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假海南(卅二)----浮栗泂酌賞瓊園
過東坡書院,從蘇公祠的左邊走過一個雅致的滿月形小門,便是面積近10畝的瓊園,瓊園是民國四年(1915)擴建五公祠時增辟的一組園林古跡群。
瓊園兩兩字取“南溟奇甸,瓊臺勝境”之意。園內園內綠樹成蔭,氣氛靜謐,有浮粟泉、泂酌亭、浮粟亭、洗心軒、游仙洞等東坡遺跡。
浮粟泉又叫蘇泉、蘇井、東坡井,是蘇東坡在五公祠留存遺跡及之一。從這些名字可以想象,歷朝歷代,人們竟不知如何表達對東坡的愛戴,只能拼命給他留下的這眼泉取一個又一個親親熱熱的名字,就如對待自己心愛的哪位,心底里不知藏著多少給她的昵稱。
北宋紹圣四年(1097),蘇東坡來瓊時,借寓金粟庵,看到當地居民飲用渾濁的河水,經過觀察發現此處有地下泉,便教導當地百姓掘井之法,并親自“指鑿雙泉”,一泉曰金粟,一泉曰浮粟。
由于泉水甘甜清洌,水源旺盛,幾百年來從不干涸,水面常浮小泡,類似粟粒,因此“汲者常滿”。民國初金粟泉被毀,僅余下浮粟泉。
清乾隆五十八年六月,瓊州郡守葉汝蘭品飲該泉后,感覺水質甚佳,便揮毫題書浮粟泉三字嵌于泉眼近旁壁間。寓意為水源旺盛,五谷豐登。
浮粟泉兩側有清著名金石家汪垢篆書對聯“粟飛藻思,云散清鈐” 鑲刻其旁,字體幾近鐘鼎,極其古樸文雅。
后又有人在“浮粟泉”匾下增刻了“神龍”兩字,惜乎該匾在“文革”期間被毀。
泉邊懷古,由衷敬佩古人的雅致,經這一聯一匾的裝飾,似乎從東坡井流出的不再是泉水,而是汩汩細流、源遠流長的典雅淳厚之中國文化,從900年前流淌到了今天,然后還要一直流向900年以后。
浮粟泉如今已變成了3井相連,據說最上面的一井是泉眼,中間是過濾池,下方才是取水口。史料上說,900年來,此泉一直水源充足,且不溢不竭;有時天大旱,當地官員還到泉邊求雨。
浮粟泉歷經近千年滄桑,從不枯渴,不論大旱或大澇水位都保持現狀不變。傳說取水之人在井旁用腳一跺,井底如果源源不斷的冒出水泡,那么來年一定會財源滾滾,生活蒸蒸日上。
解放前,海府地區的財主和商人到除夕都會到此踏上幾腳,祈求來年生意興隆,財源廣進,并雇用人力或牛車把該水拉回家飲用。該水經化驗屬礦泉水,含有多種人體需要的礦物質。
浮粟泉清澈透亮,味道甘爽。用它泡茶,香醇無比,素有“海南第一泉”美稱。現在看到的浮粟泉,是在1793年改建的方形古井,井中泉水仍清澈見底,但已不見泉水噴涌。
泂酌亭始建于北宋紹圣年間,因蘇東坡“指鑿雙泉”而建。當時的瓊州郡守承議朗陸公品飲浮粟泉水后,贊其水味甘甜,便在井泉旁筑亭,并常邀朋呼友在亭上品茗賦詩。
元符三年(1100)六月蘇東坡居儋三年后遇赦北歸,途中再借寓此地時,陸公邀請蘇公在亭上品茗,蘇公應陸公之求,欣然命筆為其亭題名為“泂酌亭”,還即席寫了《泂酌亭詩并敘》。
瓊山郡東,眾泉觱發,然皆冽而不食。丁丑歲六月,予南遷過瓊,得雙泉之甘于城東北隅,以告其人。自是汲者常滿,泉相去咫尺而味異。庚辰歲六月十七日,遷于合浦,復過之。太守承議郎陸公求泉上之亭名與詩,名之曰泂酌。其詩曰:“泂酌彼兩泉,挹彼注茲。一瓶之中,有澠有淄。以瀹以烹,眾喊莫齊。自江徂海,浩然無私。豈弟君子,江海是儀。既味我泉,亦嚌我詩。
明朝該亭被毀,清乾隆年間,瓊州學使翁方綱在原址重建,同治八年(1869),郡守戴肇辰又整修該亭?,F在的泂酌亭基本上保留了清代修建時的風格。清代海南學者王國憲重刻的《泂酌亭詩并敘》現陳列在五公祠碑廊里。
泂酌亭在經過歷代的重修之后,已經被改建成一座廂房,除了門上仍有“泂酌亭”三字外,再也看不到一絲亭子的影子。
泂酌亭內四面墻上常年陳列著蘇東坡墨跡展,其實只是一些今人描摹的東坡書法小品手札。
蘇軾擅長行楷,與黃庭堅、米芾、蔡襄被稱為最能代表宋代書法成就的書法家,合稱為“宋四家”?!饵S州寒食詩帖》是蘇軾存世作品中最為精彩的代表作,被后世譽為“天下第三行書”。黃庭堅在《山谷集》里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蘇軾的書法特點是用墨豐腴,結字扁平,橫輕豎重,筆畫舒展。輕重錯落,大小懸殊。溫良敦厚、嫵媚天真。媚中帶骨、如棉裹鐵。
然而在這些低劣的摹品中,很難體會蘇公書法的精妙。
明萬歷四十年(1612),為紀念蘇公“雙泉”造福桑梓鄉里,在浮粟泉北面又建“粟泉亭”。
粟泉亭歷代均有重修,現在的粟泉亭系民國四年(1915)重建。粟泉亭在清代被列為八景之一的“蘇亭蘸翠”。
因何修建粟泉亭有這樣的傳說:明萬歷四十年的一天,瓊州郡守翁汝遇率郡城官民在金粟庵禱雨,禱雨事完,作稍事休息。
翁汝遇便到浮粟泉中取水解渴,并贊其水甘美,突然間雷電交加,天降大雨,翁汝遇認為是浮粟神龍顯靈保佑,喜降甘霖,便決定在浮粟泉北角坡上建亭以志紀念。
施工時掘得一磚,上刻有詩云“泄盡先天秘,再修來世身,若思逢故友,二姓草頭人”。旁落“東坡行書”款,翁汝遇覺得此事甚為奇異,便把磚刻揣回收藏。
據考該詩是蘇東坡初到瓊時,借寓金粟庵時寫的,由于當時他初來乍到,面對生疏的環境和生活的困境,因而產生了佛家的思想,認為他會客死海南,于是寫了這首詩,埋在該處,好讓后人知道他的不幸遭遇。
在浮粟泉的上方有洗心軒,建于民國四年(1915),是一間亭榭式的古建筑,四周辟廊。紅墻綠瓦,美觀雅致,別具一格。
正門走廊園柱懸掛朱為潮主持修建洗心軒時撰寫的篆書楹聯。聯語意義深遠,耐人尋味:“一水可曾將耳染,纖塵絕無上心來”。
據傳朱為潮修建瓊園時,應如何規劃,同僚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使他對此拿不定主意。有一天他親率同僚到實地勘察地形,眾官又為此爭論不休,加上正是酷熱的響午時分,使得他煩躁不已。
這時他走到浮粟泉邊,叫隨從取水止渴,并用泉水洗臉清熱,突然間他感到大腦豁然一亮,瓊園的規劃在大腦中已清晰成形。他便決定在瓊園建一中心建筑,并為之命名為“洗心軒”。
以此告訴后人,在心煩意亂的時候,到此游一游,喝上一口清心爽口的浮粟泉水,心中所有的煩惱與雜念將遠離而去。洗心軒解放后有重修,但基本上保持了民國期間的建筑風格。
洗心軒內現為五公祠珍藏碑拓展,展品有東坡笠屐圖,蘇文忠公像等珍貴拓片。
洗心軒的下方有一座游仙洞,造型精巧,獨具匠心。是用海南火山巖壘砌而成的人工假山,它根據民間傳說而建。
據說宋朝年間有一道士,自幼出家修道,修煉多年,總不能成仙得道。有一天,他在夢中見到一神仙點化說:大海中有一神龜,在你垂暮之年訪得此龜,并在其首坐化,定能成仙。醒后,他苦思不解其意,便決定外出云游尋訪。
苦經十多年,踏遍了東南沿海,總悟不到夢境中的神龜。有一天他來到雷州,聽說蘇東坡被貶在海南,便決定到島上游一游,順便結識和請教于這位大學者。
當他踏上這塊神奇的荒島時,他頓然一悟,海南的地形正酷似他夢中的神龜,于是他便到儋州拜訪蘇東坡,請教龜首在何處,經過幾個月的交往,這位道士為蘇東坡的博學所折服,而蘇東坡也深被這位道士的精神與決心所感動,于是便告訴他說:瓊州地形似神龜,郡城瓊山是龜首。
道士辭別了蘇東坡來到瓊山探訪他夢中的龜首,幾經周折他終于發現了現在的五公祠正是他魂牽夢迥要找尋的地方,于是他便在游仙洞這地方結茅苦修,他的意志與決心感動了玉皇大帝,一天玉皇大帝派來了一位神仙把他引接到天界授予了神位。
因為這位道士是在此得道成仙,神游而去,為紀念這位道士堅韌不撥的意志,民國四年朱為潮便在此建起了這座假山,并命名為“游仙洞“。
在蘇公祠的旁邊,還有兩伏波祠和拜亭,是海南較早的古跡之一。海南最早建伏波廟是在宋朝,明萬歷四十五年瓊州副使戴熹又在府城西演武亭建漢二伏波祠。
清光緒十五年朱采主持修建五公祠時,把“漢二伏波祠”遷建在五公祠內,并改名為“兩伏波祠”,同時增建了拜亭。
一九八三年老一輩革命家廖沫沙同志在參觀五公祠時,適逢兩伏波祠重修竣工,應邀欣然為祠名題匾。
兩伏波祠大門兩邊聯曰:兩漢將軍輔國豐功昭萬古;二朝人物安民大德耀千秋。
現在看到的是重修后的兩伏波祠,理應崇祀的是西漢前伏波將軍邳離侯路博德和東漢的后伏波將軍新息侯馬援。
路博德,漢代西河平周人,西漢漢武帝時期的伏波大將軍。公元前110年,武帝令路博德為伏波將軍,領軍出桂陽(湖南郴縣),下湟水征伐南越叛亂,得海南島。并在此建立珠崖,儋耳兩郡,海南的設郡標志著海南從此正式列入中國的版圖,開始了封建中央集權對海南直接管理。
馬援,東漢開國功臣之一,扶風茂陵人,因功累官伏波將軍,封新息侯。馬援的祖先是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新莽末年,天下大亂,馬援初為隴右軍閥隗囂的屬下,甚得隗囂信任。歸順光武帝后,為劉秀的統一戰爭立下了赫赫戰功。天下統一之后,馬援雖已年邁,但仍請纓東征西討,西破羌人,南征交趾(今越南),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尸”的氣概甚得后人的崇敬。
然而現在的祠內卻僅有《海口史跡》攝影展,展出的100張圖片均由海南省青年攝影家協會主席黃一冰拍攝。
??谶@個我國最南端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除了椰樹、沙灘、大海、藍天等自然美景外,還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然而,生活在??诔菂^里,除了丘浚故居、海瑞墓、五公祠、秀英炮臺、“一大會址”等等我們所熟悉的古跡外,很難看到,也很難留意到??诖罅繗v史遺跡的存在。
為此,黃一冰利用節假日,通過鏡頭將散落在??诔鞘兄苓?、古村角落的歷史遺跡收入鏡頭,將它們一點點地呈現在人們面前。他走遍海口的城市和鄉村,用攝影人的眼光捕捉、記錄生活在達士巷古道兩邊、丘浚故居旁、府城鼓樓下、府城古城墻周邊、??隍T樓老街區周邊的角角落落……,歷史遺跡現狀、百姓民俗風情和生活現狀等,展現的海口歷史文化底蘊以及現代人與遺跡相互依存的畫面。
散落在各個角落的歷史遺跡非常豐富,盡管大部分文物古跡都在“文革”中遭到破壞,但許多歷史印跡仍被很好保留,有些還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殘破不堪的鼓樓、村頭古榕樹下的石碑,古巷里的古井、被砸毀的石牌坊構建等等,每一個遺跡都在講述一個關于老??诘臍v史故事。
然而,在繁華的都市里,大部分古老而傳統的建筑被新建的高樓大廈所取代,海口的一些歷史印記在慢慢消失,一些關于歷史的記憶正在漸漸淡出我們的視線,有許多被棄荒野的歷史文物遭受到損壞和丟失。
兩伏波祠前面是造型古樸的拜亭,亭里豎立著宋徽宗趙佶御筆御制的《神霄玉清萬壽宮詔》石刻碑,其瘦金體書法剛勁清秀,對研究書法和研究道家學說都有重要價值。
這塊保存800多年的“教主道君皇帝”宣和御碑,字跡渙漫得已然難以辨認,已經無從欣賞到這位風流皇帝的書法。
《神霄玉清萬壽宮詔碑》是海南現存的最古老的碑刻,在全國也是為數不多的文物珍品。
四州環一島,百洞蟠其中。我行西北隅,如度月半弓。登高望中原,但見積水空。
此生當安歸,四顧真途窮。眇觀大瀛海,坐詠談天翁。茫茫太倉中,一米誰雌雄。
幽懷忽破散,永嘯來天風。千山動鱗甲,萬谷酣笙鐘。安知非群仙,鈞天宴未終。
喜我歸有期,舉酒屬青童。急雨豈無意,催詩走群龍。夢云忽變色,笑電亦改容。
應怪東坡老,顏衰語徒工。久矣此妙聲,不聞蓬萊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