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漢字的95%以上是合體字,而獨體字占比不到10%,真可謂“得合體者得天下”。那么,如何快速掌握合體字?從結構上看,合體字由各種部首和獨體偏旁組成,而絕大多數部首又是獨體字的變化形式,因此可見,練習合體字,先練獨體字。從這個角度講,獨體字是漢字極其重要的構件,可謂是“得獨體者得天下”。
但是,合體字并不是對獨體字機械刻板的搬運拼湊。在硬筆行書中,從獨體字到合體字,發生著各種各樣的變化。上下左右中的位置不同,偏旁的形體會有所不同,有時筆順也會發生改變;書寫速度不同,偏旁的寫法會有所不同,甚至會引起筆畫省簡。這正如人生,單身獨居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組建了家庭,你的言行作為就要受到很大的制約。因此,掌握了從獨體到合體的細微差別,就抓住了硬筆練習的重要環節。下面通過字例說明之。
獨體字如何把握結構?
首先,自然布勢。即便是行書追求變化之美,也不應該刻意改變獨體字的基本原貌。本身是身矮形扁的字,縱向筆畫就要壓縮,不可太高,如“四、血、皿”等字;本身是瘦高個兒,就沒必要刻意壓扁,如“舟、了、身”等字;本身體型斜,寫正了就不好看,如“戈、母、飛、乃”等字。
其次,內收外拓。獨體字筆畫相對較少,“白”的空間很是富裕,怎么辦?是刻意拉長每一筆去占領“白”的空間嗎?肯定不是。內宮收緊是少不了的,也就是筆畫的大多分量集中在內宮,只有少數分量溢出內宮,向外拓展,這樣的處理才顯得結構嚴謹,結體美觀。例字中,“大”主要筆畫在內宮,只有撇捺溢出內宮;“也”中宮更是收緊,同時,每一筆畫均稍稍外拓,內斂外拓,曲徑通幽,因此十分得體。例字中的“半、弗”等字也做到了中宮緊,外延伸,結構合理。
第三,追求變化。行書是多變的書體,獨體合體概莫能外。獨體字筆畫雖然少,變化不可少。短筆畫依然可以變化為各種點,如“二”上橫可寫為點,“口”左豎可為點,“四”中間短撇可為點。撇捺有多種變體,例字“大”為常規寫法,而“個”則變為回鋒撇連帶點的形式。例字“與、再”化橫為點,體態活潑。
第四,重心穩定,疏密有致,對比分明,點畫呼應。這些都是常規要求,本文不再贅述。
那么,當獨體字組合為合體字時,獨體字該有哪些變化?
首先,收縮某些筆畫,為別的偏旁騰出空間。獨體居于上下,縱向筆畫應有所壓縮;獨體居于左右,橫向筆畫應有所壓縮。例字“吱”右旁豎畫應收縮寫短,這樣下方“又”才有空間。同樣,“地、戰”等字的橫畫都較短,左右偏旁才會相安無事。
其次,改變筆畫方向,便于迎讓別的偏旁。原本較平的筆畫,現在寫陡些,以免筆畫相撞;原本較陡的筆畫,現在寫平些,便于安排別的偏旁。例字“吱、戰”中“口”的末筆短橫,向左上傾斜,便于迎讓右旁。
第三,改變筆畫筆順,便于呼應別的偏旁。改變筆順后,呼應更為緊密,書寫更為流暢。例字“解”多次改變筆順,從而成為極其流暢的“一筆書”。
第四,綜合統籌全字,儼然一個整體。在合體字中,獨體不再是獨體,必須服從于合體大家庭的安排。所有筆畫、所有偏旁融為一體,左讓右迎,上呼下應,重心穩定,共造奇險。例字“解”,角、刀、牛三個獨體難分彼此,借助省簡、改變筆順等技巧,統籌安排,使三個偏旁合為一體。
至此,獨體已無形,合體更嚴謹,硬筆行書進入了一個更為豐富多彩的境界。練獨體,悟合體,由獨體之點,擴大到合體之面,我們的行書之路將越來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