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少勝多的戰例
牧野之戰姜尚、
周武王不足10萬(一說4.5萬)——17萬(一說70萬)商全軍覆沒
柏舉之戰孫武、
伍員、
磕閭3萬——20萬 千里破楚,五戰入郢
陰晉之戰吳起5萬——50萬 大敗
秦軍 伊闕之戰白起10萬——24萬 全殲
鄢郢之戰白起 7萬余-----楚國舉國之兵(一說35萬) 全殲35萬
即墨之戰田單不詳 將燕軍逐出齊國
鄗代之戰
廉頗、
樂乘20萬——60萬 大敗燕軍
巨鹿之戰項羽6萬——40萬 殲滅
彭城之戰項羽 3萬——56萬 殲20萬
井陘之戰韓信3萬——20萬 滅趙,俘
趙王歇 濰水之戰韓信 數萬——20萬 滅齊,
昆陽之戰劉秀不足2萬——42萬
王邑僅率數千人逃回
洛陽 祝阿、臨淄之戰 數萬——20多萬 滅張步,平齊
赤亭之戰虞詡3千——數萬
兗州之戰 曹操 數萬——數10萬 迫降30萬
官渡之戰曹操3萬——11萬 殲8萬余人
赤壁之戰周瑜5萬——20余萬 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合肥之戰張遼7000——10萬(一說3萬) 大敗
吳軍 涼州之戰馬隆 3500——數萬
平定涼州 彝陵之戰陸遜5萬——不足10萬
蜀國從此衰落(三國志中記載蜀國4萬兵力)
前秦滅前燕之戰王猛6萬——30萬 殲敵近20萬
淝水之戰謝玄8萬——97萬(一說87萬) 苻堅敗至洛陽,僅剩10余萬
鐘離之戰
韋睿、曹景宗 20萬——數十萬 北魏死傷被俘30萬
鄴城之戰爾朱榮 7千——30萬
北伐之戰
陳慶之 七千——50多萬 從铚縣至洛陽,前后作戰47次,攻城32座,皆克,所向無前。
沙苑之戰宇文泰數萬——20萬 伏擊戰,殲8萬余人
玉壁之戰韋孝寬不詳——15萬左右 城邑保衛戰,殲7萬余人
金鄉之戰于仲文8千——10萬 全殲敵軍
淺水原之戰 李世民 不詳——10余萬 消滅
薛仁杲 虎牢之戰李世民5萬——10余萬 殲滅
竇建德 唐平蕭銑之戰李靖不詳——40余萬 平
蕭銑 奉天、靈臺之戰郭子儀不詳——30余萬(一說數十萬) 殲敵近10萬
太原之戰李光弼不滿萬人——10萬 城邑保衛戰,殲敵7萬余人
雍丘之戰張巡3千——數萬 城邑保衛戰,不詳
睢陽之戰張巡 6800——13萬 城邑保衛戰,殲12萬人
嘉山之戰 郭子儀、李光弼 不詳——5萬余 殲敵4萬
象牙潭之戰周本 7千——數萬 俘5千
西夏、吐蕃攻宋之戰劉舜卿 不詳——20多萬 擊退夏蕃聯軍
達魯古城之戰完顏阿骨打 不詳(一說2萬)——27萬 大敗遼軍
護步達岡之戰 完顏阿骨打 2萬——70萬 大敗遼軍主力
六合之戰趙匡胤2千——2萬 殲5千
和尚原之戰吳絳、吳璘 數千——10余萬 俘萬余,大敗金軍
順昌之戰劉锜1.8萬——10余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郾城之戰岳飛3000:11.5萬(騎兵15000,步兵10萬),大敗金軍
陳家島海戰李寶3千——10萬 海戰,全殲金軍
采石之戰虞允文1.8萬——17萬 水戰,大敗金軍
海州之戰魏勝 不詳——30萬 大敗金軍
六合之戰
畢再遇 不詳——10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廬州之戰杜杲 不詳——號80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邊堡寨之戰 成吉思汗 不詳——30萬 大敗金軍
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 成吉思汗 4萬——8萬 全殲
迦勒迦河之戰 哲別、
速不臺 不足3萬——8萬 全殲
賽約河之戰 拔都、速不臺 不足5萬——10萬 全殲
鄂州之戰伯顏20萬——60萬 大敗
宋軍 丁家洲之戰伯顏 10萬——13萬 大敗宋軍精銳
厓山海戰張弘范、
李恒 數萬——20萬 海戰,全殲
虎嘯山之戰張庭瑞、
焦德裕 5千——數萬 大敗宋軍
鄱陽湖之戰朱元璋20萬——60萬 水戰,全殲
陳友諒 白溝河之戰朱棣 1O余萬——60萬 死傷10多萬
上峰嶺之戰戚繼光 1500——2千 殲敵倭寇300余人
渾河之戰努爾哈赤80人——800人 奇跡
薩爾滸之戰努爾哈赤 4.5萬——約11萬 殲敵約5萬人
貴陽之戰王三善 2萬——10萬 扭轉了平叛戰局
清征達瓦齊之戰 阿五錫、巴圖濟爾噶勒 22——2千余人 奇跡
渾河之戰 長齡 4萬——10多萬 收復南疆
西四城
黃橋戰役新四軍5000人——1.5萬 殲敵1.1萬人
蘇中戰役解放軍3.3萬人——12萬人
七戰七捷,殲敵5.3萬人
淮海戰役解放軍60萬——80萬 殲敵55萬
曹劌論戰,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戰斗
編輯本段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古代三大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淝水之戰、赤壁之戰。
1.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中國
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后來的
魏武帝)統軍在
官渡(今中國中部河南中牟境)地區擊敗
袁紹軍隊進攻的一次決戰。
東漢末年
黃巾起義失敗后,鎮壓義軍的豪強勢力擁兵割據,逐鹿中原。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袁紹自恃實力雄厚,圖謀相機消滅曹操集團。曹操
挾天子以令諸侯,整飭政務,屯田積糧,加緊準備抗擊袁紹。東漢建安五年,曹操得以集結軍隊近2萬人于官渡,待機與袁紹決戰。
到了二月,袁紹率兵卒10萬、騎兵萬多人進軍占領
黎陽。曹操采納謀士
荀攸聲東擊西之計,假裝要北渡。袁紹分兵西應,曹操揮師東襲,斬袁紹大將
顏良,殺
文丑,大敗袁軍。
袁紹初戰失利,銳氣受挫,于是變分軍進擊為結營緊逼,企圖以優勢兵力迫
曹軍決戰。曹操避免在不利條件下決戰,主動退守官渡。袁紹一再拒絕部屬分兵襲擊都城許(今中國中部河南省許昌東)的建議,企圖等曹軍糧盡敗退,乘勢攻殲。后來曹軍缺糧,士卒疲憊,后方時有反叛,曹操相持不懈,頑強堅守,不久獲得補給后,出奇兵襲燒袁軍糧車,迫使袁紹分兵護運糧草。
袁紹再次拒絕分兵襲擊
許攸的建議。曹操冒用袁軍旗號,詐稱援兵,乘夜從小道焚燒袁紹的屯糧(烏巢)。天明,曹操知袁軍救兵將至,督軍奮戰,大敗袁軍,共消滅袁軍主力7萬余人,繳獲全部軍資。袁紹僅率800余騎北逃,從此一蹶不振。
總結官渡之戰
曹操利用袁紹恃強驕躁、不善用人、疏于籌策的弱點,后發制人,攻守相濟,把握戰機,出奇制勝,成為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2.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是
東晉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東晉在淝水(今安徽瓦埠湖一帶)擊敗前秦進攻的戰爭。
前秦在統一北方后,不斷向南擴張,先后攻取東晉的梁、益兩州及襄陽(今屬中國中南部湖北省)、彭城(今中國東南部江蘇省徐州)等地。前秦主
苻堅為了滅亡東晉,統治全國,在前秦建元十九年七月調集90多萬兵力,對晉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面對前秦軍的進攻,東晉內部一致主張抵抗。執掌朝政的宰相
謝安,命荊州刺史(官職名)桓沖加強長江上游的防御,命令征討大都督
謝石、前鋒都督謝玄等,率水陸軍8萬前往淮水一線抗擊秦軍,派龍驤將軍
胡彬率5000水軍增援壽陽(今中國東南部
安徽省壽縣)。
開始東晉的軍隊開戰不利,后來接受趁秦軍尚未集中,迅速擊敗其的建議,改為變被動防衛為主動進攻的政策。兵力處于劣勢的晉軍首戰告捷,士氣大振,接著水陸兼程,直逼淝水東岸。而秦軍上下離心、將士厭戰。晉軍及時搶渡淝水猛攻。
苻融臨時整頓隊伍,他的馬突然倒地死了,于是軍威大泄。晉軍乘勝追擊至青岡(今壽縣西30里處),秦軍大敗。潰兵聽到風聲鶴鳴,就以為是晉兵追來,因而晝夜奔跑,饑寒交迫,死者十之七八,到了洛陽,只剩下10余萬人。苻堅中箭,逃往淮北一帶。
總結淝水之戰
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南北之間一次大規模的戰爭。秦主苻堅無視內部不穩、民心背離、士卒厭戰的情況,恃眾輕敵,
單路突進,急于決戰,招致大敗。東晉面臨強敵進攻,一致抵抗,并根據敵情及時改變作戰方略,在秦軍后續兵力未抵淝水前,抓住時機,與之決戰,終獲全勝。此戰成為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之一。
3.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吳國的
孫權、蜀國的
劉備統領軍隊在長江赤壁(今中國中南部湖北省
蒲圻西北,一說
嘉魚東北)一帶,大敗曹操軍隊的一次著名決戰。
曹操敗袁紹、破
烏桓,基本統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中國中部河南省南陽)揮師南下,想要先滅劉表,再順長江東進,擊敗孫權,從而統一天下。
曹軍進占
新野(今屬河南),當時荊州
劉表已死,其子
劉琮不戰而降。曹操收編劉表部眾,號稱80萬大軍向長江推進。劉備在長坂(今湖北當陽境)被曹軍大敗后,于退軍途中派諸葛亮赴
柴桑(今中國中南部江西省九江西南)會見孫權,共謀抗曹。吳國的大將周瑜、
魯肅與諸葛亮等精辟分析局勢,指出曹軍兵力雖實有20余萬,但有后方不穩、遠道勞師、不服水土、短于水戰等弱點可乘,堅定了孫權與劉備結盟抗曹的決心。孫權命周瑜為主將,
程普為副,率3萬精銳水軍,聯合屯駐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劉備軍,共約5萬人沿長江西進,迎擊曹軍。曹軍不善水戰,又值疾疫流行,被孫劉聯軍阻擊于赤壁。戰斗力大減,初戰受挫,被迫駐守江北烏林(今
湖北洪湖縣境)一帶,隔江與聯軍對峙。曹操下令將戰船首尾相連,結為一體,以利演練水軍,伺機攻戰。
周瑜采納部將
黃蓋所獻火攻計,并命令他致書曹操假裝投降,以出奇制勝。曹操自信穩操勝券,戒備松懈。黃蓋選擇時機派船逼近曹軍,下令同時點燃船上的薪草,火船乘風闖入曹軍船陣,頓時一片火海,延及岸上營寨,曹軍死傷慘重。周瑜等率軍乘勢沖殺,曹軍潰敗。曹操領殘余部隊從華容道(今湖北潛江南)逃向
江陵,兵力折損大半,無力再戰,退卻而走。
聯軍乘勝擴張戰果,周瑜率軍沿江進攻江陵,分別派遣部將
甘寧繞道攻取夷陵(今湖北
宜昌境)。孫權統領大軍東征
合肥(今屬中國東南部安徽省)。劉備領兵追至江陵后回師夏口(今武漢境),沿漢水向北進發以迂回到曹操軍隊的后方,并分兵搶占荊州要地。
總結赤壁決戰
曹操在有利形勢下,輕敵自負,指揮失誤,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進逼關頭,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終以弱勝強。此戰為爾后魏、蜀、吳
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巨鹿之戰 項羽 2萬——40萬 殲滅
彭城之戰 項羽 3萬——56萬 殲20萬
昆陽之戰 劉秀 不足2萬——42萬 王邑僅率數千人逃回洛陽
官渡之戰 曹操 2萬——10余萬 殲7萬余人
赤壁之戰 周瑜 5萬——20余萬 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夷陵之戰 陸遜 5萬——數10萬 蜀國從此衰落
淝水之戰 謝玄 8萬——97萬 苻堅至洛陽,僅剩10余萬
睢陽之戰 張巡 6800——13萬 城邑保衛戰,殲12萬人
護步達岡之戰 完顏阿骨打 2萬——70萬 大敗遼軍主力
最著名的,卻是“岳飛八百破十萬”
[b]先秦時期:
[b]牧野之戰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萬——17萬,一說70萬 全軍覆沒
[b]柏舉之戰 孫伍、伍員、磕閭 3萬——20萬 千里破楚,五戰入郢
[b]陰晉之戰 吳起 5萬——50萬 大敗秦軍
[b]伊闕之戰 白起 12萬——24萬 全殲
[b]即墨之戰 田單 不詳 將燕軍逐出齊國
[b]代之戰 廉頗、樂乘 20萬——60萬 大敗燕軍
[b]秦漢時期:
[b]巨鹿之戰 項羽 2萬——40萬 殲滅
[b]彭城之戰 項羽 3萬——56萬 殲20萬
[b]井陘之戰 韓信 3萬——20萬 滅趙,俘趙王歇
[b]濰水之戰 韓信 數萬——20萬 滅齊,
[b]昆陽之戰 劉秀 不足2萬——42萬 王邑僅率數千人逃回洛陽
[b]祝阿、臨淄之戰 耿弇 數萬——20多萬 滅張步,平齊
[b]赤亭之戰 虞詡 3千——數萬
[b]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b]兗州之戰曹操 數萬——數10萬 迫降30萬
[b]官渡之戰 曹操 2萬——10余萬 殲7萬余人
[b]赤壁之戰 周瑜 5萬——20余萬 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b]合肥之戰 張遼 7千——10萬 大敗吳軍
[b]夷陵之戰 陸遜 5萬——數10萬 蜀國從此衰落
[b]涼州之戰 馬隆 3500——數萬 平定涼州
[b]前秦滅前燕之戰 王猛 6萬——30萬 殲敵近20萬
[b]淝水之戰 謝玄 8萬——97萬 苻堅至洛陽,僅剩10余萬
[b]沙苑之戰 宇文泰 數萬——20萬 伏擊戰,殲8萬余人
[b]玉壁之戰 韋孝寬 不詳——15萬左右 城邑保衛戰,殲7萬余人
[b]金鄉之戰 于仲文 8千——10萬 全殲敵軍
[b]隋唐五代時期:
[b]淺水原之戰[/b] 李世民 不詳——10余萬 消滅薛仁杲
[b]虎牢之戰[/b] 李世民 3500——10余萬 殲滅竇建德
[b]唐平蕭銑之戰[/b] 李靖 不詳——40余萬 平蕭銑
[b]磧口之戰[/b] 李靖 3千——不詳 殲數萬
[b]蔡州之戰[/b] 李靖愬 9千——不詳 平淮西叛軍
[b]奉天、靈臺之戰[/b] 郭子儀 不詳——30余萬(一說數十萬) 殲敵近10萬
[b]太原之戰[/b] 李光弼 不滿萬人——10萬 城邑保衛戰,殲敵7萬余人
[b]雍丘之戰[/b] 張巡 3千——數萬 城邑保衛戰,不詳
[b]睢陽之戰[/b] 張巡 6800——13萬 城邑保衛戰,殲12萬人
[b]嘉山之戰[/b] 郭子儀、李光弼 不詳——5萬余 殲敵4萬
[b]象牙潭之戰[/b] 周本 7千——數萬 俘5千
[b]六合之戰[/b] 趙匡胤 2千——2萬 殲5千
[b]宋遼金夏蒙元時期[/b][/color]:
[b]西夏、吐蕃攻宋之戰[/b] 劉舜卿 不詳——20多萬 擊退夏蕃聯軍
[b]達魯古城之戰[/b] 完顏阿骨打 不詳——27萬 大敗遼軍
[b]護步達岡之戰[/b] 完顏阿骨打 2萬——70萬 大敗遼軍主力
[b]和尚原之戰[/b] 吳絳?、吳璘 數千——10余萬 俘萬余,大敗金軍
[b]順昌之戰[/b] 劉锜 1.8萬——10余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b]郾城之戰[/b] 岳飛 數千——1.5 大敗金軍精銳
4][b]陳家島海戰[/b] 李寶 3千——10萬 海戰,全殲金軍
[b]采石之戰[/b] 虞允文 1.8萬——17萬 水戰,大敗金軍
[b]海州之戰[/b] 魏勝 不詳——30萬 大敗金軍
[b]六合之戰[/b] 畢再遇 不詳——10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b]廬州之戰[/b] 杜杲 不詳——號80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b]邊堡寨之戰[/b] 成吉思汗 不詳——30萬 大敗金軍
[b]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b]成吉思汗 4萬——8萬 全殲
[b]迦勒迦河之戰[/b] 哲別、速不臺 不足3萬——8萬 全殲
[b]賽約河之戰[/b] 拔都、速不臺 不足5萬——10萬 全殲
[b]鄂州之戰[/b] 伯顏 20萬——60萬 大敗宋軍
[b]丁家洲之戰[/b] 伯顏 10萬——13萬 大敗宋軍精銳
[b]?山海戰[/b] 張弘范、李恒 數萬——20萬 海戰,全殲
[b]虎嘯山之戰[/b] 張庭瑞、焦德裕 5千——數萬 大敗宋軍
[b]鄱陽湖之戰[/b] 朱元璋 20萬——60萬 水戰,全殲
[b]明清時期[/b][/color]:
[b]白溝河之戰[/b] 朱棣 1O余萬——60萬 死傷10多萬
[b]上峰嶺之戰[/b] 戚繼光 1500——2千 殲敵倭寇300余人
[b]臺州之戰[/b] 戚繼光 不詳 9戰9捷
[b]渾河之戰[/b] 努爾哈赤 4人——800 奇跡
[b]薩爾滸之戰[/b] 努爾哈赤 4.5萬——約11萬 殲敵約5萬人
[b]寧遠之戰[/b] 袁崇煥 不滿2萬—13萬(或五六萬,或10余萬)
[b]貴陽之戰[/b] 王三善 2萬——10萬 扭轉了平叛戰局
[b]清征達瓦齊之戰[/b] 阿五錫、巴圖濟爾噶勒 22——2千余人 奇跡
[b]渾河之戰[/b] 長齡 4萬——10多萬 收復南疆西四城
[b]近代、現代時期[/b][/color]:
[b]南京之戰[/b] 徐紹楨 約萬人——約2萬人 攻堅戰
[b]第一次反圍剿[/b] 毛澤東、朱德 約4萬——約10余萬 殲1.2萬
[b]第二次反圍剿[/b] 毛澤東、朱德 3萬——20萬 殲3萬
[b]第三次反圍剿[/b] 毛澤東、朱德 3萬余人——30萬 殲3萬
[b]第四次反圍剿[/b] 朱德、周恩來 約7萬——近40萬 殲萬余人
[b]鄂豫皖蘇區第三次反圍剿[/b] 徐向前 近3萬——不詳 殲6萬余人
[b]川陜蘇區反六路圍攻[/b] 徐向前 近8萬——20萬 殲8萬人
[b]黃橋戰役[/b] 粟裕 7千——1.5萬余人 殲敵1.1萬余人
[b]蘇中戰役[/b] 粟裕 3萬余人——12萬 殲敵53700人
[b]魯南戰役[/b] 粟裕 不詳 殲敵53530人
[b]萊蕪戰役[/b] 粟裕 不詳 殲敵56800人
[b]孟良崮戰役[/b] 粟裕 不詳——約45萬人 殲敵32680人
[b]晉中戰役[/b] 徐向前 6萬余人——約13萬人 殲敵100370人
[b]豫東戰役[/b] 粟裕 不詳 殲敵93970人
[b]淮海戰役[/b] 粟裕、劉伯承 60萬——80萬 殲敵555570人
先秦時期:
牧野之戰:姜尚、周武王 不足10萬——17萬,一說70萬 全軍覆沒
柏舉之戰:孫伍、伍員、磕閭 3萬——20萬 千里破楚,五戰入郢
陰晉之戰:吳起 5萬——50萬 大敗秦軍
伊闕之戰:白起 12萬——24萬 全殲
即墨之戰:田單 不詳 將燕軍逐出齊國
代之戰:廉頗、樂乘 20萬——60萬 大敗燕軍
秦漢時期:
巨鹿之戰:項羽 2萬——40萬 殲滅
彭城之戰:項羽 3萬——56萬 殲20萬
井陘之戰:韓信 3萬——20萬 滅趙,俘趙王歇
濰水之戰:韓信 數萬——20萬 滅齊,
昆陽之戰:劉秀 不足2萬——42萬 王邑僅率數千人逃回洛陽
祝阿、臨淄之戰:耿弇 數萬——20多萬 滅張步,平齊
赤亭之戰:虞詡 3千——數萬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兗州之戰:曹操 數萬——數10萬 迫降30萬
官渡之戰:曹操 2萬——10余萬 殲7萬余人
赤壁之戰:周瑜 5萬——20余萬 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合肥之戰:張遼 7千——10萬 大敗吳軍
夷陵之戰:陸遜 5萬——數10萬 蜀國從此衰落
涼州之戰:馬隆 3500——數萬 平定涼州
前秦滅前燕之戰:王猛 6萬——30萬 殲敵近20萬
淝水之戰:謝玄 8萬——97萬 苻堅至洛陽,僅剩10余萬
沙苑之戰:宇文泰 數萬——20萬 伏擊戰,殲8萬余人
玉壁之戰:韋孝寬 不詳——15萬左右 城邑保衛戰,殲7萬余人
金鄉之戰:于仲文 8千——10萬 全殲敵軍
隋唐五代時期:
淺水原之戰:李世民 不詳——10余萬 消滅薛仁杲
虎牢之戰:李世民 3500——10余萬 殲滅竇建德
唐平蕭銑之戰:李靖 不詳——40余萬 平蕭銑
磧口之戰:李靖 3千——不詳 殲數萬
蔡州之戰:李靖愬 9千——不詳 平淮西叛軍
奉天、靈臺之戰:郭子儀 不詳——30余萬(一說數十萬) 殲敵近10萬
太原之戰:李光弼 不滿萬人——10萬 城邑保衛戰,殲敵7萬余人
雍丘之戰:張巡 3千——數萬 城邑保衛戰,不詳
睢陽之戰:張巡 6800——13萬 城邑保衛戰,殲12萬人
嘉山之戰:郭子儀、李光弼 不詳——5萬余 殲敵4萬
象牙潭之戰:周本 7千——數萬 俘5千
六合之戰:趙匡胤 2千——2萬 殲5千
宋遼金夏蒙元時期:
西夏、吐蕃攻宋之戰:劉舜卿 不詳——20多萬 擊退夏蕃聯軍
達魯古城之戰:完顏阿骨打 不詳——27萬 大敗遼軍
護步達岡之戰:完顏阿骨打 2萬——70萬 大敗遼軍主力
和尚原之戰:吳絳?、吳璘 數千——10余萬 俘萬余,大敗金軍
順昌之戰:劉锜 1.8萬——10余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郾城之戰:岳飛 數千——1.5 大敗金軍精銳
陳家島海戰:李寶 3千——10萬 海戰,全殲金軍
采石之戰:虞允文 1.8萬——17萬 水戰,大敗金軍
海州之戰:魏勝 不詳——30萬 大敗金軍
六合之戰:畢再遇 不詳——10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廬州之戰:杜杲 不詳——號80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邊堡寨之戰:成吉思汗 不詳——30萬 大敗金軍
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成吉思汗 4萬——8萬 全殲
迦勒迦河之戰:哲別、速不臺 不足3萬——8萬 全殲
賽約河之戰:拔都、速不臺 不足5萬——10萬 全殲
鄂州之戰:伯顏 20萬——60萬 大敗宋軍
丁家洲之戰:伯顏 10萬——13萬 大敗宋軍精銳
山海戰:張弘范、李恒 數萬——20萬 海戰,全殲
虎嘯山之戰:張庭瑞、焦德裕 5千——數萬 大敗宋軍
鄱陽湖之戰:朱元璋 20萬——60萬 水戰,全殲
明清時期:
白溝河之戰:朱棣 1O余萬——60萬 死傷10多萬
上峰嶺之戰:戚繼光 1500——2千 殲敵倭寇300余人
臺州之戰:戚繼光 不詳 9戰9捷
渾河之戰:努爾哈赤 4人——800 奇跡
薩爾滸之戰:努爾哈赤 4.5萬——約11萬 殲敵約5萬人
寧遠之戰:袁崇煥 不滿2萬—13萬(或五六萬,或10余萬)
貴陽之戰:王三善 2萬——10萬 扭轉了平叛戰局
清征達瓦齊之戰:阿五錫、巴圖濟爾噶勒 22——2千余人 奇跡
渾河之戰:長齡 4萬——10多萬 收復南疆西四城
近代、現代時期
南京之戰徐紹楨約萬人——約2萬人攻堅戰
第一次反圍剿毛澤東、朱德約4萬——約10余萬殲1.2萬
第二次反圍剿毛澤東、朱德3萬——20萬殲3萬
第三次反圍剿毛澤東、朱德3萬余人——30萬殲3萬
第四次反圍剿朱德、周恩來約7萬——近40萬殲萬余人
鄂豫皖蘇區第三次反圍剿徐向前近3萬——不詳殲6萬余人
川陜蘇區反六路圍攻徐向前近8萬——20萬殲8萬人
黃橋戰役粟裕7千——1.5萬余人殲敵1.1萬余人
蘇中戰役粟裕3萬余人——12萬殲敵53700人
魯南戰役粟裕不詳殲敵53530人
萊蕪戰役粟裕不詳殲敵56800人
孟良崮戰役粟裕不詳——約45萬人殲敵32680人
晉中戰役徐向前6萬余人——約13萬人殲敵100370人
豫東戰役粟裕不詳殲敵93970人
淮海戰役粟裕、劉伯承60萬——80萬殲敵555570人
九連山戰斗不詳不詳5戰5捷,殲6個連又1個排
以上這些戰役,還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像伊闕之戰、巨鹿之戰、虎牢之戰、納忽山和不黑都兒麻之戰、迦勒迦河之戰、賽約河之戰、黃橋戰役為全殲敵軍的殲滅戰。用少數兵力去圍殲多數敵軍,指揮員是需要很大勇氣的,像白起、成吉思汗、粟裕都是善于打殲滅的人(我個人認為他們三人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于打殲滅戰的統帥),項羽則是以勇猛聞名的,李世民則是以疲敵取勝的。這種戰役以蒙古時期最多,這也充分體現了其軍事思想。
像即墨之戰、赤亭之戰、玉壁之戰、太原之戰、雍丘之戰、睢陽之戰、順昌之戰、六合之戰、廬州之戰、寧遠之戰為城邑防御戰。這種戰役對指揮員的要求有兩條:一是沉著,二是智謀超群。此外,軍民同仇敵愾也是非常重要的。像韋孝寬守玉壁殲敵7萬、李光弼以不滿萬人守太原殲敵7萬、張巡以3千守雍丘屢敗叛軍,以6800人守睢陽則殲敵12萬,雖然最后寡不敵眾,睢陽被攻占,張巡被殺,但這并不能否認張巡的軍事才能。這樣的戰役,看后會給人一種回味無窮的感覺。
像臺州之戰、薩爾滸之戰、第一——第四次反圍剿、鄂豫皖蘇區第三次反圍剿、川陜蘇區反六路圍攻、蘇中戰役、晉中戰役、淮海戰役、九連山戰斗為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役。這樣的戰役,也是解放軍最拿手的。值得一提的是九連山戰斗,此戰雖小,卻集中體現了毛澤東的軍事思想。
像鄗代之戰、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豫東戰役為集中兵力,圍殲敵軍一部的戰役。這種戰役也是解放軍的拿手本領。
此外,柏舉之戰、井陘之戰、濰水之戰、祝阿、臨淄之戰、唐平蕭銑之戰為連續靈活用兵的戰役;夷陵之戰、淺水原之戰、嘉山之戰為后發制人,疲敵制勝的戰役;赤壁之戰、陳家島海戰、采石之戰、厓山海戰、鄱陽湖之戰為海戰和水戰;其他的戰役也各有各的特點,像彭城之戰、渾河之戰、清征達瓦齊之戰都是靠勇猛精神獲勝的,特別是后兩個戰役,只能用奇跡來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