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對于感性和理性,我們先來看一看理性和感性各自所代表的意義。
理性,是由大腦的高等級模塊參與協作的,是思維的高級形式。
而感性,是放縱外在刺激攻擊自己大腦的獎賞中樞的一種意愿。
簡單的理解就是:理性的人處理問題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和自然進化原則來考慮的態度,考慮問題、處理事情不沖動,不憑感覺做事情。感性的人,在待人處事過程中,更遵從自己的意識,也就是習慣于從心所想出發,不會更多的考慮客觀條件。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所謂感性和理性的差別,最主要的是邏輯思維能力的差異。
我們不能夠簡單的給感性和理性作出孰優孰劣的結論。但是,理性與感性有機結合的人才是真正優秀的人。事實上,很少有人是純理性或是純感性的,大都是兩者的結合體,只是比例各有不同。
有社會學家指出:中國人群總體上處于一種“感性有余,理性不足”的狀態,并且這種狀態在年輕人甚至是小孩身上表現的更加明顯。
不愿意動腦筋,老是等著別人幫忙解決問題;學知識不能舉一反三,一道題講明白了,再換個情境又不會了;說話條理不清楚,一件事總是說不明白……這其實都是缺乏邏輯思維能力的表現。
這與小孩從小所處的環境和接受的教育方式有著很大的關系。在學校中,尤其是低年級階段,更多的是偏于感性,而對于孩子理性看待事物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概念、進行判斷、分析、綜合、比較、進行推理、計算等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則很不足。
02
《奇葩說》,大家應該都不陌生,里面的導師、選手幾乎個個能言善辯,口才出眾。無論是學識淵博的高曉松,掌控大局的馬東,還是金句女王馬薇薇,條理清晰的顏如晶,都給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們發人深省甚至無可挑剔的精彩發言背后,都顯示出強大而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愛迪生說過:“如果你年輕時沒有學會思考,那就永遠學不會思考。”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是需要從小培養的。
怎樣培養?
就拿數學來說吧。在所有的學科中,最能夠訓練邏輯思維能力的學科就是數學。統計學家勞氏在紀念傳奇數學家拉曼努揚百年誕辰時說:
學生時代,我主修數學一種從給定前提下演繹結果的邏輯。后來我念統計學一種從經驗中學習的理性方法,及從給定的結果驗證前提的邏輯。我已認識到數學及統計,在人類為提昇自然知識,及有效管理日常事務所做的一切努力中,占有重要性。
勞氏對于數學這種邏輯思維的贊美溢于言表。
當然我們所說的出于“鍛煉邏輯思維能力”為目標的數學的學習,并不僅僅限于對于數學題型和公式定理等的模仿、記憶以及理解。
記憶和模仿模式下的學生,鍛煉的是記憶和模仿能力;理解模式下的學生,鍛煉的是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這兩種能力都屬于重要的數學能力,但仍然不屬于最重要的思維鍛煉。
判斷一個孩子的思維是否得到鍛煉,可以從三個維度進行考察:
思考意愿——是否喜歡思考,遇到有挑戰的問題,是否可以思考幾十分鐘、幾個小時甚至思考幾天。
探索能力——遇到有挑戰的數學題時,是否能有各種探索嘗試的方向,并能夠及時對探索的內容進行正誤判斷與有效調整。探索能力如果強到一定程度,研究能力、鉆研精神、數感等都會自然而來。
推理能力——對于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否能夠自己想出“為什么這是對的”;是否可以用正推、逆推或遞推的辦法推理解決各種數學問題。推理能力強到一定程度,會具備質疑精神、質疑能力、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等。
針對這三個維度,奧數其實是一種有效的訓練方式。
一位以前的奧數學生,現在的奧數老師說:以我的親身經歷,奧數給我帶來了全新的思維方式。我同樣會將這種方式傳遞給我教過的小朋友們。奧數的本質是鼓勵學生的探索思維,題目的“刁鉆”的目的是鼓勵學生用他沒有在課堂上學習過的方法解決問題。我記得我學習奧數時,老師在堂上會寫一個題,然后給大家半個小時時間,他出去轉悠,回頭會來問:有招么?然后大家會紛紛說怎么辦,然后他會挑戰大家的想法。然后大家再想,有人解出來了,還會鼓勵大家想別的解法。這種探索式的思考方法使我獲益良多。
當然,如果用題海戰術的話,如果只讓孩子死記公式的話,如果平時只允許用保守的方法不鼓勵創新以求得分的話,奧數對所有孩子哪怕是天才都是沒有幫助的,但如果是啟發式的教法的話很多孩子學奧數都能獲得思維的樂趣。
分數固然重視,但比成績更重要的永遠都是學習方式和思維模式。
03
對于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和鍛煉,除了學習數學這個利器之外,大家還可以采用下面這些技巧對孩子進行引導。
家長給孩子交待要做的事情,自己首先擬好提綱,一、二、三...交待完畢后讓孩子復述一遍。這是訓練孩子理解基本的數字概念。
家長帶孩子散步,從看到的大自然景觀讓孩子分類,動物有哪些?從大到小讓孩子排列,植物有哪些?從高到矮讓孩子排列。應讓孩子了解,大群體包含許多小群體,小群體組合成了大群體。如動物——鳥——麻雀。
孩子的時間觀念一般很模糊,掌握一些表示時間的詞語,理解其含義,對孩子來說,無疑是必要的。讓其真正清楚了“在……之前”、“立即”或“馬上”及昨天、今天、明天、后天等詞語的含義。
從一個柿子由硬到軟,了解順序的概念,有助于孩子今后的閱讀,這是訓練孩子邏輯思維的重要途徑。這些順序也可以是從最大到最小、從最硬到最軟、從甜到淡等,也可以反過來排列。
孩子高年級時,看看孩子的作文,指出其行文中,字與字、句與句、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邏輯關聯問題。如果上下聯系不緊密,應該用哪些詞語連接、過度,使孩子作文經得起推敲。
(本文編輯:汪子瑋、劉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