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聲明,我反對現代的丑書,特別特別地反對!但也不是說不丑的作品就一定是好作品。作品的好與不好,與其傳達的藝術氣息相關。
當今的人們常常嘆息,書法還是無可避免地沒落了,現代的書家,竟然再也沒有一個能夠集大成者。至于有人說自己已經超過古人這樣的話,便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的事兒了。如果真要較真,也得請他把超過古人的作品拿出來,并解釋一下什么地方、怎么樣超越了古人。
啟功臨玄秘塔碑
我也贊同今人不及古人的說法,不止今人不及古人,說實話,書法從宋朝以后就一代不如一代了。宋朝雖然也出了蘇黃米蔡四家著名的書法家,但總體水平上沒有辦法跟兩晉比,也沒辦法跟唐朝比。
宋人其實已經發現了唐楷的弊端,唐楷走進了死胡同,限制了書法發展!
漢簡隸
楷書是從隸書發展而來,隸書是對篆體書法的改造,是書法的一次質的改變。作為“篆之捷”的書體,改變篆書的形象化為隸書的抽象化,使圖形文字真正成為符號化文字。點畫的減少使隸書比篆書更具概括性,最終方便了文字的書寫。
現在發現的漢簡隸,即包含了隸書的一部分特征,又包含了楷書的一部分特征,還包含了章草的一部分特征。出于辨識和使用的方便,在書寫便利的前提下,隸書向規矩和便利兩個方向發展下去。
八分書
在以方便流利書寫為前提的方向上,進一步概括點畫,產生了不同于隸書的新的符號。同時逐步使點畫成為次于使轉的性情表達,失去以點畫為形體的原始特性。這樣,章草,這個不比隸書更便于書寫,更易于表達情感的書體出現了。而今草又是在章草的基礎上,通過一筆書等各種變革形成的。
另一方面,為了防止書寫的隨意性,人們規范了這種新的字體。法度的規范最終得到了漢末時期的八分書。八分書進一步規范和美化,出現了含蓄的蠶頭,和飛揚的燕尾,在審美上增加了八分書的藝術性,這就是東西漢時期的“今隸”。
史晨碑
八分書在書碑的過程中則放棄了蠶頭燕尾的裝飾,這主要體現在魏碑當中。魏碑體存在,為象鐘繇、王羲之這樣的崇尚自然天真的書家提供了可能的范本,晉楷便脫離開今隸成為了一種更新的書體。一段時間之內古隸書、八分書、今隸、魏碑、晉楷同時并存,書法史上兩晉書法達到了一個百花齊放的繁榮階段。
隋朝和初唐的書家,基本還延續兩晉楷書的特點。有規矩但又很靈活,崇尚自然,結字率真,隨形而變。用筆也保留了篆籀隸變的颯爽,有一些流利的風韻,只是規矩更多了一些。
王羲之 樂毅論
唐朝的盛世書法,其實是在此基礎上發展的。除去初唐的虞世南、歐陽詢和褚遂良,接下來的顏真卿、柳公權等人,把靈活百變的楷書,寫成了規規矩矩的唐楷。唐楷所謂的法度森嚴,就是說唐楷的方法過于嚴苛。不管是結體還是用筆,都不能有一點改變,不然就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打個比方,唐楷的法度就如同模具,寫得一樣了還可以一觀;一旦有變動,連原字還不如。照著這樣的路子去學習是不是也把自己困在模具里了?
鐘繇 薦季直表 局部
唐楷的的法度森嚴,在書法的角度上可以稱贊它的用心。但在學習的角度上考慮,唐楷其實是限制了書法的發展。這一點宋朝的那些書法家也發現了,米芾曾經多次提出歐虞褚顏等人楷書的弊病,只是今人不懂米芾所說少了“古法”是什么!所以除了蘇黃米蔡、后來的趙孟頫、董香光也算一個,沒有人能打開書法巔頂的大門。到今天那些由唐楷開辟書法集大成的道路的人,沒有一個能走得通。
如果說唐楷是優選育出的書法良種的收獲,那么,它的子代也就不可能超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