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多年前,“揚子鱷”廣泛的生活在長江流域。在當(dāng)時,以鄂州地區(qū)為中心形成了古鄂國。根據(jù)《史記》記載當(dāng)時的商紂王把西伯、九侯、鄂侯分為三公。從這里可以看出,當(dāng)時的鄂國的實力應(yīng)該還是可以的。
公元前879年,楚君熊渠滅掉了鄂國,封自己的兒子熊紅為鄂王,筑造了鄂王城。熊渠死后,熊紅繼位以后還是居住在鄂王城,一共傳了六代,當(dāng)時的鄂王城便是楚國的國度。唐代的《括地志》記載:“武昌縣(湖北鄂州市)鄂王舊都,今鄂王神即熊渠之子神也。”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以后,開始建立郡縣制。因此鄂王城便成了中國最早的縣城之一——鄂縣。三國時期的孫權(quán)打敗了黃祖,得到了鄂縣。他改鄂縣為武昌,寓意“因武而昌”的霸業(yè),并筑造了吳王城。229年,孫權(quán)在武昌稱帝。其后,武昌又經(jīng)歷了吳、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史稱六朝武昌城。所以現(xiàn)在才有了鄂州是“湖北之根,武昌之源”的說法。
元朝有行省制度,今天湖北省屬于江北行省、四川行省、湖廣行省管轄。期間,忽必烈還建立了鄂州行省和改湖廣行省的諸多故事。鄂州行省和湖廣行省一并誕生的還有它們的簡稱“鄂省”。“鄂省”這種說法不僅用于官方文書,更是在民間廣為使用。
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湖北和湖南同時建省,從此以后湖北作為省名一直沿用到現(xiàn)在。畢竟湖北和湖南曾經(jīng)手足情深,血脈相連,在隨后的一段時間里,湖北和湖南共用一個簡稱,那就是“楚省”。
到了咸豐四年的時候,咸豐皇帝在《諭軍機大臣等曾國藩奏剿辦崇陽通城賊匪續(xù)獲勝仗一折》中,首次明確提到湖北的簡稱為鄂省。湖北省簡稱鄂就此產(chǎn)生了。
新中國成立后,在郭沫若等人的建議下,政府明確了湖北省的簡稱沿用歷史上的習(xí)慣簡稱——鄂。
雖然三國時期荊州很有名,但是湖北歷史上簡稱“荊”基本上是沒有的。更何況荊楚其實意思是一樣的。用“荊”干嘛不直接使用“楚”。
現(xiàn)在爭論很大的便是湖北簡稱改為“楚”?很多湖北人都有這種想法。不過問題在于歷史上楚文化遠遠不止湖北,除了湖北,還有湖南,河南、安徽等地。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項羽是楚人,今天的江蘇宿遷,劉邦、蕭何是楚人,江蘇徐州人。如果湖北用“楚”做簡稱,湖南等地肯定是不愿意的。
湖北還有漢江,漢水,以及武昌三鎮(zhèn)之一的漢口,武漢大學(xué)全名便是“國立武漢大學(xué)”,反過來便是寓意“學(xué)大漢,武立國”。其實還可以簡稱為“漢”,不過全國人民估計都不會愿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