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上市公司視角下的城市排名”日前由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上海財經大學金融重點實驗室等聯合發布。榜單中,合肥列地級市競爭力榜單第21位;安徽省成功入圍創新企業和民資活躍度競爭力榜單前十。
合肥城市競爭力下滑
榜單稱,全國范圍內,在綜合競爭力方面,基本已經形成了以北上廣等東部城市為代表的第一梯隊,其次是湖北、陜西等中部城市為代表的第二梯隊,最后是云南、廣西、甘肅等西部城市為代表的第三梯隊。報告顯示,在綜合競爭力排名中,省級方面前六強省份保持穩定,分別為廣東、江蘇、北京、上海、山東、浙江,與往年相比,只是內部座次發生了微調,而湖北和陜西進入了榜單前十名。
在地級市綜合競爭力排名中,深圳、福州、西安、廣州和南京位居前五,連云港、寧波、杭州、珠海和長春也進入前十。在這份由50個地級市組成的地級市競爭力排名中,合肥上榜,排名為第21位,但與往年相比,位次有所下滑,榜單中“往年排名”中,合肥曾位居第11位。
從行業來看,報告指出,以鋼鐵、水泥等傳統產業為主的城市將很難重回城市競爭力榜單,而醫藥、消費、環保、傳媒等新興產業占比較高的城市開始在競爭力排行榜中嶄露頭角。
安徽進民資活躍度前十
從上市公司的視角,報告表明,在地級市排名中,西安、連云港和長春提升較快,并進入了前十名。究其原因,一是通過并購重組實現外延式高速增長,二是上市公司的盈利性有所提升。
在盈利競爭力排名方面,通化、連云港、益陽提升較快。榜單認為,上述三個城市的上市公司數量較少,均在5家左右,因此個別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變動可能對結果產生較大影響。同時,上市公司的行業分布多集中在醫藥和消費領域,受到經濟下行的影響,周期性行業盈利增速普遍不佳,而上述行業盈利增速相對較好。
在創新能力和民間資本活躍度競爭力排名中,省級方面變化不大,地級市方面則變化較大。在省級排名中,安徽進入了前十位。報告分析認為,這主要由于安徽在去年至今,有多家新的公司成功獲得IPO,另外,新上市的上市公司多以民營企業、中小板和創業板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