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學齡期孩子最為頭疼的一門課,不能死記硬背,需要一定的能力去理解,那么如何在平時的生活中培養孩子的數學能力呢?悄悄告訴您,千萬不要錯過孩子的數學敏感期哦!
數學敏感期
孩子在2歲到4歲之間,會突然對“數”有了強烈的求知欲,對照以下內容來了解下你家寶寶現在正處于“數字興趣大師”的哪個階段吧。
“數名”寶寶:“1、2、3、4、5”會數數啦,但這時候數數對于孩子來說還只是一串順口溜,寶寶還不能把數名和數字對上,數字對于孩子來說只是一個抽象的圖案。
“數字”寶寶:見數就讀,寶寶已經認識每個數字長什么樣,對有數字的東西充滿興趣(車牌、頁碼等),也會癡迷于把數字寫出來、畫出來,還懂得了數的大小——“9比6大!”
“數量”寶寶:爬樓梯、分水果、數紐扣、買東西——孩子無時無刻不在數
對數名、數量、數字,三位一體的把握,才算掌握了“數”的概念。
爸爸媽媽應該這么做
0-2歲創造環境讓寶寶多接觸數字與數量:寶寶從出生開始就已經在發展數學的萌芽,數學作為一項抽象的大腦運動,寶寶需要不斷的在生活中接觸到數字與數量,興趣才會逐漸顯現,但我們也無需刻意教寶寶認數字,只需在寶寶的生活環境中以及語言對話里多自然的提及數字與數量就可以了。
當寶寶已經顯示出對數字的興趣,但此時“123”還只是寶寶腦中的符號,實物才是寶寶能夠理解的唯一事物,只有通過爸爸媽媽在生活與游戲中不斷的舉一反三,他才可能真正了解“1”的涵義,并不斷增加寶寶對數字的興趣,原來“1”代表的并不一定只是一個蘋果,還可以是一塊糖、一個小朋友等等所有的單個物體之后,他就能觸類旁通,一下子明白數字真正的含義。
(1)善用生活中的“數”
從最簡單的問寶寶今天穿了幾件衣服,待會吃飯要拿出幾個碗——在生活中感受數量
進了電梯提示寶寶注意到了顯示屏上數字從1不斷變化,于是寶寶最近很愛問“1樓是不是最矮的?那2樓呢?是不是比1樓高一點?那3樓呢?4樓呢?……100樓呢?”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可以到單元樓下,指著一層層的房子告訴她,寶貝,你看,2樓在1的上面,3樓又在1樓和2樓的上面,4樓的下面是1樓、2樓和3樓,所以數字越大的樓層就越高。——在生活中感受序列。
(2)善用游戲中的“數”
打牌——撲克牌只留下有數字的牌,一人一半,反扣在桌面,同時翻出,讓寶寶念出數字,若是一樣大就各自收回,若是一大一小,大的一方吃掉小的,最后看看誰手上得到的牌數多,誰就贏了。
跳蚤市場——爸媽先準備一些要賣的物品,例如娃娃、玩具、鉛筆。然后準備一些零錢(也可以用假幣)給寶寶,由爸媽來扮演老板,寶寶演客人,請寶寶來買東西,對于小寶寶,爸媽可以把每個東西都定一樣的價格,例如全部定價1角或1元。若寶寶對于數字、金錢很有概念,則可以依照不同東西、不同定價來讓寶寶來買東西。
類似的游戲網上還有很多,也可以發揮想象,創造屬于你家的寶寶數字游戲!
(3)“動手”很重要:
許多家長誤以為孩子能夠流利的背出加減乘除口訣表,甚至問一道加減法題能夠很快的答出就是寶寶數學能力好的體現,殊不知寶寶其實只是把這些算式、口訣當作唐詩背了,寶寶腦中有關數學的邏輯思維結構并沒有建立起來,加減乘除在他腦中依然沒有具體形象的表示。
學習數學在于理解,動手操作是孩子進行數學思維的重要方式,例如點數就需要寶寶手依次指點著一個個物體,眼同時注視著一個個物體,并且監視手指的一個復雜運動,我們還可以利用好其他教具,在幫助寶寶學習數學的同時發展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手腦協調能力等等。
(4)樂高積木,教你邊玩邊學:
認識數字和幾何體:將樂高積木當做實物,讓孩子更直觀地建立數字概念,并且能簡單認識幾何體和平面圖形,感受平移,對稱和旋轉現象,能初步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大小概念:直觀的表達9和4哪個更大哪個更小,發展簡單的空間概念,并進行冷靜的有條理的思考。
數字運算:用不一樣的顏色的積木進行加減法,了解死則運算的意義,掌握必要的運算技能。
乘法和平方:圖示一目了然,2的平方就是4個小顆粒,3的平方就是9個小顆粒,孩子通過自己拼接對整個概念會有更深的了解而不是死記硬背哦!
分數的概念:圖示一目了然,建立分數的概念很容易。分數其實就是對一個整體的拆解,小朋友直接將樂高進行拆分,想拆幾分之幾就拆幾分之幾。
而在數學一起搭的課堂上,孩子們不只是學會了數學知識,還能自己動手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在他人的鼓勵下,克服在數學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信心!
- END -
i+math=imath
喜歡就關注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