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我們的專列到了第三站——甘肅省的敦煌市。
敦煌雖然是一個縣級市,卻是世界有名。因其曾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和有莫高窟等聞名世界古跡,而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敦煌,我們游覽了2個景點: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景區,這是敦煌市兩個最重要的景點。這是我第二次來參觀這兩個景點。由于快到中午才到敦煌,我們當地賓館住了一晚。
××××××××××××××××
專列上午到達敦煌。出站時,有當地群眾跳著舞蹈歡迎我們。這使我們有一種受寵若驚的感覺,因為完全沒有想到我們會這么受歡迎。
車站廣場停著一排排接專列游客的大巴。 敦煌地接早已等待著我們。上車后,我們才知道。由于省里正在當地搞活動,當地的旅游大巴全都調去服務了。如果我們早來一天,當地會無車接送我們。就是今天到我們也是幸運的。鐵路調度安排我們停在了敦煌車站。而另一專列則沒有我們幸運,只能停在臨近的其他車站。
車站內的雕像——反彈琵琶。這是改革開放之初甘肅歌舞劇團演出的風靡全國的舞蹈”絲路花雨“的典型造型。
遠處的鳴沙山上光禿禿,沒有一點綠色。可見當地的氣候干燥少雨。
莫高窟又稱“千佛洞”,位于敦煌市區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下。它是我國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藝術石窟,位列我國四大石窟之首。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開鑿時間大體可分為五個時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隋唐是莫高窟發展的全盛時期。
我們背后是鳴沙山崖壁上的石窟。 每一扇門里面就是一個石窟。 莫高窟現存石窟492個,壁畫總面積約45000平方米,彩塑佛像等造型2100多身。每天只開放幾個窟供游客參觀。我們來時只開放了7、8個窟。石窟大小不等,里面的塑像高矮不一。大的雄偉渾厚,小的精巧玲瓏。具有很高的藝術、考古、科研價值。遺憾的是游客進去后禁止拍照!
九層樓。
洞窟編號第96號,初唐(618-705)。 此窟開鑿于初唐,窟內的大佛高35.5米,兩膝間寬度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國內僅次于樂山大佛和榮縣大佛的第三大坐佛。
由于禁止游客在窟內拍照,所以沒有窟內照片。這是 莫高窟第148窟內的睡佛圖片,系從網上下載。
敦煌藏經洞陳列館。
陳列館是敦煌研究院陳列中心所轄的專題陳列館,其毗鄰的的"藏經洞”位于第17窟。陳列館展示藏經洞開鑿、封閉、發現、流散、被盜史實和部分藏經洞出土文物,以及臨摹的現收藏于外國博物館的藏經洞出土的一些文物。
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區 第二天,我們游覽鳴沙山月牙泉。這是大名鼎鼎的國家級風景區。實際上,這是兩個景點。去看月牙泉途中,路過鳴沙山。月牙泉就在鳴沙山下。
鳴沙山位于敦煌市南郊七公里處。古代稱神沙山、沙角山。全山系沙堆積而成,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20公里,高數十米,山峰陡峭,勢如刀刃。沙丘下面有一潮濕的沙土層,風吹沙粒振動,聲響可引起沙土層共鳴,故名。據史書記載,在天氣晴朗時,即使風停沙靜,也會發出絲竹管弦之音,猶如奏樂, 故“沙嶺晴鳴”為敦煌一景。這是大自然現象中的一種奇觀,古往今來以“沙漠奇觀”著稱于世,被譽為“塞外風光之一絕”
為了防止流沙進入鞋里,很多游客租用特制的橘紅色的長筒靴。不僅有效,也成為一景。
很多游客乘騎駱駝爬山。遠觀上山的駱駝隊伍浩浩蕩蕩,蔚為壯觀。
很多當地群眾靠出租駱駝乘載游客為生。這是等待游客的駱駝群。
月牙泉在鳴沙山下,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5米,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稱。 景區內的羅布麻、枸杞等藥材很多,古稱沙井,俗名藥泉,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曉徹”。
月牙泉,確有奇特之處:旁邊就是鳴沙山,山上是流沙。但是小小的月牙泉千百年來不為流沙而淹沒,不因干旱而枯竭。在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真是世界奇觀!
沿著小路登上一個坡,就到了一組古樸雅肅、錯落有致的古建筑群。這里亭臺樓閣,廟貌輝煌,宮廳柱廊,臨水而設。林木蓊郁,泉光與山色相映,遠看仿佛為沙漠中的“ 海市蜃樓 ”!
月牙閣,造型古樸優美,是古建筑群中最主要。最突出的建筑。
月泉古柳。1892年栽植,樹齡120多歲。百年滄桑,樹干心枯皮活。這棵樹和下面的胡楊樹均在月泉閣的后面。
參觀完后。吃過中飯,我們又乘車奔向第四站——寧夏的中衛市。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