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話題稍微有點嚴肅,是關于懲罰孩子的。是孩子,都會有調皮搗蛋犯錯的時刻,有媽媽會覺得孩子還小,犯了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算了,還有的媽媽覺得不論犯的錯誤是大是小,都要讓孩子承擔后果。我個人覺得,犯了錯的孩子必須要接受懲罰。但是,懲罰并不是打和罵,有效的懲罰既是溫柔的教育,也是最深入心底的教訓。今天,我就和妞們一起來探討下懲罰的藝術。
● ● ●
懲罰,并不是為了讓孩子怕你
在我還小的時候,我們鄰居家的孩子,經常被打。我總能聽到他媽嚴厲的呵斥著:看你下次還敢不敢,看你還長不長腦子”打屁股聲中夾雜著孩子的苦苦求饒“再也不敢了,再也不敢了”。這樣的畫面一直維持到上初中吧。我想,我們這一代很多也都是在挨打中長大的,因為爸媽認為:打和罵是讓孩子改正錯誤行為最直接的方式。
是的,打罵教育,一定是見效最快的,但未必是最有用的。因為這種靠外在控制的方式,會讓孩子產生怕的想法,怕自己父母兇神惡煞的樣子,怕打在身上的皮肉之苦,這種方式只會加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創傷。
所以,在懲罰孩子前,我們首先要明白懲罰的目的。為什么要懲罰?為了讓孩子體驗犯錯的后果,進行自我反思,進而減少或消除不良行為發生的次數。所以,懲罰不是簡單的暴力手段,也不是粗暴地打罵方式,它雖然是一個負面的詞,但最終目的是讓孩子朝著正面的積極的方向去發展。
● ● ●
這些懲罰孩子的方法,各個很科學
懲罰有多種方式,而我們要說的當然是科學的懲罰,下次孩子做錯事,媽媽們應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和不同情景加選擇運用,可千萬別只會大吼大叫哦。
肢體語言的暗示,比如皺眉頭,搖頭。
帶哥哥弟弟出門吃飯,他倆小子喜歡拿著筷子勺子敲打餐具,聲音有些刺耳,這時候我會叫喊他們的名字,認真的盯著他們并搖頭,這樣的暗示孩子們就明白:我不可以這樣做。
口頭警告和批評,提醒“事不過三”
比如,孩子在游樂園,和別的小朋友因為爭搶玩具打了起來,媽媽就要口頭批評:“出手打人是不對的,這是第一次,媽媽原諒你,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了三次,之后你就不能來玩了!”。當孩子下一次又打人的時候,就告訴他:“這是第二次!”,直到出現第三次的話,告訴他:“這是第三次!”,然后馬上實施預先警告的那個處罰。
有限時間的隔離,讓孩子學會冷靜
比如,孩子發脾氣扔玩具,這時候他就需要“暫時冷落”,但是,“暫時冷落”并非真的冷落孩子,而是讓他自己學會冷靜。一般三分鐘后,媽媽可以去抱抱孩子,告訴他哪里做得不對,這時候大多數的孩子也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記得再親吻下孩子哦。
自然承擔后果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因為和孩子自身“利益”有關,所以我覺得實施起來其實也是最最有效的。比如減少買玩具的數量;取消某種娛樂活動如看電影、逛公園等。
講個我家的例子,哥哥平時吃飯有點小墨跡,吃一會拉著弟弟聊聊天,然后又嚷著要喝水,喝完水也會中途去看書,我明確告訴他如果這周都不能在半小時內吃完飯,周末的電影和期盼了很久的冰淇淋就會取消。結果就是,他沒有做到,而我也沒有帶他去看電影。雖然,他很失望,但他并沒有大哭大鬧,我又告訴他這周如果好好表現,你還是可以得到這些,果然,這周他成功達標,并且告訴我:媽媽,我以后都會好好吃飯的。
如果你的孩子也有他喜歡的一些事情,一旦有了不好的行為,你也可以剝奪這個特權。但是,一定要慎重,不要一次剝奪太多,時間過長。
● ● ●
除了方法,懲罰的原則也一樣重要
幾點懲罰的原則,我覺得也很重要,和大家分享。
立即執行
犯錯了的孩子,如果你想讓他體驗后果,最好就在那一刻執行,因為那一刻孩子的記憶是最好的,隔了一段時間的懲罰就很容易使孩子好了傷疤忘了痛。
要求一致
最忌諱的就是今天一個標準,明天又一個標準,這樣很難達到好的效果。對孩子的要求,無論什么時候,都要保持一致,懲罰要有同樣的原因和使用同樣的方式。
不翻舊賬
不要因為孩子這次的錯誤而把過去的所有錯事重新數落一遍,這樣會讓孩子反感,覺得自己只要犯了錯誤,就永遠無法擺脫,既然擺不脫,改又有何用。
不貼標簽
告訴孩子犯了什么樣的錯誤,幫助他分析犯錯誤的原因和后果,千萬不要給孩子下結論,貼標簽。比如說孩子,“你就是太懶了,每次都收拾不好”、“就知道哭,這件事你就沒做好過”這樣很容易使孩子誤會,我就是這樣的人,我怎么都做不好。
包媽碎碎念:雖然我們今天說了懲罰,但我還是想強調:無論因為什么原因,在懲罰孩子之前,我們都先應該自己學會冷靜,處理好了心情,再去處理事情。我知道,很多媽媽在氣頭上會忍不住打罵孩子,但如果你的打罵只是發泄,真的毫無意義。所以,在孩子犯錯時,首先給自己冷靜思考的時間吧,默念三遍:親生的親生的親生的!然后再去執行你科學的懲罰吧,效果會更好。
● ● ●
一分鐘認識我
親愛的,你好!我是小小包麻麻,是兩個可愛寶寶的媽媽,目前咱們這個公號已有500多萬媽媽關注。
建立公號兩年多,我寫了300多篇育兒文章,其中超過100萬閱讀的就有20來篇,有育兒干貨,有情感小文,還有讓人忍俊不禁的小漫畫,如果你是媽媽關注我準沒錯,愿咱們在育兒路上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