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課堂是拼湊教參和名師的課堂嗎?
你的成長是疲倦的重復和盲目的付出嗎?
你的教育是蘊含情感與思想的“人”的教育嗎?
這些問題看似很大,但其實正是困擾許多教師的根源。
今天,小編請來一位老朋友,特級教師肖培東,和你聊聊教師成長路上的那些事兒!
好老師寒假訓練營,導師肖培東足足講了一個小時:融,是最好的教學悟性。聽男神肖培東,跟你娓娓道來,他的成長感悟以及他想對教師們說的那些真心話~
小編做了些精華摘錄,如果你覺得還不夠解渴,可以看文末掃碼聽全部喲!
許多老師的課堂成了拼湊名師、教參的七巧板
各位老師好,在很多場合,我聽新教師上課,在他們的課堂里,常常會遇到許多熟悉的朋友。
比如說他的課堂導語是某一位名師最常用的,比如說他設計的某個問題是在一個經典案例里的,比如說課堂活動是另外一位名師的文章中提到的。
我會在他的課堂里與許多老朋友邂逅,甚至我還發現,他的過渡語,他的講解詞,和某一位大家那么相似。
我感覺他的課就像是一幅七巧板,拼湊了許多亮麗的色彩。可是一只蜜蜂,再怎么辛勤地飛舞在花叢中,最后總是要有自己的芳香的。
教師的專業成長,一定要學會“融”
教師,在自己的專業發展之路上,一定要帶上一個融字。
融,是一門學問。最初,我是融在一種勤奮里,我剛教書的時候很少閱讀,很少思考,只是用形體的疲倦和急速的飛奔來證實自己對教學的一種優良的態度。
我總覺得我會教書,能夠把學生的語文成績提上去,我應該就是一個合格的語文老師。
我每日早出晚歸,把幾乎所有時間都融在機械的重復里,融進了相對穩定的步驟中,融在學生需要的分數里,這種勤奮讓我收獲了學生與家長的盛贊。
特級教師吳非說過一句話,一所學校最可怕之處,在于一群愚蠢的老師在勤奮的工作。這句話很刺耳,也很銳利。當初聽到的時候覺得不是個味兒,但現在回想,覺得其中是非常有道理的。
我們做教育的人,缺什么都不能缺少思想
我們做教育的人,缺什么都不能缺少思想。而那段時間的我,就在偶爾上公開課的時候,四處去尋找名師的課堂設計,來裝點我的課堂。
2000年的秋天,在浙江麗水,我上了一堂公開課,叫胡同文化。教參上告訴我,胡同文化是汪曾祺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批判和否定。因為書上有這么一句話:胡同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
那本白皮書的教參,他就明明白白地寫了這些話,于是,我就抓住教參上提供的這點內容,引導學生去體會胡同文化的深刻內涵,還很是鄙夷了一回北京人所謂的“忍”的生存法則。
這堂課獲得了一片掌聲,我也依舊輕飄飄的快樂著,可沒多久,我就讀到了一位先生關于胡同文化的文章,他說,汪曾祺先生沒有對胡同文化進行批判,完全沒有批判的意思,對胡同文化,他有一種依戀,一種感傷,一種懷念,還有一種無可奈何,而很多語文老師把這篇文章的文體忽略了。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先生對北京胡同這本攝影集所寫的序言,這本攝影集的名字就叫做北京胡同。
為什么這個序言要這么寫,他是在批評和批判北京胡同的文化嗎?這一行字,在那本雜志上不大,卻那么顯赫地晃動在我眼前,我非常羞愧,我第一次發覺,我的閱讀是如此的膚淺。
想不想知道為啥肖老師的課好評如潮? 我們不妨先來試聽一下他的講課片段
想知道更多干貨,掃二維碼看完整的微課直播!
文章摘錄自肖培東微課
寒假里,
你在美美地睡懶覺;
悠閑地喝茶聊天;
想著給自己找點事情做。
可是,你不知道,
有些人每天收獲滿滿;
享受著名師們帶來的頭腦風暴;
在群里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共同成長。
比如,肖培東老師的直播課,一個小時的高強度頭腦風暴,從他的成長往事說到想對教師們說的那些話兒!
來來來,曬一個聽課老師的幾張筆記就知道了!
怎么,心癢癢的?
不想這個假期太平庸,就快來加入我們吧!
1月18號~1月23號連續6天
每天1位名師1堂線上直播
每晚1個小時的成長課程
讓你的這個寒假充實而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