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于《中國北斗》)
2010年1月17日,第三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
哪知“長三丙”運載火箭起飛五十秒后,安控顯示屏上突然出現異常:速度曲線出現連續大幅度跳變,五秒之后,數據跳變依然劇烈,不斷躍出炸毀線,表明火箭已岌岌可危。
連續五秒,這是地面必須實施安控的極限時間。在此情況下,若無法繼續實施安控,只能將火箭引向相對安全空域予以引爆。在國際航天活動中對類似事件,美國這樣處理,俄羅斯這樣處理,歐盟這樣處理,日本也這樣處理……
“難道我們也要炸毀火箭?”安控助理趙梅心里猛地一緊,額頭上瞬間滲出了冷汗。已從事火箭安全控制十七年的她,這種情況還是第一次遇到。
“車高工,怎么辦?”趙梅緊張地望著一旁的安控判定專家車著明。但見車著明雙眼緊盯安控顯示屏,神情非常冷靜。
其實,車著明壓力巨大。火箭、衛星,價值數十億元的設備,現在炸與不炸就聽他一句話。若是他判斷失誤,不該炸而炸了,或是該炸而沒炸,都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重大損失,他都是罪人!而此時此刻,僅憑幾塊屏幕顯示的數據,就要對在太空高速飛翔的運載火箭狀況做出快速精準的判斷,其難度可想而知。
安控機房里的空氣仿佛凝固了,大伙兒都用緊張的目光望著車著明。但見他依然一臉鎮靜,冷峻的目光不住地在幾塊顯示屏間切換,反復仔細比對那些瞬息萬變的測控數據。他天天跟數據打交道,它們就像他放牧已久的羊群,哪只羊什么顏色、個頭多大,他都心中有數。
第七秒,只見車著明站起來,輕輕舒了一口氣說:“是設備跟蹤故障,火箭沒問題。”果然,根據車著明的判斷,有關人員對有關設備進行檢測,發現是運載火箭搭載的設備給出的下行信號不穩定。對其進行針對性調控后,測控數據漸漸趨于穩定,運載火箭飛行各項指標良好,發射任務又一次獲得圓滿成功。
“車高工,”趙梅和大伙兒都向車著明豎起大拇指,“短短七秒鐘,憑著幾個顯示屏給出的數據,就能準確判斷設備工作狀態和火箭飛行狀態是否正常,您真是神了!”
在指揮大廳里坐鎮的各級領導和航天專家來到安控機房和大家一起歡慶發射成功,得知這次發射經歷了“生死攸關七秒鐘”時,都感到非常后怕。發射中心一號領導緊張而又感動地握著車著明的手說:“著明,你又為我們中心、為北斗衛星導航立下大功了。要不是你排除火箭問題,引爆程序一旦啟動,我們中心、我這個一號,就是罪人啊!中心和我,感謝你這個大功臣!”
車著明說自己生來就是一條在數據之海里游泳的“魚”,離不開這片浩瀚的數據之海,他為這片海而生,因這片海而成長,也因這片海而快樂。
1993年,車著明以優異成績拿到基礎方法研究和數學建模專業碩士學位后,主動要求前往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工作。這個創建于1970年的衛星發射中心,是我國衛星發射任務最繁忙的發射場,在數十年歡笑與淚水相伴的發展歷程中,他們創造了中國航天的輝煌,也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測試數據。
車著明面對這些海量數據,仿佛魚兒突然發現了大海,心中充滿暢游的激情。他深知,這海量數據雖然看起來雜亂無章、枯燥無味,但其中卻隱含著各種規律,若能把它們從海量數據中識別出來,有選擇地抽取,運用到航天發射實踐中,那可比黃金還要貴重百倍、千倍。
縱身躍入這片浩瀚的大海,舒展身心在其中暢游,成為車著明生活中的最愛,甚至是生命所系。憑著這股子癡迷的勁頭,車著明基于中心那片浩瀚的數據之海,開發了運載火箭遙測信息快速處理系統、航天發射數據快評系統、液體火箭爆炸危害的定量分析系統,有效節省了衛星燃料,延長了衛星壽命。尤其是歷經兩年攻關,通過誤差分析、誤差傳遞建立的火箭飛行精度預報系統,使火箭飛行精度大幅提高。打個比方說,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的火箭發射精度是“從海南把一個高爾夫球打到黑龍江一個高爾夫球場上”,而這個系統,把我國火箭飛行精度提升到“從海南直接把高爾夫球打到黑龍江高爾夫球場的球洞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