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幼兒園畢業了,是否需要讓寶貝參加幼小銜接培訓班?上吧,似乎沒必要;不上,等到小學被上過的孩子落下了怎么辦?寶爸寶媽們因此犯了難。
可怕的“三年級現象”
研究數據表明,很多在小學一、二年級時成績領先的孩子到了三年級就出現了無征兆的快速下滑,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三年級現象”。這些孩子一、二年級成績好,往往是因為他們大多參加過類似幼小銜接的培訓班,提前學習了一些學科知識。同時卻沒有做好心理、社交、規則、自理能力、學習習慣等方面的準備,反而因為提前的知識灌輸,讓孩子失去了對新知識的好奇心和學習過程中的專注度,影響了孩子學習興趣的養成。同時,三年級以后,學科內容難度有所提升,對于學習能力的要求也相應加強,這些孩子反而就落到了后面。
獲得世界上一半諾貝爾獎的德國人竟憲法禁止超前教育!
德國的幼兒園和小學的孩子都不被允許學習額外的課程,即使孩子的智商超人。德國的學前教育主要著重于:基本的社會常識、孩子的動手能力、情商的培養這三個方面。德國人普遍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扎實,但他們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于主動思考的習慣。
所以,良好的學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專門針對小學階段學科知識的培訓班就不必專門參加了。寶爸寶媽們只需注意好以下幾個方面,就能幫助孩子順利渡過幼小銜接,為今后的學習打好基礎。
從幼兒園到小學,由于園、校的學習模式、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等都發生了的變化,對于孩子來說,容易產生心理上的波動。因此,幫孩子做好心理準備是極為必要的。
消除上學前的不良心理反應
從大班起,無論是家長或老師,都會傳導出要準備上學的信號,有些孩子會興奮、有些孩子則會恐懼,這都正常的心理反應。父母要注意觀察孩子的心理變化,對于出現入學焦慮的孩子,父母可以通過正面解答、帶孩子了解學校、結合幼兒園的入校體驗等方式讓孩子感受學校和校園生活,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
處理好入學后社交心理變化
進入學校后,師生的關系由每天穩定的長時間陪伴轉變為根據課程的間斷式陪伴、同學之間也需要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這些都對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意愿提出了挑戰,父母要善于詢問孩子在校的情況,鼓勵孩子勇敢地表達,與老師配合給予孩子鼓勵,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關系。
正確對待學習產生的壓力
開始正常的學習后,無論是新的學科知識、學習時間的分配、作業的完成情況、考試成績的對比等都能給孩子帶來的壓力,家長需要先放下唯成績論的思想,轉為著重觀察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及時給予鼓勵。批評只能讓孩子不斷地喪失信心和勇氣,而鼓勵卻能激發孩子的內在,讓孩子由我去做->我能做->我想做,最終構建出自信的良性循環圈。
孩子在小學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幼兒階段如何做好知識準備呢?寶爸寶媽們可以通過繪本親子共讀的方式,開展學前教育,做好知識準備。
研究表明,繪本是最適合兒童閱讀的書籍。優秀的繪本作者以圖為主、文圖結合,把一本本繪本運用鏡頭式的推、拉、搖、移展現在孩子眼前。通過繪本的閱讀,可以增強孩子的理解力、觀察力、想像力、同理心、情商、情緒管理、專注度……
寶爸寶媽們還可根據孩子的各個敏感期,有意識地選擇相關主題的繪本,來配合孩子的身心發展,在閱讀的過程中種下學習的種子。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親子共讀,用父母的聲音將繪本朗讀給孩子聽,由父母陪伴孩子去經歷和感受一個個不同的故事,對于豐富孩子的視野、親子關系的良好養成以及進入小學階段的知識準備都大有裨益。
幼兒園以玩為主,提倡在玩中學,并沒有相對具體的學習任務和目標。進入小學后,每個階段的學習內容、學習任務和學習目標是清晰明確的,這就需要父母協助孩子完成學習方式的過渡期。
在小學一、二年級階段,家長請先不要把學習成績放在第一位,相對于學習成績,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保持學習興趣更為重要。
學習興趣的培養
對于孩子學習來說,培養興趣很要緊,孩子對學習有興趣才有后勁。很多孩子出現厭學的原因,歸根結底就是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
· 增加學習的趣味性
玩是每個孩子的天性,特別是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園,如何把小學階段的學習與幼兒園階段的玩耍有效銜接并過渡好,對于孩子能否順利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非常重要。
對于語文的學習,家長可以結合情境扮演、故事講讀、故事續編等方式;對于數學的學習,家長可以結合道具演示、游戲活動等方式來引導孩子;讓孩子感受到學習是有趣而不是枯燥無味的。
· 興趣的擴展
興趣應不僅限于學習,還可以多元化擴展,但切忌隨大流,應符合孩子的天性與特質。開始階段父母應讓孩子盡可能廣泛接觸各種不同的事物,注意觀察孩子的興趣和天賦,發現孩子真正感興趣的東西,鼓勵他堅持下來。
學習習慣的培養
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孩子的一生都有巨大的影響,在剛開始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時,特別需要家長高質量的陪伴。
· 規劃時間的習慣
進入小學后,學習內容開始增多,又增加了作業的要求,對于孩子的時間安排帶來的新的挑戰。有效地規劃時間,不僅能提升孩子的效率,還能幫助孩子建立信心—我能行。
家長可以運用正面管教工具—時間慣例表,邀請孩子一起制訂屬于他的慣例表,開始執行階段需要有效跟進,對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及時鼓勵,讓孩子感受到有效規劃時間給他帶來的好處,他也就能更愿意規劃好自己的時間。
· 專注做事的習慣
每個孩子生來就有專注的能力,是家長在養育過程中的一些不當的方式,影響了孩子的專注力。孩子做作業、玩游戲時,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安靜地陪伴,如果孩子沒有需要,家長不要隨意干擾或打斷孩子,因為這才是對孩子專注力的最大影響。
小學是孩子學習生涯的起始階段,寶爸寶媽們只要能多關注他們的心理需求,培養和提高他們入學前的社會適應性能力,就能幫助孩子平穩渡過幼小銜接。
本文關鍵字:育兒、早期教育、幼小銜接、三年級現象、心理
-END-
延伸閱讀:
讀繪本說育兒——“媽媽,我不笨,我只是慢一點!”,阿虎媽媽教你如何養育“晚開竅”寶貝
十歲男孩游戲充值5.8萬!暑期將至,從“嚴防死守”到“輕松以對”,我這樣與孩子樂享游戲時光
品學兼優的青春期孩子突然徹底放棄學習!要讓孩子重新激發學習動力,父母做好這幾點才是關鍵
我是龍哥,來自福建三明兩個女孩的父親,我和愛人一起創辦了融和小屋三明正面管教家庭工作坊。我所分享的,都是我們在育兒過程中所悟、所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