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是怎樣獲得的?
“知識是怎樣獲得的”這個問題與教師課堂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密切聯系。
嬰兒從娘胎里來到這個世界首先是通過自己眼、耳、鼻、口、手同這個客觀事物發生聯系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借助語言識別不同的事物,并逐步分辨和識別事物之間的聯系。換言之,嬰兒最先認識到的是一個個孤立的事物,然后才逐漸建立事物之間的聯系,再然后則學會了用符號代替具體的事物……。人的認識過程是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那么,就學生而言,學生在課堂上是怎樣獲得知識的呢?
一是動眼看。如觀察(動作、實驗、現象等)、閱讀(課本、課外書籍等)。
二是動耳聽。如傾聽教師的講解、點撥、分析,傾聽同學的發言、聽有聲讀物(如喜馬拉雅)等。
三是動口說。如大聲朗讀、口頭演講,用自己的話去解釋、小結等。
四是動手做。做筆記、寫心得、做練習、做實驗、做統計、做調查等。
五是動腦想。思考應該貫穿到前面提到的動眼、動耳、動口、動手的每一個環節之中。沒有思考,學習根本就不會真正發生;沒有思考,教學就沒有意義。思考是堂課的核心。
為此,有的學者提出了課堂教學中應做到“五個盡量”:
一是盡量讓學生觀察。有目的、有計劃地讓學生觀察圖形、具體事物、實際環境等就是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在大腦中建立清晰的表象,從而實現從形象直觀過渡到理性抽象。
注:
1.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中憑借感官,與事物直接接觸所獲得的對表面現象的認識。如我們初次與人交往而產生的關于這個人的長相、身高、穿戴、口音等表面特征的認識,就是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
感覺就是大腦對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直接反映。
(圖一)
知覺就是大腦對客觀事物整體的直接反映。
(圖二)
表象則是對曾經感知過的而當時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反映,即大腦對過去所熟知的事物的回憶。
(圖三)
2.理性認識是人們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通過頭腦的思考而得到的關于事物本質規律的認識。理性認識有概念、判斷、推理三種形式:
概念是對事物本質屬性的概括。
判斷是在概念的基礎上對事物各種關系的區分和識別。
推理是由已有的判斷推出新的判斷。
二是盡量讓學生操作。讓學生盡量經歷發展、變化過程,進而發現其中的原理、規律。
三是盡量讓學生思考。在恰當的情境中讓學生思考,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從而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
四是盡量讓學生表述。盡量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思路,讓教學得到及時的反饋。
五是盡量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動手、思考、表述等自己得出結論,發現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