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案齊眉是形容夫妻關系和諧的成語,最早說的是東漢初年的隱士梁鴻和他的妻子孟光。我最早知道這個典故是從王勃的《滕王閣序》:“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
梁鴻字伯鸞,扶風人,也就是今陜西寶雞扶風縣,他年幼喪父,但學習刻苦,曾進入太學學習,經史子集無一不通,畢業后分配到上林苑牧豬。有一次,梁鴻不小心遺漏火種,燒了一戶人家一點財物,便以豬作價賠償,但那戶人家刻薄,還嫌不夠,讓梁鴻做護院來補償,梁鴻也不抱怨,恪盡職守,倒是幾位鄰居看不下去,一起為他打抱不平,責備戶主。戶主良心發現,準備將豬還給他,但梁鴻覺得自己有錯在先,堅決不受。后來他也不再當豬倌,回老家去了。有一次,梁鴻去看望好友高恢,經過京城洛陽,作了一首《五噫歌》,指責王公貴族,替百姓鳴不平,結果被漢章帝知道了,按說漢章帝也是個明君,也許梁鴻的歌詞寫得刻薄了些,竟把皇帝給惹急了,便下令搜捕梁鴻。梁鴻聞訊后改名換姓,攜妻兒一路東逃到渤海之濱。后來追捕令又發到了山東,梁鴻只好攜妻兒南逃至吳地。他們在此隱姓埋名,在一大戶人家皋伯門下做雇工,就住在人家的廊廡之下,以幫人舂米為生。舉案齊眉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舉案齊眉的另一位主人公就是梁鴻的妻子孟光,這位女性也不是一般人,她跟梁鴻是老鄉,據說長得又胖又丑還黑,力氣大到能舉起石臼,也許是挑花眼,也許是沒人要,到了三十歲還待字閨中。大齡剩女條件不佳,但志氣卻很大,當時梁鴻在扶風很有名,孟氏就跟她父親說:我要嫁就嫁像梁鴻那樣賢德的人。這梁鴻聽說后,不僅沒有嗤之以鼻,反而下聘禮真的向她求婚了。結婚時,孟氏精心打扮進了梁鴻家,可以一連七天梁鴻都沒理她。孟氏覺得奇怪,便跪在床邊問梁鴻怎么回事。梁鴻說:我想求娶的是那種樸實的,能勤儉持家的伴侶,是能夠和我一起歸隱到深山里生活的人。可現在的你衣著華麗,臉上涂滿粉黛,怎么會是我梁鴻所希望找的那個人!于是孟氏將頭發綁稱平民的椎髻,穿上布衣,找出了陪嫁的各種紡織工具。梁鴻這才轉怒為喜:這才是我想要的妻子!他給孟氏取名為光,是為孟光。
夫婦二人在皋伯門下做事的時候,每天回家,孟光都給梁鴻準備飯菜,而且她在梁鴻跟前從不仰視,而是將食物用托盤高高托起,舉到眉毛的高度,恭敬地侍奉梁鴻。這就是所謂的“舉案齊眉”。主人皋伯看到后,覺得這對夫妻不簡單,便換了間大房子給梁鴻夫婦居住,自此梁鴻方得潛心學問,閉門著書十余篇。
以現在夫妻平等的基本要求看來,“舉案齊眉”的故事中,妻子孟光未免有些太沒地位了,但在當時,女性的地位確實不高,而且主要職責就是侍奉丈夫,梁鴻對妻子也很尊敬,逃難時都帶著,看得出夫婦二人感情是很好的,這也許就是那個年代夫妻和諧的范例吧。后世也許不用真正做到舉案齊眉,但其中蘊含的夫妻感情,還是讓這個詞成了形容夫妻關系和諧的標準成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