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提供2022年5月23日北京衛視養生堂節目視頻全集和要點筆記,節目請到的嘉賓是趙海濱。主題是《警惕身上的跳動感》。主要介紹巧辨心悸識心病,如何預防心悸的發生,不同位置的跳動感代表身體出現了不同的問題等相關內容,百年養生網提供視頻全集的在線觀看和主要內容介紹(節目要點筆記)。
有一種特殊的跳動感,可能出現在我們身上不同部位,卻都跟同一個臟器直接相關!不同位置的跳動感代表身體出現了不同的問題!有種小石頭,入藥后卻能緩解這種跳動感,究竟是什么呢?今晚17:25,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副院長 、心內科主任醫師趙海濱教您巧辨心悸識心病!
圖:警惕身上的跳動感
泡腳能夠使人心靜舒暢、化解負面情緒,專家推薦了一個靜心氣足浴方。
靜心氣足浴方組成:刺五加、遠志、當歸、炙黃芪、藿香、木瓜、肉桂。
方解:刺五加調節情緒、疏肝解郁;遠志安神養心;當歸養血補氣;炙黃芪補益正氣;藿香化濁解毒;木瓜祛濕健脾、通經活絡;肉桂溫陽化濁。
用法:藥材加水2000毫升,煎煮45分鐘,過濾出藥汁即可進行足浴,每天泡1-2次,每次4-20分鐘至全身微微汗出即可。
心臟正常的時候人體沒有跳動感,心跳不正常的時候人就會產生悸動不安的心跳感,也就是心慌。
心慌和心悸不是一回事。心慌一般指的是心臟局部的不安跳動感,但心悸不止胸口部位,還包括身體上其他部位的特殊跳動感。心慌是典型的心悸。
專家提醒:特殊跳動感伴有疼痛時,要及時就醫。
心臟在胸腔上部,發生不適時反射到胸壁上的感覺就會產生模糊,因此心臟到胸中一片的區域都有不適感,這就是心中悸,也就是心慌。
心慌的患者往往喜歡按壓此處,患者感到心慌不安、不能控制,冠心病、心肌病、心衰、風濕性心臟病、甲亢或焦慮抑郁等容易合并心律失常引發心中悸。
專家提醒:心中悸可能是實質性病變,也可能受焦慮抑郁等情緒影響產生,因此發生不適時一定要及時就診明確病因。
圖:心中悸
緩解心悸的小動作
圖:擦膻中
1、在兩個乳頭的中間位置取膻中穴,用手掌大魚際上下揉搓,每遍20-30次,能夠溫通心陽、緩解心慌的不適。
專家建議:心慌發作或者日常想起時都可以按揉一下,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能夠預防心中悸。
2、上身直立,握拳屈肘,然后擴胸收肩,擠壓后背的膏肓穴,每遍10-20次,起到溫通心陽、補益心肺的作用。
圖:擴胸收肩
心窩處、劍突下的位置發生不安跳動,稱為心下悸,患者有心慌不安、惡心想吐、氣往上沖的感覺,要注意和胃病引起的脹滿、反酸、惡心、想吐、燒心區分。
圖:心下悸
焦慮抑郁、甲亢、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病、心衰伴發心律失常都容易引起心下悸,而且情緒會讓疾病因素引起的心下悸更明顯。
臍下悸在肚臍下面能夠摸到明顯的跳動感,安靜狀態下或情緒激動時更甚,奔豚氣會順著兩脅向上竄,伴有小便不利,廣泛的焦慮或心律失常、甲亢等都會引起臍下悸,情緒還會加重器質病變,要注意區分。
圖:臍下悸
有悸動不安、伴有頭暈目眩的情況,稱為眩悸,不安跳動感可以發生在心下或臍下,心律失常、焦慮抑郁、冠心病、耳源性眩暈、風濕性心臟病等都會引發眩悸,是種綜合性疾病。
臨床上,危害性最高的心中悸,發病率也最高達到60-80%,心下悸和眩悸各占10-15%左右,臍下悸較少,但是心下悸、眩悸和臍下悸患者往往伴有焦慮抑郁,主觀痛苦程度較重。
心悸的原因是氣逆上沖。心臟的節律跳動不以人的意識轉移,但中醫認為陽氣不足時,陰氣侵犯心陽擾亂心臟跳動的時候,就會有感受到心臟的不規則跳動,同時有氣逆的感覺,伴有其他部位的影響時就會有相關的表現如頭暈目眩等。
圖:眩悸
心悸的日常調理-平沖安神茯桂散
組成:西洋參、茯苓、桂枝、琥珀。
功效:益氣化飲、平沖安神。
方解:桂枝溫通心陽、降逆;茯苓健脾利水;西洋參益氣生津;琥珀鎮靜安神。
用法:材料一起打成粉末,分兩次沖服,一日兩次。
適宜人群:心悸、失眠、口干、悸動不安、脾虛的患者。
專家提醒:火旺、陽虛、脾胃不好的患者需要遵醫囑加減用量,代茶飲不能代替藥物治療作用。
專家出診信息:
趙海濱: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方莊院區:周二上午、周六上午、周日上午。經開院區:周六下午。
備注:突發原因導致門診時間、出診地點、門診類型(普通、專家或特需門診)、掛號費用的改變,請以醫院當日公布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