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分享一個年度“實力坑爹”的案例:
你一定還記得那個熊孩子吧,這位一年級小學生因不寫作業(yè)被老爸教訓,氣憤之下,趁著老爸洗澡時,拍下裸照并傳到了班級家長群。事后家長在群里四處滅火道歉,稱是小孩不懂事鬧著玩。網(wǎng)友調(diào)侃,這是年度“實力坑爹”。
“總是聽大家說什么‘熊孩子’,上周末我總算是領教到了”,一個朋友說。原來她表姐價值數(shù)萬元的耳機等物品被串門的“熊孩子”嚴重損毀。關鍵是“熊孩子”的父母并未意識到小孩的做法多么不妥,在其表姐提出賠償后甚至破口大罵,說表姐斤斤計較。
一個同事也講了自己的經(jīng)歷,“去年春節(jié),親戚家熊孩子來我家里拜年,把我從小到大的日記本全給撕了!我的青春記憶就這么毀了,我當時差點沒一巴掌扇過去,但我不敢對小孩子動手,最后自己哭著去粘日記本,罵都不敢罵他。”
如果你到某度搜索了一下,有關“熊孩子”的39,400,000個相關結果齊刷刷擺在面前,有“熊孩子”們的各種光榮事跡,有各種對付“熊孩子”的奇跡妙想,讓你腦洞大開。
“熊孩子”,的確是一個令人頭疼的群體。他們總是有著極大的好奇心、破壞力和充足的時間。他們無厘頭的要求往往弄得你不耐煩乃至抓狂。他會刪掉你的文檔,摔壞你的模型,劃爛你的屏幕,甚至還死乞白賴地要搶走你心愛的漫畫、游戲、玩偶……深受其害的網(wǎng)友甚至總結出“熊出沒注意”的經(jīng)驗帖,按“戰(zhàn)斗力”將“熊孩子”們分成三個梯隊,七歲八歲狗都嫌的“熊孩子”們正是在那戰(zhàn)斗力的頂端。
出去吃飯時,飯店里總有幾個熊孩子尖叫著上躥下跳,直接撞到你身邊,甚至危險到直接撞倒你手里的飲料、撞翻你的一桌飯菜。當你一度苦口婆心越俎代庖跟熊孩子講著諸如“秩序”這樣的道理時,卻瞥見不遠處熊孩子的父母穩(wěn)若泰山地坐在座位上,用自豪和慈愛的眼神看著他們家那個大鬧天宮的娃。
你要是對熊孩子“教育”上幾句,熊孩子父母還不樂意,態(tài)度橫一點的,還會罵罵咧咧地回敬你,“小孩子又不懂事,跟她/他計較什么啊”。神一樣的邏輯,好像斤斤計較的人就成了我。縱容,才是最可怕的。
在家庭教育中,還有這樣的場景。家長讓孩子直接在大庭廣眾隨地大小便,或者莫名其妙襲擊別人的,把電梯每一層都按下的……尤其是遇到隨地卸貨的娃,明明廁所就在咫尺之遙,再不濟也可以找個稍微隱蔽點的地方呢?
如果你忍不住在一旁說上幾句,一定會遭來父母的怒目而視:“他/她只是個孩子,不像成人能忍住,你一個大人至于這樣指責孩子嗎?”這是典型的“我弱我有理”邏輯,轉(zhuǎn)瞬間情勢又“反轉(zhuǎn)”了,咱倒成了那個“恃強凌弱”的不齒角色。
“熊孩子”之所以熊,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熊孩子身后有一對滿肚子歪理的奇葩父母,但每位爸爸或媽媽都應深知,任何一個“熊孩子”,都終有走出家庭、踏入社會的那一天。如果不把“熊”性扼殺在搖籃里,將來犯的錯是不可能用“不懂事”來敷衍的。
著名的英國教育學家斯賓塞說:家庭教育,實際上就是父母與孩子共同學習成長的過程。把孩子比作家庭的一面鏡子,他能照出你內(nèi)心的一切。你快樂,他也快樂;你煩躁,他也煩躁……
而恰恰有了這面鏡子,父母們就可以明白哪里不足,就可以提高和完善自己。同時,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終身的老師。家長的改變也會使孩子發(fā)生變化,教育就會在無形中產(chǎn)生效果。
一個小學生,他沒有能力理順內(nèi)心的那些糾結,也沒有能力化解內(nèi)心的疙瘩,更談不上改變自己。而父母是孩子的人生導師,是孩子效仿的對象,必須先調(diào)整父母才能調(diào)整孩子,必須通過改變父母才能改變孩子。
對照下面這張表,可以透過孩子的一些日常表現(xiàn),看到家長可能存在的、需要改進的不足:
“野蠻產(chǎn)生野蠻,仁愛產(chǎn)生仁愛”,這就是真理。
父母的關系問題,也會反應在孩子的身上。
父母之間的關系,包括了夫妻間的關系及親子間的關系。雖然每個孩子出現(xiàn)的狀況、細節(jié)有所不同,但從許多家庭個案中我看到:
1.當孩子出現(xiàn)迷失的行為,例如不想學習、情緒不穩(wěn)定、有抵觸性情緒時,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間夫妻關系的失衡或模糊。
2.當孩子出現(xiàn)注意力分散、依賴、易結交壞朋友時,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雙重標準、夫妻關系分裂、在家中缺乏歸屬感。
3.當母親的位置缺席時,孩子容易空虛憂郁、焦慮緊張、較優(yōu)柔寡斷,也比較容易發(fā)生人際關系問題,難以表達自己,也難與人連接。
4.當父親的位置缺席時,兒子很容易發(fā)生成癮行為,例如沉迷于電玩、抽煙、喝酒、吸毒;女兒則很容易發(fā)生早熟、暴食或厭食癥、對成年男子有興趣、期待有人保護。
5.當父母一方或雙方想離開家或死去時,孩子在潛意識里會接收到這個信息,并以逃家、重病、發(fā)生意外危險等方式反映,嚴重者甚至會死亡,因為他們小小的心靈里幻想著:“我代替你走,這樣你就可以留下來”或是“我會跟著你一起走,這樣我們就永遠不會分開”。
作為家長,我們不能給予孩子無與倫比的聰明,但可以教會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生活、如何工作、如何正確對待問題、如何聰明解決問題,這才是家庭教育的根本。
來源:網(wǎng)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