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4-13 10:21:00
最近,我們收到幾位讀者的來信、來電,他們談到,自己在體檢中查出早搏后,覺得從此患上了心臟病,憂心忡忡,不敢運動,也不知是否要治療。本期我們特請專家詳細介紹早搏的相關知識,為讀者釋疑。——編者
●很多讀者朋友一聽到早搏,就很緊張,認為是心臟出了問題。其實并不是這樣,正常人也常發生早搏,如果用心電圖對正常人作24小時的連續觀察,可能記錄到早搏的人會達到70%-80%。因此,對早搏要有正確認識,早搏需不需治療也要區別對待。
1、早搏不是心臟停跳
正常心臟的跳動是規則的,各次心跳間隔時間基本相等,如果出現突然提前的心跳,在醫學上稱為過早搏動,簡稱早搏,它是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有些人認為早搏是心臟停跳,這是一種不必要的擔心。
根據出現的部位不同,一般把早搏分為房性、房室交界性和室性早搏三種,其中以室性早搏為多見。通過心電圖檢查尤其是24小時動態心電監測很容易診斷,并可以確定早搏的頻率和發生的部位。
2、早搏不等于心臟病
早搏是心臟不規則的跳動,但并非都由心臟疾病造成。許多生活因素都可導致,如:勞累,作息時間不規律,情緒緊張、激動、焦慮,過多地吸煙,大量地飲酒、喝濃茶和咖啡都可引起早搏。
許多非心臟疾病也可以引起早搏。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甲狀腺機能亢進、貧血、血鉀異常、藥物影響、發熱等。
當然,早搏更多見于各種器質性心臟疾病,如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脫垂,心肌炎及心肌病等。
3、可分為生理性與病理性
早搏有生理、病理兩種情況。那哪些是生理性的,哪些是病理性的呢?
我們將偶然發生者稱偶發早搏,可無癥狀亦可有心悸或心跳暫停感;將頻繁地出現者稱頻發早搏,大多使人感到心悸、胸悶、疲乏、頭暈等不適。一般來說,偶發早搏,多為生理性;頻發早搏則多為病理性,常見于冠心病、心肌炎等。休息或心率慢時發生的早搏多為生理性的,而運動或心率快時發生的早搏多為病理性的。由勞累、作息不規律、情緒緊張、激動、焦慮、吸煙、飲酒、喝濃茶和咖啡引起的為生理性的;如果已經存在冠心病和心肌病等器質性心臟病,出現的則多為病理性早搏。
生理性的早搏是無害的,不會給人帶來風險。病理性早搏病人經治療后大多數預后是良好的,僅有少數合并有嚴重心臟基礎疾病或離子紊亂會誘發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嚴重的下還會導致心源性猝死,特別是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當然,這只是少數情況,故不必談早搏色變。
4、出現早搏重查因
出現了早搏該怎么辦?首先,不要緊張,因為絕大部分早搏病人預后都是良好的,且無論是生理性或病理性早搏,精神緊張都會進一步導致早搏加重。重要的是,應檢查早搏原因,評價早搏的嚴重程度。如果能找到早搏原因則只要將誘發早搏的原因去除,早搏便可逐步消除,必要時可服用鎮定藥物,克服緊張情緒改善睡眠。
對于無法找到早搏原因的,請醫生決定是否需要對早搏進行干預。對于頻發性早搏,尤其在心臟病基礎上出現的早搏,應盡早藥物治療。治療早搏的藥物很多,如倍他樂克、美西律、心律平、鉀鎂制劑等,可在醫師指導下服用。藥物治療無效的頻發早搏,或有一定惡性程度的,可行射頻消融手術治療,這種介入手術可以根治早搏,并且手術安全,創傷很小。
(哈爾濱醫科大學四院副教授 張明宇)
●如何減少早搏復發
需要治療的早搏患者,在醫院一般均能接受正確診斷和治療,但回到家中怎樣鞏固療效,減少或防止早搏的復發呢?
1、注意休息 晚上宜早睡,不要熬夜,有失眠者,應在醫生指導下適當服用鎮靜劑或安眠藥,以保證大腦皮層能得到充分休息。
2、飲食宜清淡 盡量不吃有刺激性的食物,如酸、辣等調味品,少喝濃茶或咖啡,因為這些食物都可使心肌興奮性增高,誘發早搏。
3、保持情緒穩定 應經常保持心情開朗,情緒穩定,避免過度興奮或憂傷。情緒波動容易誘發早搏的發生。
4、按醫囑服藥 在服藥期間應注意有無藥物不良反應。如維拉帕米等常用藥可使心跳減慢,如服藥后每分鐘心跳在50次以下,應及時停藥。安搏律定也容易引起神經系統副作用,如頭暈、手指震顫、搖晃等,應慎用。
5、在康復期間,若自感心悸頻繁,伴頭暈、胸悶者,應及時到醫院接受診治,以防意外。
(山東萊州市慢性病防治院主治醫師 薛 光)
●友情提示
早搏:不是運動健身的“禁區”
有些人在查出有早搏后,就變得小心翼翼,甚至因此而中斷了常年的健身運動。那患有早搏到底能不能運動呢?
有文獻報道,對數千名心臟機能正常人進行了24小時動態心電圖跟蹤研究,發現他們中的大部分有過幾次早搏而本人卻沒有感覺到。然而,一旦被告之,有些人便會真的感受到心臟“懸空”之類的不適。專家們指出,因過度疲勞、飲用烈酒、喝濃茶、服用某些藥物等引起的早搏,只要去除誘因,早搏自然會消失。又如迷走神經興奮性增高,會使心動過緩,心臟的低級起搏點因等不及正常的搏動來臨便提前起搏,由此產生早搏癥狀。此時只要隨著交感神經興奮,早搏就會消失。
那么,真正的器質性心臟病伴有早搏的病人是否就應該完全臥床休息,從此告別運動呢?美國預防醫學院院長迪安·奧尼什領導的試驗小組選取了28名做過手術的冠心病患者,采取每天素食加慢跑1小時的綜合保健法。一年后,這些病人的心絞痛、早搏癥狀都明顯減少。
早搏并非健身運動的“禁區”,即使是器質性心臟病引起的早搏,也并非完全忌諱運動,當然,病理性早搏畢竟是一種疾病,他們應該在有經驗的專科醫生查明早搏的原因、位置、性質的前提下進行安全的健身。
(浙江省金華市文榮醫院副主任護師 嚴雪群)
●答讀者問
135****2120:我在體檢時查出有早搏,不過我并沒有感覺到什么異常。早搏病人初發時到底有無癥狀?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教授徐濟民:有的病人出現早搏,可毫無感覺,僅在體格檢查時發現。但大多數病人都有不同的癥狀,有的病人感到心前區“被擠壓了一下”,有的病人訴說“喉嚨口像有東西跳出來”的感覺,還有的病人似有“心臟跳動停頓一下”的感覺。總之,早搏病人各人感覺不一。另外,早搏時心臟提前跳動了一次,隨后有一個長的間歇,稱為代償間歇期。這時按脈搏可感到有“掉一次”的現象,醫學上稱為“短絀脈”。
讀者劉先生:我前段時間檢查出有室性早搏,我們鎮上的醫生給我開了胺碘酮,說是可以防房顫,不知是否有必要?
湘雅二醫院副教授羅小嵐:有些醫生認為,室性早搏比房性早搏危險,可能誘發心室顫動,只要發現病人有室性早搏,就給予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這是心血管疾病治療中的一大誤區。我們就多次遇到從基層醫院轉來的無器質性心臟病頻發室早的病人,路途中一直靜脈滴注利多卡因或胺碘酮,造成病人和家屬極度緊張,時刻擔心室顫的發生。
正確的處理方法是:既無癥狀、又無預后意義的良性早搏,無需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病人需要的是耐心的解釋和安慰;對于與早搏相關癥狀明顯的病人給予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如β-阻滯劑、心律平、美西律等,而不提倡靜脈用抗心律失常藥物,亦不提倡用胺碘酮。因為胺碘酮除了對心臟本身毒副作用相對較小外,其肺毒性和甲狀腺毒性常常是不可逆的。需要明確的是:抗心律失常藥物無需長期服用,用藥的目的是暫時減少早搏,緩解癥狀,以利患者逐漸適應和耐受;且盡量不要用早搏次數或動態心電圖的方法來評價所謂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