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觀音菩薩造像】 唐代觀音菩薩造像頭戴寶冠、上有坐佛、圓潤豐腴,左手持凈瓶下垂,右手執(zhí)蓮花上舉。
【北齊-觀音造像】
【唐-景云二年造像碑】(碑一)
唐代景云二年造像碑共有兩座,該造像碑陽龕內阿彌陀佛著通肩式袈裟,結跏跌坐于覆蓮束腰須彌座上,通高1.2米。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脅侍,皆立于仰覆蓮束腰須彌座上。觀世音髻上刻化佛,手提凈瓶,大勢至髻上刻寶瓶,手持摩尼寶珠。阿彌陀為西方凈土世界(極樂世界)主佛,與觀音,勢至二菩薩統(tǒng)稱“西方三圣”。
【唐-景云二年造像碑】(碑二)
【北魏-三尊菩薩造像】(1971年洛陽白馬寺出土)
【唐-總章二年造像碑】(洛陽出土)
【北齊-趙慶祖造像碑】(北齊天寶五年,1977年洛陽北窯磚瓦廠出土)
【隋-開皇五年造像碑】
【北魏-常岳造像碑】(高1.04米,出土于洛陽孟津縣翟泉)
造像略有殘損,碑陽雕刻佛龕兩層,上方為蝕流蘇的帷幕,幕下并列三個尖拱龕。中間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主像為善跏跌坐彌勒;右側龕一立佛二弟子二菩薩;左側龕一菩薩二弟子二菩薩。以菩薩為主像的佛龕,在龍門多見于孝明時期,魏字洞較多。
【北齊-馬黃頭造像碑】
【北齊-造像碑】
【唐-密檐式石雕佛塔】
【東漢-龜座石刻】
展廳第二部分陵墓石刻區(qū),陵墓石刻主要分為地上石刻和地下石刻兩種。地上石刻主要是陵墓前神道和墓門兩側的石闕、石碑和石雕群以及象征帝王生前威儀的儀衛(wèi)性石雕(石牌樓、石柱、石象生),如石人、石馬、石虎、石獅、石獨角獸等。從目前考古發(fā)掘情況看,這類石雕最早起源于西漢,到唐代開始形成系列,明、清兩代最后完成了固定的制度和規(guī)范。其中漢代石刻氣魄宏偉;北魏石刻健勁清峻;唐代石刻謙卑恭順;宋代石刻注重細部刻劃;明代則追求程式化,姿態(tài)整齊呆板嚴肅。地下石刻主要是墓室內的石雕裝飾作品,如墓門畫像石棺、石槨石函等,大都刻有人物、青龍、白虎、異禽、怪獸、花卉等圖案,寓意深刻。
【北魏-持劍石翁仲】(高3.14米,出土于北魏敬宗孝莊帝)
1976年出土于北魏孝莊帝的靜陵,這尊石翁仲由整塊石頭雕刻而成,高大威武,身材比例適當,姿態(tài)端莊有力,有威武之風,身上衣紋刻畫比例亦簡潔流暢,充分體現(xiàn)出早期石刻藝術雕刻手法追求概括洗練之特色。該翁仲籠冠,夾領,短襦,裙服,雙手按劍,目視前方,立于長方形石座上。
【唐-石墓門】(1989年洛陽市伊川縣彭婆出土)
【隋-石獅】(1965年出土于洛陽市中州路東段路南建筑機械廠生活區(qū)北部)
【北魏-石虎】
【北宋-石虎】
【金代-石獅】(金代大定二年 ,1985年偃師程村出土)
【金代-石虎】(金代大定二年 ,1985年偃師程村出土)
【金代-石羊】(金代大定二年 ,1985年偃師程村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