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2018年高考已經落幕,廣大考生結束了12年寒窗苦讀,終于迎來了最放松的暑假,同樣辛苦陪考忙前忙后的家長們也算是完成了一項重大“使命”,卸下了“重擔”。大考過后考生和家長開始等待,等待高考成績公布,而后填報志愿、等待錄取通知書。這期間并不輕松,加之有相當多的不法分子快速“上線”,趕在高考后錄取前的時間段設局詐騙。提前查分、內部指標……招生騙術多、手段廣,有些甚至以假亂真,讓人防不勝防!
“野雞”大學“套牌”招生
前不久,一個名為“武漢經貿大學”的網站,幾乎完全復刻河北經貿大學官網,涉嫌虛假招生。被各大媒體報道后,“武漢經貿大學”竟又復刻了北京吉利學院官網背景圖,目前該學校網址已經打不開,但想想2017年教育部發布國內的“野雞大學”高達381所,形式不容樂觀。
【小編說】“野雞大學”的治理之路還很長,教育造假對一個考生、一個家庭的傷害或許會持續一生。到底該如何有效辨別真假高校?經教育部批準的高等院校官方網站,域名后綴一般為“.edu.cn”,而“野雞大學”多使用“.com”等其他后綴,為了迷惑蒙騙考生和家長,有的更是會在“.com”前加入“-edu”或“edu”混淆視聽。
大數據+報志愿,靠譜嗎?
有人稱“高考只是預賽,填報志愿才是決賽”。而填志愿拼的就是智慧、眼光和膽量。“大數據”、“互聯網+”等新技術、新理念也被引入到高考志愿填報中,相關的APP悄然上線,一時間在某些地方的考生間廣為推薦。“人工智能”、“大數據”,聽起來都是可以幫助考生優中選優的好幫手,在高考志愿填報的關鍵時刻真的可信嗎?
【小編說】進入手機應用商店,輸入“高考”,確實可以搜到幾個與高考志愿報考相關的APP,且均有較高的下載量,其中更有高達588元的志愿卡產品。在國內大型電商平臺上,“志愿卡”更是成為了普通的商品,有的店鋪月銷售已突破了400單。這些“志愿卡”真的有那么“聰明”么?他們的大數據來源究竟是哪里?這些都未有官方定論。有媒體報道稱,這類APP有的就是詐騙軟件,一旦下載,木馬就會控制手機,輕松盜取用戶支付寶等隱私信息。
![]() |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常規騙局也卷土重來未可知,在高考詐騙高發期,考生和家長要一并擦亮眼睛:
1、謊稱可提前查分。不法分子往往是通過短信、微信發生發送帶有木馬鏈接的虛假查分網址、網站,盜取考生的銀行卡、準考證號等個人信息,進行販賣或精準詐騙。
2、謊稱有“內部指標”。不法分子通過散布虛假信息,自稱某高校招生辦工作人員,或某高校領導熟人等,可通過“內部指標”、“點招”、“特長加分”等手段實現低分高錄,直接騙取家長錢財。
3、混淆不同教育類型。不法分子利用我國高等教育辦學大眾化、多元化的發展現狀,故意混淆成人教育、網絡教育、高等自學等,稱只要花錢就能進名校。
4、高考補助金。不法分子自稱“某教育局”,對考生發放“高考補助金”,實則是電話操控,妄圖實施ATM機轉賬的詐騙伎倆。
5、寄送偽造錄取通知書。不法分子通過郵局向考生寄送偽造的錄取通知書,讓考生將學費等費用打入其提供的私人賬戶。
![]() |
騙術這么多!到底該如何防范?
1、高考后等待分數和填報志愿期間多與學校老師、同學取得聯系,進行充分溝通,對于相關政策充分了解。
2、如有人主動聯系溝通報考等相關問題,一定多留心眼,切記泄露身份信息、準考證號、銀行卡號等個人隱私信息。
3、不輕信花錢即可錄取,所有招生計劃都是公開的,且現在都是電腦提檔。
4、收到錄取通知書要仔細核實,一方面通過教育考試網站查詢自己的錄取情況,一方面向教育主管部門了解學校辦學資質等情況。
5、涉及到錢、銀行卡都要注意再注意!對于入學收費也要核實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不明收費,謹防受騙!(文/肖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