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有幾點學術上的考量,首先是文人和工藝之間的關系。過去的文人和工匠是各自獨立的,文人最先是這類工藝品的使用者和占有者;后來成為功能與樣式設計的參與者,對工藝品的造型、紋飾等提出更加具體的要求,有些甚至深入到材料選擇與技藝運用的層面,此時的文人工藝是明確針對文人的需求、反映文人審美而制造的工藝品。當然,核心的文人工藝肯定還是文人自己直接參與創作或創造的工藝美術品。吳湖帆畫竹、金西厓刻制 白竹秘閣 烏木箑骨 長27cm 寬8.3cm 高2.3cm;長32.8cm 寬2.5cm
北京保利2015年春拍 成交價207萬元
盛唐之前不存在文人工藝,直至北宋才產生,這有墓葬出土的實物可以證明。如藍田呂氏家族使用的工藝品,就已經與盛唐的華美不是同一路數。在此中間從中唐到五代,文人工藝審美理念有一個孕育過程,一是源于貴族文人化,不是文人的貴族是無法完全進入政治中樞的。二是越來越多的庶族進入政治核心,擁有了一定的財力和權勢地位,復古思潮因而興起。如韓愈的古文運動,旗幟鮮明地將審美追求逐漸轉變,復古到三代圣王的高簡,不再一味追求豪門貴族的奢華。當時的文學創作出現向清逸簡雅的美學轉變。這方面已有豐富的研究成果問世,此處不再贅述。文人工藝的發展可分為幾個階段:盛唐之前,中國最高端的工藝品、最好的材料和工匠都是為宮廷貴族和高級士大夫服務的,文人在美學追求上的特征是和貴族完全重合的,這從初唐以前詩文格調的追求和審美取向即可窺見。雖然那時已有明確的文人,如竹林七賢、建安七子,文人的出身大多都是貴族,但他們是以文立身。隨著時代推進,審美趣味的轉變體現在器物、品種方面。比如,越窯、邢窯之重視釉色,造型和裝飾卻趨向單純洗練;在排佛過程中,對佛教藝術中華麗繁密之風的摒棄;伴隨“去胡化”,將熱烈鮮艷的西域風格逐漸排除。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到了晚唐時期,以越窯為代表的瓷器,甚至包括金銀器、漆器,都不再是華美飛揚的作風,而開始變得內斂含蓄。再經歷五代,尤其是南唐、西蜀的文人皇帝,在保證宮廷使用的基礎上,開始注重文人簡素的追求,風潮一直持續到北宋徽宗和他兒子南宋高宗時,便將素雅的審美追求推到了頂峰。宋代以來,文人工藝的美學追求,第一是簡,去除繁復的裝飾;第二是素,注重材料的本體。此時,中國的藝術就有了完全和西方不同的一支河流——文人藝術。西方有貴族藝術、宗教藝術和平民藝術,但中國還有獨特的文人藝術——純藝術和工藝都包括在內,還包括建筑和園林等。文人工藝在宋代非常鮮明地建立起來之后,文人在文房用具、生活環境等物質文明方面都明確提出了屬于自己的審美追求和趣味。如,宋人編輯《文房四譜》時,不僅從功能的角度對其進行審定,而且還從審美上做出獨特的評判。圍繞著文房四寶這個核心,文具的品種不斷開發,種類越來越多——從宋到明,開發一直未間斷過。如宋代沒有筆筒,有筆船、筆插,但到了明代,筆筒出現并成為主流文具,開辟了一個能展現文人審美趣味和才藝的巨大舞臺,各種形態和材質的工藝都在筆筒上得以施展。有明一代,文人工藝也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多樣的發展。文人對用具的文人化、審美化改造,還體現于生活用具上,如家具、游具、茶具、香具等,根據文人自身的需求,提出功能和審美的雙向需求。宋 仲尼式古琴 通長123.3cm 肩寬21.6cm 尾寬14.6cm
中國嘉德2018年春拍 成交價782萬元
如果說從宋到明代中葉,文人在工藝上的參與主要還是指導;那從明代中葉以后,文人則直接參與工藝制作,參與度更高——或組織匠人進行制作,自己參與某一環節,或者獨立完成。有史料記載,明代有獲罪的大臣在獄中靠制作扇骨、木器來排遣苦悶。到了清末民國初期,文人參與工藝制作的目的已經不再是滿足于自身的需求,而是開發產品、進入商業經營領域。因為晚明以后科舉制度的復雜競爭導致很多文人不得不投身到其他領域來尋找生計和發展,部分便介入工藝美術領域;到了晚清、民國時期,隨著科舉制度的消失,文人更不得不投身其他領域,而社會對文人工藝的需求并未中斷。因此,進入20世紀,文人工藝的成分就體現得比較復雜,少數文人還和以前一樣,將工藝制作視為遣興、交友的一種方式;很多則變成一種謀生手段,制作產品,體現文人趣味;還有不是文人的手工藝者,按照已經形成的文人工藝標準和模式來制作工藝品。進入20世紀中葉,文人工藝完全消失。畢竟整個社會發生了巨大改變,使得原來具有使用功能的文人工藝品變成了幾乎沒有實用功能的特殊工藝品。少數人的業余愛好,因沒有量而不具有代表性。我覺得有這種可能性。因為,今天人們都在追求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隨著財富積累的不斷增加,第一是讓文物藝術品收藏復蘇,必然也帶動文人收藏及其玩賞方式的復蘇。第二是國家將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定為戰略目標,文化的大發展必然包括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對經典文化的推崇,對文人風骨與澄澈境界的欣賞,對傳統生活美學的追求,各種因素的推動下,文人文化被越來越多地賦予正面意義,自然會催生新的文人工藝品。尤其在審美和文化領域的復興,不僅是在形式上的復興,更重要的是審美領域的復興與具體器物功能上的復興。新中國成立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工藝品的制作都是為了賺取外匯,所以很多都是仿古或者按照出口需求來制作。但自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尤其是進入21世紀后,國內的工藝美術已經開始轉向了面向內需的生產、研究和開發。因為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整體文化水平也在提高,審美追求隨后也在提高,民眾必然會對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于是,原本在古代盛行于文人群體中的娛樂、生活方式以及相關的器物,便得以復興。其實,古代的文人已經開發出一個龐大的玩物天地,現代人只要一個個去復原、發掘,就可以讓生活充滿驚喜,更何況還要面對一些新需求,開發一些新品類,其中生活樂趣無窮。畢竟任何一種生活方式都不是無源之水,都有脈絡可尋,一旦受到重視,首先便是從歷史中汲取營養。清乾隆 “乾隆乙未年重裝”(漆盒)、
“大清乾隆年制”(御墨)“龍香”御墨一套(共十方)尺寸不一
北京保利2015年春拍 成交價822.25萬元
但要明確的是文人不是孤立的個人,而是以文會友的群體。目前,國內的收藏熱潮還停留在以文物會友的階段,還沒有恢復到古人以文會友的高度。從收藏投資的角度來講,已經把環境建立起來了,先有物的置備齊全,但核心內容還沒有展開。不過,這種進程已然開啟。等到了真正的以文會友階段,所有的文人收藏都會被推動,文人工藝的發展和繁榮也會是其中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