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上學孩子的家長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孩子聽課很認真,課雖然聽懂了,但是有的題就是不會做。關于這個問題,我已在《課聽懂了,題為什么不會做?》一文中做了分析和解答。假期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著重在一個初中三年級的孩子身上做了一些嘗試。 這次試驗的重點就是讓孩子在回憶老師講課和認真復習教材內容的基礎上,讓孩子講出對這部分知識的心得體會 。在做作業時,要...
“聽進去”與“講出來”
許多上學孩子的家長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孩子聽課很認真,課雖然聽懂了,但是有的題就是不會做。關于這個問題,我已在《課聽懂了,題為什么不會做?》一文中做了分析和解答。假期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著重在一個初中三年級的孩子身上做了一些嘗試。
這次試驗的重點就是讓孩子在回憶老師講課和認真復習教材內容的基礎上,讓孩子講出對這部分知識的心得體會。在做作業時,要求孩子將相應的練習題(同步練習卷子)分成三類:會做,而且完全有把握的;會做,但沒有把握的以及根本不會做的。然后,讓孩子獨立完成所有的會做并且有把握的題。對其余沒有把握或者根本不會的題暫時放在一邊。在孩子完成這部分作業后,我不是著重檢查作業題的答案,而是讓孩子逐道題地講出解題的思路、依據和方法。從孩子的講述中重點檢查概念是否準確,思路是否合理,方法是否對頭。
這樣訓練的好處有三:其一、可以使孩子把聽懂了的知識真正消化和吸收,變成自己的東西,因為上課老師的講解那只是別人的心得和思路。就像是在岸上學習游泳,動作再準確,如果不下水體驗水性,永遠也學不會游泳。其二、只有自己有根有據地講出來,才能表明自己知識的準確性和思路的連貫性,這樣可以避免為了完成作業瞎拼亂湊,以保證作業的正確率。其三、因為這樣做,學習的目標更具體,更明確,學習的效果很明顯。就像俗話說的“寧要好梨一個,不要爛梨一筐”,可以使孩子的學習自信心得到明顯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