心悸不眠、虛熱汗多。能益氣生津。治氣虛肺燥咳嗽,配北沙參、麥冬等,治氣陰兩虛的心悸不眠、多汗,配酸棗仁、五味子等。但其補氣益陰生津之力,均弱于西洋參。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克。
【用藥忌宜】表實邪盛者不宜用。
【用藥配伍】
1.配麥冬,補肺并潤肺養陰,用治肺陰虧虛的肺虛咳嗽最宜。
2.配黃芪,補益之效大增,常用治勞倦乏力為效。
3.配白術,共奏補脾肺之功。同治虛勞,勞倦乏力者。
治自汗方(《陜西中草藥》):太子參三錢,浮小麥五錢,水煎服。
白術——【功能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
【應用】
1. 用于脾胃虛弱,食少脹滿,倦怠乏力,泄瀉。補脾胃可與黨參、甘草等配伍;消痞除脹可與枳殼等同用;健脾燥濕止瀉可與陳皮、茯苓等同用。
2. 用于水濕停留、痰飲、水腫。治寒飲可與茯苓、桂枝等配伍;治水腫常與茯苓皮、大腹皮等同用。
3. 用于表虛自汗。本品與黃芪、浮小麥等同用,有固表止汗之功,可治表虛自汗。
此外, 本品又可用于安胎,治妊娠足腫、胎氣不安等癥,有內熱者,可與黃芩等配伍;腰酸者可與杜仲、桑寄生等同用。多年生草本,高50厘米~60厘米。根狀莖肥大。莖下部葉羽狀分裂,上部葉狹披針形。秋季開紫花,全為管狀。是中國浙江特產,福建、江蘇、安徽、江西等地也有栽培。根狀莖入藥,能治脾虛泄瀉、水腫、痰飲等。
http://baike.baidu.com/view/72030.htm
【用法用量】 6~12g。
http://baike.baidu.com/view/46218.htm
防風——【功效】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定搐。
【應用】
1. 用于感冒頭痛,風疹瘙癢。治風寒表證,頭痛身痛、惡風寒者,常配伍荊芥、羌活、獨活等;治外感風濕,頭痛如裹、身重肢痛者,與羌活、藁本等同用;治風疹瘙癢,多配伍苦參、荊芥、當歸等。
2. 用于風濕痹痛。適用于風寒濕痹,肢節疼痛、筋脈攣急者,常配合羌活、桂枝、姜黃。
3.用于破傷風角弓反張、牙關緊閉、抽搐痙攣等癥。本品入肝經,有祛風解痙之效。常與天南星、白附子、天麻等同用,如玉真散。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熏洗。一般生用,止瀉炒用,止血炒炭用。
如有人中砒霜之毒,則用防風一兩,研成碎末,用水調服既可。非常見效。
防風,又名銅蕓、百枝,古代名“屏風”(見《名醫別錄》),喻御風如屏障也。其味辛甘,性微溫而潤,為“風藥中之潤劑”。臨床隨證配伍,具有不同的雙向作用,茲瑣志之。
“用防風必兼荊芥者,以其能入肌膚宣散故耳”(見《本草求真》),“若屬外感證,用麻桂嫌熱、嫌猛;用銀翹嫌寒時,荊防用之最宜”(見《施今墨對藥臨床經驗集》),可見荊芥與防風相配有達腠理、發汗散邪之效,二者相輔相成。張元素治四時外感,表實無汗用防風配羌活等(九味羌活湯);劉河間治三焦實熱用防風配荊芥、硝、黃等(防風通圣散)。前者乃解表兼除濕熱之劑,后者乃表里雙解之劑。
防風配黃芪、白術,即玉屏風散。方中黃芪實衛,得防風則使邪去而外無所擾,得白術以培中固里,使脾健內有所據。所謂“發在芪防收在術”,內外兼顧,誠固表止汗之良方也。筆者用本方加麻黃根、龍骨、牡蠣、浮小麥、烏梅,治自汗、盜汗,均獲佳效。
防風配柴胡、羌獨活等,能散風勝濕,升清止瀉。即《內經》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濕勝則濡瀉”是也。吳鞠通取補中益氣湯加防風,升清陽以止瀉。孫一奎治瀉取蒼術防風湯,亦以防風能升脾陽而止瀉。臨床常見有因脾胃之虛,怠惰嗜臥,肢體酸疼,大便溏泄,小溲頻數者,用升陽益胃湯(《脾胃論》),每奏捷效。若因外傷風邪,肝木乘脾,完谷不化,而泄瀉者,用痛瀉要方(《醫方集解》引劉草窗方),取防風能舒脾瀉肝勝濕,為引經之要藥。
防風配枳實(殼)能通便。方如《太平圣惠方》搜風順氣丸用防風升脾之清氣,配枳殼、大黃以寬腸順氣,治中風而引起的風秘、氣秘,使清陽升而濁陰降。王好古用防風合蒼術、甘草為末(神術散),加生姜、蔥白煎服,治內傷冷飲,外感寒邪而無汗者。筆者臨床取本方加枳殼(實)、麥芽治心下虛痞,以行氣除滿,消食去滯。
“防風,去蘆頭,炙赤、為末,治崩中”(《經驗后方》)。正因防風能升脾之清陽,炒黑,則入血分增強止血之效。槐角丸(《和劑局方》)方中用防風配槐角、地榆、枳殼等,治諸痔、脫肛及腸風下血。筆者臨床治痔血等用槐花散(《本事方》:槐花、側柏葉、荊芥、枳殼)加防風、升麻、大黃各等分,同炒黑、存性,共碾極細末,每日早晚空腹取5~6g,米飲湯調服。不僅能入血分而止血,又能引邪外出于氣分,一舉兩得。但對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以及氣虛、陰虛者非宜。
http://baike.baidu.com/view/143372.htm
浮小麥——【功能主治】除虛熱;止汗。主止陰虛發熱;盜汗;自汗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研末。止汗宜微炒用。
【注意】《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無汗而煩躁或虛脫汗出者忌用。
【附方】①治盜汗及虛汗不止:浮小麥,文武火炒令焦,為末。每服二錢,米欽湯調下,頻服為佳。一法取陳小麥用干棗煎服。(《衛生寶鑒》)②治男子血淋不止:浮小麥加童便炒為末,砂糖煎水調服。(《奇方類編》)[1]
1.《本草匯言》:卓登山云,浮小麥系小麥之皮,枯浮無肉,體輕性燥,善除一切風濕在脾胃中。如濕勝多汗,以一、二合炒燥煎湯飲。倘屬陰陽兩虛,以致自汗盜汗,非其宜也。
2.《本經逢原》:浮麥消克斂盜汗,取其散皮膝之熱也。
1.《本草蒙鑒》:“斂虛汗”。
2.《本草綱目》:“益氣除熱,止自汗盜汗,骨蒸勞熱,婦人勞熱。”
3.《本經逢原》:“浮麥,能斂盜汗,取其散皮腠之熱也。”
干癟穎果呈長圓形,兩端略尖。長約7mm,直徑經2.6mm。表面黃白色,皺縮。有時尚帶有未脫凈的外稃志人稃。腹面有一深陷的縱溝,頂端鈍形,帶有淺黃棕色柔毛,另一端成斜尖形,有臍。質硬而脆,易斷,斷面白色。無臭,味淡。
以粒均勻、輕浮、無雜質為佳。
顯微鑒別,穎果橫切面:果皮與種皮愈合。果皮表皮細胞1列,壁較厚,平周壁尤甚;果皮中層細胞數列,壁較厚;橫細胞1列,與果皮表皮及中層細胞垂直交錯排列,有紋孔;有時在橫細胞層下可見管細4胞。種皮棕黃色,細胞頹廢皺縮,其內為珠心殘余,細胞類方形,隱約可見層狀紋理。內胚乳最外野為糊粉層,其余為富含淀粉粒的薄壁細胞。
浮小麥的由來:
一天,名醫王懷隱發現新購進一堆小麥又瘦又癟,便問伙計:“這些蛀小麥是何人送來?”伙計回答:“是城南張大戶送來的。”這時忽來一位急癥病人,那病人的丈夫說:“我娘子近來常常發怒,哭笑無常,整日心神不寧,甚至還傷人毀物,請為她除病驅邪!”王懷隱望聞問切之后,捋須笑道:“不必驚恐,此乃婦女臟躁癥也。”言畢,開了一方,上書:甘草、小麥、大棗三味藥,意用漢末醫圣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的良方“甘麥大棗湯”治療婦女更年期出現的精神與心理方面的癥狀。那漢子臨行時,又補充道:“她還常常夜間出汗,濕透衣衫。”王懷隱點頭答道:“嗯,知道了,先治好臟躁癥再說吧。”
五日后,那婦人病愈,前來拜謝王懷隱。他關切地問:“今天再來治盜汗癥?”那婦人笑道:“已一并痊愈了。”王懷隱暗自思忖,難道甘麥大棗湯也有止盜汗的作用?后來,他有意以此方又治了幾個盜汗癥病人,均不見效。他大惑不解。正當這時,店堂小伙計與張大戶的爭吵聲驚動了王懷隱。伙計手握一把張大戶送來的小麥說:“這樣的小麥我怎能收?你別以為做藥就可以將就些,這癟麥子你拿回去吧!”王懷隱聽罷,憶起上次那婦人所用的小麥就是張大戶送來的癟麥子,于是急忙上前道:“張老兄,你這麥子是……”張大戶紅著臉訴出了實情:“這是漂浮在水面上的麥子,我舍不得丟棄,便送來了。”王懷隱吩咐伙計:“暫且收下,另放一處,并注明‘浮小麥’三個字。”
后來,王懷隱用浮小麥試治盜汗、虛汗癥,果然治一個好一個。太平興國三年,他與同道好友王祜、鄭奇、陳昭遇潛心研究張仲景的醫著,合編成《太平圣惠方》一書,并將浮小麥的功效記入該書。從此,“浮小麥”一藥便為歷代醫家治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