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位家長在知乎提出的問題,“小學的成績有很大的欺騙性,到了初中就會有很多的 學生掉隊,是真的嗎?”引發了廣大網友對這一問題的熱議。
許多家長吐槽到,孩子在低年級時,孩子很聰明,學習也認真,輕輕松松就能考100分。
可步入高年級之后,孩子跟其他同學的差距就拉開了,語文越學越吃力不說,數學也經常丟分。
那么小學階段成績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嗎?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
1
辯證看待小學階段三類學習情況
小學成績,固然不能決定一個人的一生,但是,至少也能占到50%的比例。
因此,不能說小學階段的成績,就具有很大欺騙性和虛假性,小學階段的成績,足以說明一名同學的學習能力和認真程度。
任何事物,都要一分為二來看,小學階段的成績亦是如此。一般情況下,會出現以下三種類型。
1.小學優秀,中學依然優秀,考進重點大學
這種類型的同學,大多家庭環境好,條件優越,由于家長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從小就培養了孩子好學的性格,加上有豐厚的教育資源,他們會一直保持優秀,直到躋身一流人才的行列。
還有一種情形,就是貧寒子弟,從小由于家庭條件差,發奮圖強,想要改變父母的生活環境,為此努力,小學階段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最終也走進了重點大學。
2.小學階段成績低,進入初、高中以后逆襲,最后沖進清華北大等名校
這類成績,屬于小學階段成績具有欺騙性、虛假性,在小學階段,不好好學習,字寫得歪歪扭扭,書讀得結結巴巴。但是呢,這類孩子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聰明。
聰明的孩子,反應能力強,表達能力強,思辨能力強,不論學習哪一科,都具備很大的潛力。但是呢,在小學階段,他們似乎還沒有蘇醒,因此就表現出成績很爛。可是,一旦進入高中,他們又會超常發揮。
3.小學優秀,中學開始走下坡路,最后連個大專都沒能考上
這類同學,就屬于典型的小學階段成績好,成績卻具有欺騙性和虛假性。因為小學的知識結構非常簡單,就學個語文數學英語,科目少內容少,學起來相當輕松,這類同學毫不費力就能考個90分以上。但是呢,隨著進入中學,青春期到來,他們身上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注意力也不集中了,思維能力也出現了短板,最后一落千丈,成績直線下降。
那么造成小學階段高分假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2
警惕小學階段的高分假象
教育界有句諺語:一二年級相差不大,三四年級兩極分化,五六年級天上地下!說的就是這種情況。那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孩子們在步入高年級之后成績差距為什么會越來越大呢?
小學階段,很多孩子輕輕松松就能在考試中取得一個好成績。但是低年級的高分假象不能代表孩子學習有多好,很有可能是這幾個方面原因:
1.小學生知識考核重點和方式比較單一
孩子們語數外分數分布在85-95之間的是常態,一分之間,全區可能會有成百上千個學生。因為難題大部分同學都很難做出來,所以,同學與同學之間的分差,不過就是一個細心與否造成的落差。基于此,小學成績的欺騙性和虛假性自然也就不難理解了。
2.小學試題的難易程度中上偏低
中小學的試卷命題由教育局的教研室負責。參與命題的教研員大部分都是由一線教師擢升提拔上去的,過往的教學經驗使得他們非常了解不同學生的認知層次和作答能力。同樣的考點,采用不同的考查策略,造成的“分數差級”就不一樣。
3.中學的學習內容,漸趨專業升級
初中學習與小學學習有很大的不同,中學時期的學習內容,漸趨于專業,,既是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時期,也是為今后發展創造條件的重要時期。同時,初中是由小學向高中過渡的時期,這一階段更重視學生的學習基礎的培養。
4.習慣性依賴,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小學階段,重要的不是要學多少,成績有多好,而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些同學他們的學習時間不固定,也不制定學習生活作息時間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如果家長不督促就不好好學習。加上他們對學習目標比較含糊,動力不足,同時自身學習能力比較弱,隨著年級提升,就會凸顯出來。
由于這幾方面的原因,讓孩子在讀小學的時候成績好,也讓孩子養成了學習需要家長在后面催得非常糟糕的學習習慣,一到初中這個分水嶺,學習的知識難度也增加了,有一些題目連家長都搞不懂了,成績自然也就下降了。
3
培養孩子學習能力
當然,孩子出現這些問題也不是不能解決的,這一時期,家長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孩子獨立學習的能力。
孩子在低年級的時候成績固然也要抓,但是想讓孩子上高年級之后一直保持很好的學習成績,比起成績更應該注重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想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抓好了以下幾點,孩子的學習成績就不用愁了。
1.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
學生做作業是一種學習和積累的過程。做作業的目的就是為了鞏固所學知識,是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一種途徑,不是為了向老師交差,或是應付家長。
如果總是守著孩子做作業,孩子就會對家長產生非常嚴重的依賴性。
從孩子上學開始,我們就應該適當地放開手,為孩子創造安靜舒適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好習慣。
2.認真細心的習慣
大多數孩子都會有粗心馬虎的毛病。通常,孩子粗心馬虎的背后無外乎是這兩種原因:一是孩子對知識掌握程度不夠,二是寫完作業之后丟一邊不檢查。
要讓孩子在做完作業之后自己檢查一遍,準備一個本子當自己的錯題本,并找些同類型題,多做練習,琢磨解題的技巧和方法。
粗心從來都是可以改正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孩子的每一本錯題集,都會成為他學習中最寶貴的“作業本”。
3.堅持閱讀的習慣
閱讀是自學的一種主要形式。孩子通過閱讀,可以獨立領會知識,可以拓寬知識面,可以開闊眼界,可以通過書本認識世界。
研究表明,6-12歲,是培養孩子閱讀能力的黃金時期。閱讀是學習能力的核心,缺乏閱讀能力的孩子在學習上就存在短板。
閱讀的作用,不僅僅體現在考試成績上,更重要的是,閱讀會讓孩子終身受益。平時在家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閱讀,這種從小培養的閱讀能力,不僅能讓孩子愛上閱讀,也能讓孩子思維更加開闊。
4.合理規劃時間的習慣
對于一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其實他們根本就沒有太多的時間觀念,也意識不到自己做作業時經常磨蹭的毛病。
如果要想孩子保持好成績,就需要讓孩子學會規劃自己的時間,通過一些具體的事件讓孩子親身體驗到合理規劃時間的重要性,加強孩子的時間觀念。
把經常說的“休息一會兒再學習”換成“休息5分鐘再學習”,讓孩子親身感受到5分鐘的長度。
孩子的時間觀念會直接影響考試成績。一次考試45分鐘,45分鐘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概念,他到底要怎樣來合理安排這45鐘時間,這些都是一個擁有時間觀念的孩子才能準確判別出來的。
家長們如果想要孩子一直保持一個優良的學習成績,就要抓緊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培養孩子獨立學習的能力,宜早不宜晚,家長們,趕快行動起來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