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澤縣易地扶貧搬遷縣城安置區占地3270畝,共搬遷1.9萬戶8.1萬人。為實現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的目標,會澤縣在全省率先制定了易地扶貧搬遷縣城安置點精神文明建設實施方案,以“感恩新時代、爭當好市民”為主題,結合實際扎實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
經過100天日夜奮戰,今年9月,會澤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心建在易地扶貧搬遷縣城安置點最好地段,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
國慶節上午,縣城安置點的1000多名群眾,集中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廣場上,通過LED大屏觀看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和群眾游行活動的盛況,廣場上一次又一次地響起了掌聲。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打通了宣傳、教育、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實踐中心成為群眾最愿意去的地方。展廳里的“幸福家園”笑臉墻上,一張張燦爛的笑臉和甜美的全家福,展現著新城搬遷群眾的幸福生活。從樂業鎮團坡村搬遷進城的李啟才和妻子田鳳仙站在笑臉墻前開心地笑了,因為他們看到了他家一家三口在新房子前的合影掛在墻上。今年,他家剛搬進新城,女兒李龍珍就以會澤縣文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中國人民大學。
李啟才說:“我們搬進了新城,要聽黨話、跟黨走、報黨恩,通過自己的雙手,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今年高考結束后,包括李龍珍在內的6名貧困大學生組成了文明實踐中心勵志宣講團,他們在縣城安置點和各個鄉鎮,向搬遷群眾講述了一個個勵志故事。
暑假期間,實踐中心組織15名會澤籍的在校大學生,在文化小禮堂開展2019年暑期大學生社會實踐會澤欣城佳苑志愿服務活動,歷時5天的活動,有效解決了孩子周末及暑假的教育真空問題,培養了小學生的業余興趣愛好,解除了家長的后顧之憂。
今年9月,全縣共有1682名搬遷群眾子女轉入縣城學校就讀。為了配合進城孩子的教育工作,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成立“幸福家園”服務主品牌項目,下設心愿樹愛心工作站、快樂假期大本營、追夢合唱團、舞動文明新風尚(廣場舞)、你的銀發我的牽掛、小燕子宣講團、助老助殘等16個志愿服務項目,讓實踐中心成為群眾身邊的精神信仰家園、和諧幸福家園、文化傳承家園和文明風尚家園。
國慶節之前,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向會澤縣建檔立卡貧困戶捐贈13544臺電視機。為了讓貧困群眾及時收看國慶慶典節目,負責安裝電視機和接收設備的志愿者們活躍在新城的各個家庭。
75歲的搬遷群眾蔡玉蘭老人樂滋滋地對志愿者說:“今天,我領到了國家發給我的電視機,你們還到我家來,把它裝起來,太感謝你們了!”
文明實踐中心推出“文明銀行”積分制,開展文明樓宇、文明家庭、最美孝子、最美兒媳、最美婆婆、最美少年、產業先鋒戶、脫貧先鋒戶、就業致富先鋒戶9類文明評比活動,激發群眾“靠行動獲積分、用文明換商品”的內生動力。
以“相約星期五、文明在行動”為主題,開展了引導群眾過馬路、進超市、進醫院、進農貿市場、參觀銀行、參觀政務中心、參觀汽車客運站、參觀學校、乘公交車、講解家電使用、維護環境衛生、引導“五凈一規范”家庭衛生管理、熟悉城市環境等“十三個一”活動。
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活動,文明實踐深受歡迎,活動不僅改變了搬遷群眾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還促進了農民思想觀念、生活方式、行為規范、文明程度向新市民轉變,提升整個新城新市民的文明素質和道德水平。
在撫軍街和通寶路口斑馬線旁,身穿紅馬甲的志愿者們和交警一起,引導群眾過馬路。“老人家你看,紅燈亮不能通行。綠燈亮了再有序通過。”志愿者們耐心地講解。
在客運站,志愿者們引導搬遷群眾購買車票,提供導乘服務;在人民醫院,志愿者們引導群眾掛號、看病;在茚旺高中,帶領群眾參觀校園;在政務大廳,他們向群眾介紹辦事流程;在信用社,為群眾介紹假幣識別知識……
志愿者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深入淺出的講解,不僅讓搬遷群眾感受到溫暖,更是讓他們快速融入城市生活。
通過廣泛發動,實施志愿者尋星、育星、連星、扶星、亮星“五星工程”,全縣共有實名注冊志愿者10萬余人。截至9月,中心共組織1840名志愿者開展各類志愿服務63場次,服務群眾14300余人次。
因為有黨的好政策和政府的扶持,貧困群眾走出深山、告別貧困,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通過文明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引導教育群眾永遠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幫助他們盡快適應新環境、融入新生活,成為新市民,共建共享美麗新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