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是大類招生
2017年,清華大學開始在全國各省(區、市)打破院系和專業壁壘,將所有本科專業劃分為數理類,化生類,人文與社會類,機械、航空與動力類等16個大類進行招生,等學生到大二時再將其分流到各個專業。為此,清華大學成立了“大類培養領導小組”,由校長邱勇擔任組長。
并且,清華大學招辦負責人做客北京城市廣播“教育面對面”時表示,2018年清華將繼續按大類招生。
大類招生似乎是將來幾年的高校招生趨勢。例如廈門大學在近幾年持續在本科招生、培養中推行“大類招生,大類培養”模式,原則上一個學院按一個專業大類進行招生。但是不少考生和家長對大類招生也不了解。
什么是大類招生?
大類招生有哪些模式?
對考生報考又有什么影響呢?
今天小淘就給大家詳細解釋一下這個問題。
01
什么是大類招生
大類招生的全稱應該是按學科大類招生,是指高校將相同或相近學科門類,通常是同院系的專業合并,按一個大類招生。學生入校后,經過1~2年的基礎培養,再根據興趣和雙向選擇原則進行專業分流。
如在某校招生專業中,農學、植物保護、園藝、種子科學與工程等4個專業統一以“植物生產類”招生,考生若想選擇其中某一個專業,填報時只需填上“植物生產類”即可。
考生通過大類招生被錄取之后,在本科階段前兩年(有的是一年)統一學習基礎課,大二或大三時再根據學校要求、自己的興趣、專長和發展方向,在大類所含專業中重新選擇具體專業。
大類招生是相對于按專業招生而言的,是高校實行“通才教育”的一種改革。
02
大類招生模式
1
按一級學科(群)或二級學科(群)招生
長期以來,按專業招生一直是各高校采取的主要模式,隨著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多,高校逐漸開始采取按大類招生。
其中一種是按一級學科(群)或二級學科(群)招生,這種招生方式中的專業類所包含專業一般具有學科相近性,把一些特點相似或者具有相同屬性的系科或專業方向合并在一起招生的形式。如上面所提到了農學、植物保護、園藝、種子科學與工程等專業都屬于同一個一級學科。
也有是將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不同學院的學生在進校一到兩年時統一進行基礎課學習,以后再分流到不同的專業進行具體專業課程學習。如將管理專業和社會工作等專業組合在一起按照公共管理類大類招生。按照一級學科(群)或二級學科(群)招生,這也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實行的大類招生形式。
2
按院系招生
按院系招生的高校,一般是一個學院或系,按一個或幾個大類招生。如:數學科學學院按“數學類”招生、法學院按“法學類”招生、新聞與傳播學院按“新聞與傳播學類”招生。
還有一些大學的經管學院可以分成幾個大類招生,如“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工商管理類”和“經濟學類”等。學生們可以通過對學科、專業的學習和了解后,結合自己的興趣、特長、成績等,再在院系范圍內選擇專業。
3
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是新生入校統一進入一個學院不分專業進行通識教育,待大二再分專業。通識教育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打破專業限制,不分文理先學習基礎課,所有課程重新安排和改造,課程體系進行全面變革等。如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學生入學時不分專業,只按文理兩類招生。入學后,主要學習通識教育選修課和學科大類平臺課,實施通識教育。
4
按“基地班”“實驗班”模式招生
還有一些學校是以“基地班”、“實驗班”的形式進行招生,這種模式也是考生和家長比較熟悉的。如北京大學的“工科實驗班類”,北京科技大學“理科試驗班”,浙江大學的“工科試驗班”等,都是以這種形式進行大類招生。
當然,不是所有的實驗班都按大類招生,還有很多高校的實驗班是入校以后再進行選拔的。
03
大類招生優點
1
學生選擇專業更理智
一般按照大類招生的學校,在學生進入學校一年或者兩年之后,就會給學生選擇專業的機會。學生當初入校時,對專業的了解和選擇相對盲目,學生未必清楚專業真正的發展前景,也未必真正了解自己對這個專業是否感興趣。實行大類招生的好處是,學生在經過一年到兩年的學習以后,對專業設置及研究方向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可以結合自己的學習成績和未來規劃,根據自己的興趣更加理性地選擇,盡可能避免盲目性。
2
專業基礎加寬
學生在大學本科階段仍然處于打基礎的時期,實行按大類招生后,學生在前兩年會學習大類下所有專業的專業基礎課,這會使大類專業學生的公共基礎知識和專業基礎知識更加扎實,在此基礎上確定具體專業繼續學習時更科學、更合理,也會促進學生今后向更高的層次發展。
3
專業級差消失
過去報考同一大類不同的專業,不同的專業之間一般有個級差問題?,F在按大類招生以后,一個大類內部的專業級差問題就自然消失了。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大錄取的機會,緩解考生填報志愿的壓力。
04
如何填報
1
大類名稱相同,包含專業不同
按大類招生在報考時,也會存在一些問題,考生在填報志愿過程中會發現,專業目錄中相同的招生大類,各學校所包含的專業也不同。
以在北京招生的各校招生專業為例。如上海交通大學的經濟學類,包含了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經濟學3個專業;南京大學的經濟學類,則包含的是經濟學、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保險學、金融工程和產業經濟學6個專業;武漢大學的經濟學類,含經濟學基地班、金融工程、國際經濟與貿易、財政學、金融學和保險學6個專業;
所以,各省考生在報考時,一定要認真閱讀本省當年下發的《招生專業目錄》,看清所報學校的招生專業,確定自己喜歡的專業是否包含在某“大類”之中,以免漏報、錯報。
2
二次分流選專業要多種因素綜合考慮。
雖然大類招生暫時延遲了學生的專業選擇時間,但未來還是要面臨如何選專業。通過本科階段的前1年半到2年學習,學生最終還是要確定具體專業方向的。許多考生想當然地認為再次選擇時會以個人意愿為準,但實際上二次分流并非如此簡單。
有的院校是雙向選擇,有的院校則要看學生的綜合成績來確定。目前,國內高校大類專業分流模式大致有兩種:
一是基于學生成績、平時表現等綜合因素分專業。這種模式最直接的影響是,排名在后的學生沒有選擇的余地。有些學生可能是為了某個專業才選擇大類專業,可在選專業時,受成績排名等影響,難以選到目標專業。
二是直接按照學生意愿選專業。這種方法看似更科學,但操作起來很困難。在實際中,大部分學生更樂意選擇“熱門專業”,這樣一來,“熱門專業”扎堆,人數太多難以吸納。
所以,提前了解所報院校將來分專業的相關規定,是很有必要的,因為這直接關系到將來學生的專業去向。
3
大類招生與按專業招生,各有所長
大類招生是一種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且為不了解大學專業設置的高考考生及其家長提供了一個先了解后選擇的機會,從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盲目選擇專業又“一選定終生”的矛盾,使考生能夠先進入大學學習基礎課程和學科技能,后根據專業興趣、個人特長等選擇合適的專業,再進行專業知識點的學習和能力培養。
但是對于考生來說,按專業招生也有其優越性。從一開始進入大學便確定專業,學校能夠更早對進入該專業的學生從大一開始進行具體專業素養的培育,接觸專業知識、專業實踐,甚至跟隨導師進行科研方面的學習。按類招生和按專業招生各有其優勢,需要結合考生自身的情況才能評價其適應性,所以考生要根據自己的發展方向去思考。
即便按專業招生,目前很多學校也采取按類培養的方式進行,甚至幾個相近專業類第一年公共基礎課程全部打通,第二年的學科基礎課打通,是一種相對寬基礎、廣適應面的培養模式,對學生今后的發展很有好處。
無論是專業招生還是大類招生,考生在大學完成學業后都將以具體的專業畢業??忌F在也不必太糾結是類還是專業,在報考之前考慮清楚今后自己發展的興趣大方向所在才是當務之急。
特別提醒
第一,在填報志愿之前,考生應了解大類的具體學科類別,要按照教育部2001年規定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的設置分類,了解選報的大類是屬于11個學科的哪一個學科?又屬于那一個門類?這一點首先要搞清楚。
第二,該大類名稱包含的專業有哪些,這些專業是不是自己感興趣的專業。自己感興趣的專業有那些?不感興趣的專業又有那些?感興趣的專業越多,越值得選擇,如果感興趣的專業不多,填報時應當慎重!
第三,并不是所有高校都實行按大類招生,按大類招生的高校也不是所有學科或專業都按大類招生。這一點考生在填報專業志愿時要詳細閱讀高校的招生計劃,搞清那些學科或專業是按照大類招生的,那些學科或專業是依然按照專業招生的。按大類招生的,大類相當于過去的“專業”,在填報志愿時,考生只需填報大類名稱,而不用具體填報專業名稱,如果是按照專業招生的,需要填報具體的專業。搞清這一點才能有效利用一定數量的專業志愿,增加選擇專業的數量。
第四,注意按大類招生的種類和名稱。高校按大類招生通常有兩種,一是高校整合專業設定學科大類,譬如江南大學就把14個專業分為機械類、電器信息類、工商管理類、社會學類等四類,院系和學科大類的招生專業名稱以類或專業來代替,如“物理學院”以“物理學類”作為招生專業名稱;而有的高校是以“基地班”或強化班的形式招生,如南農大的國家理科基地班和河海大學的基地強化班。
綜合來源:陽光高考信息平臺、北京日報、北京考試報、呂迎春教授填志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