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春晚有一首彭野創(chuàng)作的兒歌《愛我你就抱抱我》曾經(jīng)紅遍祖國的大江南北。據(jù)彭先生講,這首兒歌的創(chuàng)作靈感源于他和自己女兒的一次對話。有一次,他問女兒需要什么樣的獎勵時,他女兒的回答竟然是“多陪我玩一天”。
很多家長因忙于事業(yè)、生計、掙錢等直接對孩子無視,孩子出生不久,就丟給了父輩,而自己僅僅在物質(zhì)上滿足孩子的需求,如買玩具、衣服、零食等等,也有不少家長讓孩子節(jié)假日參加各種培訓(xùn)班,或者讓孩子去參加夏令營。其實在孩子內(nèi)心深處更需要的是親情。“陪孩子、親孩子、夸孩子、抱孩子”,這是親情人性化的表達,是愛具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也是對孩子最珍貴的獎勵。
陪伴孩子,西方人做得比我們好,無論在餐廳,還是在排隊,我都看見父母平和而耐心地與孩子(哪怕只有兩三歲的孩子)交流各種話題。今年8月份我一家人去了巴黎,并住進巴黎的市中心,但巴黎大街小巷儼然一座空城。一天女兒的朋友Sofie熱情邀請我們一家聚餐,我順便向她打聽才知道,8月份也是法國中小學(xué)生的暑假,家長們都休假陪孩子外出旅游去了。又譬如奧巴馬第一次當選總統(tǒng)時提到競選中有一件事他很自豪,在長達21個月的選戰(zhàn)中,他沒有錯過一次孩子的家長會。米歇爾談到他做總統(tǒng)的丈夫,堅持每晚與女兒一起吃晚餐,且耐心回答他們的問題,并為她們在學(xué)校交朋友的事出謀劃策。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xué)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和一輩子最重要的老師,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啟蒙者、引路人、示范者和保護人。毋庸置疑,父母缺席或不在場的教育是危險的,是不負責和不稱職的。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往往會出現(xiàn)孤僻、冷漠、敏感、自閉、自卑、逆反、自我為中心、精神空虛等異常性格。
陪伴就是父母與孩子分享和享受彼此成長而帶來的快樂和幸福的過程。不要讓孩子覺得你做出了很多的犧牲來陪伴他,更不要讓孩子覺得你是為了陪伴而陪伴。前不久,我晚飯后外出散步,看見一個沒滿歲的孩子坐在童車里,另一個3歲左右的小孩扶著童車,他們的媽媽盡管一手推著童車,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她手機上。這種表面的陪伴實質(zhì)上是對兩個小生命的嚴重漠視。父母陪伴孩子時也不應(yīng)想著通過陪伴去改變和教育孩子,而應(yīng)以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全身心投入其中,用心去感受和體驗孩子的成長。
只有能給孩子帶去快樂的父母才會擁有引領(lǐng)孩子成長的能力。親生的孩子未必就親,唯有自己手把手帶大的孩子才親,自己以身垂范教育出來的孩子才順。誰養(yǎng)育孩子,誰就是孩子的父母!陪伴在,親情在,溫暖在!
下篇文章我將和大家一起探討,家長如何陪伴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