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恩作者筆下的《西游記》,講述了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的故事。
取經結束后,唐僧師徒四人和小龍馬都分別獲得了不同的封號,其中唐僧加升大職正果被賜封為旃檀功德佛,孫悟空被封為斗戰勝佛,豬八戒獲得的封號為凈壇使者,沙悟凈被封為金身羅漢,小白龍被升為八部天龍廣力菩薩。
按理來說,小白龍既得了如此榮譽,第一件事便應該是衣錦還鄉,但他卻偏偏先去跳了化龍池,不知這其中是有什么緣由?如果小白龍沒有跳化龍池,后面又會出現什么后果?
提起《西游記》中的主角,人們必然想到的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悟凈等人。
但人們卻忘了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角色,那便是唐僧的坐騎——小白龍。
說到小白龍,就不得不說一下他的身份和他背后的龍族。
小白龍是西海龍王敖閏的兒子,說他是龍二代也好,官二代也罷,總之就是一個正兒八經的西海玉龍三太子。
四海之內的江河湖泊,都是由他的伯父和叔叔們掌管的。
就連淹死烏雞國國王的那口破井里面,都還住著一個井底的龍王。
除此之外,龍族還掌管著人間的降雨,人間的百姓年年都向龍王祈求風調雨順。
在海底的龍王水晶宮里,還坐擁著無數的金銀珍寶,就連孫悟空都說,“愁海龍王沒寶哩”,他手里的那根金箍棒,也是從龍王手里搶過來的。
然而就在這光鮮亮麗的表現過后,小白龍還沒來得及享受如此尊貴的身份,便因為一件小事而獲了玉帝的刑罰。
小白龍的出場,是在《西游記》原著中第十五回:“蛇盤山諸神暗佑 鷹愁澗意馬收綴”。
觀世音菩薩見到小白龍時,小白龍正在受刑。
小白龍見告訴觀世音菩薩,他原是西海龍王敖閏的兒子,因為縱火燒了水晶宮大殿上的一顆明珠,而后竟然被他的父親上告到天庭那邊,被告了個忤逆之罪。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忤逆之罪是十惡不赦的。
于是小白龍便因此觸犯了天條,惹怒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還命人將小白龍吊在半空中打了三百下的鞭子,然后再準備擇個日子將小白龍處斬了。
當時的小白龍對這一切事情都是極為不滿的。
要知道,當初天蓬元帥調戲嫦娥,也只是被判打了兩千錘之后被貶下凡間而已,卷簾大將在王母娘娘的蟠桃會上打碎了玻璃盞,也是被判打了八百之后貶謫下凡,即便后來還被玉皇大帝追加了飛劍穿胸的懲罰,但畢竟最終都沒有處以死刑。
他無法理解,為何自己只是打碎了一顆夜明珠,父親便要如此大發雷霆?
即便那顆夜明珠有可能是玉皇大帝賞賜的,一顆珠子,也足以要了龍族三太子的性命嗎?
縱觀《西游記》的整部小說里,對小白龍的描繪與其他師徒四人相比,簡直是不值一提。
雖然小白龍也是取經隊伍中的一員,但其實小白龍卻并不是唐僧的徒弟。
雖說這個隊伍的成員都是觀世音菩薩親自挑選的,但在任命成員的時候,觀世音菩薩對每個人都有明確的說明。
任命孫悟空時,觀世音菩薩讓孫悟空跟唐僧做個徒弟,“秉教伽持,入我佛門”,還想為孫悟空再取個法名。
唐僧收孫悟空時,原著中也有講到,孫悟空喊唐僧為“師傅”,而后對唐僧拜了四拜,唐僧稱其為“行者”。
任命豬八戒時,觀世音菩薩也說的是跟唐僧做個徒弟,“去西天走一遭”,為八戒取的法名便為“悟能”。
唐僧收豬八戒時,豬八戒從新禮拜了唐僧,表示“愿隨西去”,而后又拜了孫悟空為師兄,唐僧為其取名為“八戒”。
觀世音菩薩任命沙和尚時說的是“跟那取經人做個徒弟”,并給他取了法名叫“沙悟凈”。
唐僧收徒的時候,還給沙和尚剃了頭。
而小白龍是在即將被處以死刑的關鍵時刻,剛好便遇到了觀世音菩薩。
小白龍絕望地喊著“望菩薩搭救時”,觀世音菩薩問明原因后,想到自己尋找取經人的任務,便有意將小白龍納進這個團體。
于是觀世音菩薩來到天庭找到了玉皇大帝,奏請玉皇大帝能夠“饒小白龍性命,賜予貧僧,教他與取經人做個腳力。”
玉皇大帝答應了觀世音菩薩的請求,小白龍也因此免遭死劫。
由此可見,觀世音菩薩在稟報玉皇大帝這件事情的時候,已經將小白龍的身份說的很清楚了,是“取經人的腳力”,而不是“取經人的徒弟”,因此觀世音菩薩才沒有給小白龍賜法名。
再后來,原著中講到小白龍進取經隊伍的過程。
唐僧和孫悟空師徒兩人行到鷹愁澗的時候,看到“涓涓寒脈穿云過,湛湛清波映日紅”。
正當唐僧感嘆這景色美好的時候,此時小白龍卻忽然從澗里竄了出來,往唐僧的方向行去,孫悟空見小白龍來者不善,趕緊便抱著唐僧往回跑。
小白龍見自己的速度追不上唐僧師徒二人,便把唐僧的坐騎白馬鞍轡一同吞了下去,然后躲進了水底。
孫悟空回來,找不到那頭白馬了,便想著潛下水里去,要找小白龍去討個說法。
正在小白龍與孫悟空膠著之際,觀世音菩薩趕到此處說明了緣由。
觀世音菩薩說,“那東土來的凡馬,怎歷得這萬水千山?還須得是這個龍馬,方才去得。”
此時唐僧的身邊還只有孫悟空一人,算起來,小白龍也是第二個加入取經隊伍中的人。
但是在后來唐僧收服豬八戒之后,反而是豬八戒成為了二師兄,之后沙和尚又成為了三師兄。
在與唐僧的師徒名分當中,始終都沒有個小白龍的位置。
西行取經路上的小白龍
小白龍在遇到唐僧之后,便舍去了龍身,化為一匹白馬,充當唐僧的腳力,并且在整部小說當中,小白龍幾乎都是以馬的形象出現的,因為大家經常忽略了小白龍的存在。
在取經之路上,孫悟空等師徒幾人也并未過多關注小白龍的存在,而唐僧也始終未曾將小白龍看作是自己的徒弟。
原著中說到唐僧西行路上途徑西梁女國,女王要求在度牒上登記這師徒幾人的信息,而唐僧提到了自己和三位徒弟,卻對化身為坐騎的小白龍只字不提。
在唐僧眼里,小白馬就是一個苦力,和真正的白馬并沒有什么區別。
在外形上只是一頭牲畜的小白龍,干的也是一些負重的活。
小白龍最直接的責任,便是承擔一些負重的使命。
但不論度牒上是否有小白龍的名字,小白龍對待唐僧,一直都是以徒弟自居,并對唐僧盡心盡力,盡管唐僧在各種場合都沒有介紹過他的存在。
在取經路上,唐僧的幾個徒弟也只是把小白龍當成一頭簡單的畜生來看待的。
孫悟空在天庭上的時候,曾經做過弼馬溫。
取經路上,孫悟空有時候在小白龍面前揮起金箍棒來。
每當這個時候,小白龍便會被嚇得撒腿狂奔,四處逃竄。
豬八戒受氣的時候,也常常會拿小白龍出氣,動不動就踢上他幾腳,甚至有一回還強迫小白龍撒尿給朱紫國國王做藥丸。
孫悟空和豬八戒師徒幾人一路上都在吵吵嚷嚷,小白龍地位尷尬,因此從來都不會參與其中。
需要解決困難的時候,也是三兄弟在一旁商量討論,沒有任何人過問小白龍的意見。
除了沒有話語權以外,小白龍在取經路上,一直都沉默不語,幾乎沒有多少臺詞。
孫悟空和豬八戒參與戰斗的時候,保護唐僧也是沙和尚的責任,這些事情,從來都與小白龍搭不上邊。
盡管小白龍一直都被當做一匹白馬看待,但唐僧每逢“存亡危急之秋”時,小白龍總是能夠挺身而出,并且絲毫不亞于其他三兄弟。
在唐僧路過寶象國的時候,因為孫悟空先前被唐僧趕走了,因為只剩下師徒三人取經,怎料到此行卻遇到了黃袍妖怪。
唐僧被黃袍妖怪變成老虎,關進了籠子里,而豬八戒和沙和尚難撐殘局,豬八戒吵著分家回高老莊,沙和尚落入魔掌。
在這節骨眼上,是小白龍挺身而出,化作宮女與黃袍妖怪交戰,卻還險丟了性命。
小白龍身受重傷之后,眼看取經的使命就要夭折了,仍不放棄,禁不住苦口婆心地去勸說豬八戒,去花果山請孫悟空回來解救師傅的性命。
在原著中,小白龍僅有的兩次開口機會,一次是在朱紫國期間,一次便是唐僧在金鑾殿變虎期間。
這場厄難若非小白龍的積極營救以及設想解救之策,唐僧若想安然度過此難,卻還需頗費一番周折。
因此,小白龍在《西游記》的故事里,自有其一定的重要地位。
縱觀唐僧師徒西行取經的全過程,小白龍一路上馱著唐僧,一共走了十萬八千里,回來的時候又還背了五千零四十八卷經書,跋山涉水,翻山越嶺,流盡了汗也吃盡了苦頭。
師徒四人完成了取經大業之后,如來佛祖便給分別這隊伍中的成員劃分了職位。
唐僧被封為“旃檀功德佛”,孫悟空被封為“斗戰勝佛”。
而豬八戒這邊,如來佛祖只封了一個“凈壇使者”,沙和尚被封為“八寶金身羅漢”,小白龍被加升中職正果,封為“八部天龍廣力菩薩”。
在西行取經的路程當中,小白龍在唐僧的身下充當腳力,返回長安時又成了一匹馱獸。
按理來說,小白龍本可以變化成“人”享有尊嚴,但他卻寧愿聽從觀世音菩薩的指令,變成一匹溫順的白馬。
小白龍一路都是化身為馬形,以致時時遭受著畜生的待遇。
即便是面對這些歧視,小白龍卻始終都不以為意,他始終都在任勞任怨,默默前進,不像豬八戒那樣有過回鷹愁澗的打算,也從來都沒抱怨過一路上路遠難行、妖魔擋道。
“八部天龍廣力菩薩”,即小白龍受封后變成的形象——八部天龍馬,在菩薩界中排名是第15位,手中的神兵器是滄溟圣龍槍,他的真實身份和豬八戒、沙和尚都是一樣的,都是被如來佛祖封為了菩薩。
比起小白龍先前所犯下的罪行來說,他如今可真的是撿了個大便宜。
原本觀世音菩薩收服小白龍時,給他的承諾不過是“贖清罪名,重回西海”。
小白龍原本是一個戴罪之身的死刑犯,卻沒想到修佛后還能當個如此位高權重的菩薩。
再說,小白龍的這個“八部天龍廣力菩薩”還是非常值得考究的。
“八部天龍”這個詞語原本是由佛經而來,代表佛教的八種護法神,也相當于算是西天的八大護法。
這八種神道怪物分別是天眾,龍眾、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呼羅迦。
其中天眾和龍眾勢力最大也最為重要,故被稱為“八部天龍”。
這個群體以一個整體的身份來說,便是如來佛祖身邊的護衛者。
所謂“天眾”,指的是三界的所有諸天。
《西游記》中收服紅孩兒的時候,孫悟空去找觀世音菩薩,其中便提到有“二十四諸天過來迎接”。
諸天原本是歸觀世音菩薩管的,如今小白龍被封為“八部天龍廣力菩薩”,便全部都歸小白龍管了。
而“龍眾”,是指所有的龍族下的一切物種,現在也是屬于小白龍管的。
以龍為例,天上、地下的江河湖泊里,只要是有水的地方,就都有龍的存在。
這也就意味著,小白龍的能力已經達到了天上和地下的各個角落。
這樣看來,小白龍無疑是個很大的受益者。
被封為“八部天龍廣力菩薩”之后,小白龍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來到靈山的后崖邊,縱深一躍,跳進了化龍池里。
須臾間,一匹白馬打個展身,不但退了皮毛,換了頭角,只見渾身上下還長起了金鱗,腮頷下生出銀須,腳踏四爪祥云,一身瑞氣,而后飛出化龍池。
在朱紫國豬八戒讓小白龍撒尿時,小白龍曾明說道,“我若過水撒尿,水中游魚食了成龍;過山撒尿,山中草頭得味,變做靈芝,仙童采去長壽。”
靈山后崖的這個化龍池,池里的水都是龍尿,喝了龍尿便能成龍。
而小白龍要跳入化龍池里最大的原因,是因為他急于恢復自己龍族的身份。
此話還得從觀世音菩薩營救小白龍時說起。
觀世音菩薩從玉皇大帝的手里救下了小白龍,還讓他跟隨唐僧西行取經,以將功贖罪。
這樣看來,觀世音菩薩對小白龍有著救命之恩,然而成也蕭何敗蕭何,也正是因為觀世音菩薩拿走了小白龍的內丹,才使得小白龍變不了龍身。
原著中提到,觀世音菩薩將玉龍項下的明珠摘了下來,楊柳枝蘸出甘露,往小白龍身上拂了一拂,然后小白龍身上的鋸角退鱗,變化成白龍馬,皈依佛門。
這里的明珠,便是小白龍身上的內丹。
失去內丹的小白龍,不但戰斗能力下降許多,同時也失去了繼續做龍的機會。
因此在取經成功后,小白龍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跳化龍池,靠著化龍池重回龍身。
如果不跳,失去內丹的小白龍便失了這重新做龍的機會,之后也只能繼續做一匹白馬了。
小白龍重新化為龍身之后,也并沒有回到西海,而是“盤繞在山門擎天華表柱上”。
所謂“華表”,一種中國古代宮殿、陵墓、山門等傳統的建筑形式,是門面的圖騰標志,也代表著一定的地位。
華表柱是用在大建筑物前面做裝飾用的大石柱,柱身雕刻著龍鳳等圖案,以彰顯建筑物的威嚴與規格。
這樣的柱子,若是小白龍沒有一定的規格,還不能盤在這上面。
而小白龍以“八部天龍廣力菩薩”的身份盤繞在這里,和他后來所得的封號與職位也是相稱的,也正應了他那個“護法”的身份。
除此之外,如來佛祖也希望小白龍盤繞在華表柱上,也是希望他能安心地在大殿中聽其將誦經文,到時候耳濡目染,也極有可能成為一位成佛的龍。
所以以小白龍在取經途中當腳力的表現,都沒有豬八戒和沙和尚的高,但最終卻成了地位較高的菩薩。
如此看來,這已經是小白龍后半生里最好的命運了。
《中文自學指導》:西游記中“小白龍”形象研究
《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西游記》中的龍
《語文學刊》:西游記中“小白龍”形象研究
《西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