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附錄:熟悉考綱規(guī)定掌握的八種修辭方法
2010年的《考試大綱》限定考查八種修辭方法: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正確運用的前提是準確理解和掌握這八種修辭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
“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方法”是《考試大綱》在“修辭”方面的要求。對這一要求應分兩點理解:其一,“常見的修辭方法”,重在“常見”,《考試大綱》明確規(guī)定了八種: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而對其他的修辭方法,如反語、雙關、通感、移用等,則不作要求,因此復習時要緊扣《考試大綱》,不要超出范圍浪費精力。其二,“正確運用”表明高考對考生要求的是“正確運用”的能力,而不要辨識修辭手法,解釋其作用。根據(jù)以上兩點要求,復習時要把重點放在正確運用常見的八種修辭方法上,而不要放在辨識修辭方法上。
二、命題趨勢
近五年來全國高考試卷中沒有單純的辨析辭格或比較異同、判別作用、評價優(yōu)劣的題型,而是常常在一定的語境中將修辭與句式融合在一起,按照特定的例句與句式仿造句子。并且,在一道題中,也可能不只是單純的某一種辭格,而是比喻、比擬、借代等側(cè)重內(nèi)容的辭格與對偶、排比等側(cè)重形式的辭格的套用。
三.準確理解和掌握這八種修辭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
1比喻
(1)比喻的特點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zhì)的事物的相似點,用一事物來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結(jié)構一般由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體(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詞(比喻關系的標志)構成。
(2)構成比喻必須具備的條件
①甲和乙必須是本質(zhì)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間必須有相似點。兩者缺一不可。
以下列幾種情況,雖有比喻詞,但不是比喻:
a就說那棵野蔥吧,香氣和家蔥一樣,味道卻像剛結(jié)出的李子。(作比較) b 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表猜測)
c 每當看到這條紅領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爛漫的少年時代。(表想象)
d 我們這個時代涌現(xiàn)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像徐洪剛、李向群等。(表列舉)
(3)比喻的種類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體喻體都出現(xiàn)中間用比喻詞“像、似、仿佛、猶如”等相連接。
例如:天上閃爍的星星好像黑色幕布上綴著的寶石,它跟我們這樣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樣矗立在前面。四周的山把這山谷包圍得像一口井。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體喻體都出現(xiàn),中間沒有比喻詞,常用“是”“成了”“變成”等連接。 例如:更多的時候,烏云四合,層巒疊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現(xiàn)本體,直接敘述喻體。
例如:獨有英雄驅(qū)虎豹,更無豪杰怕熊羆。
④博喻。連用幾個比喻,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相似點對同一本體進行比喻。例如: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剛出浴的美人”分別從色彩、光華、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隱約閃爍、清新潔凈等相似點來描繪荷花的美。)
(4)比喻的注意點
①喻體要常見、易懂,②比喻要貼切,③要注意思想感情。
2比擬
(1)比擬的特點
比擬是把物當做人來寫,或把人當做物來寫,或把此物當
做彼物來寫。其形式特點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比擬的種類
①擬人(把物當做人來寫)。例如: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
②擬物(把人當物寫或把甲物當乙物寫)。
例如:咱們老實,才有惡霸;咱們敢動刀,惡霸就得夾著尾巴跑。
3借代
(1)借代的特點:不直接說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借用與其相關的事物來代替。它強調(diào)兩事物間的相關點。
(2)借代的種類
①特征代本體。
例如:幾年來的文治武功,在我早如幼小時候所讀過的“子曰詩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用“子曰詩云”代四書五經(jīng)之類)
②具體代抽象。 例如: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用“一針一線”代群眾的財物)
③專有名詞代泛稱。例如: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用“諸葛亮”代具有聰明才智的人)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們要多讀點魯迅。(用“魯迅”代魯迅的作品)
⑤部分代整體。例如: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用“眉”代人的頭)
⑥個別代一般。例如:當皇帝或蔣介石出來的時候,街道上便打掃干凈,灑上清水;可是,他們的大轎或汽車不經(jīng)過的地方便永遠沒見過掃帚與水桶。(用“掃帚”“水桶”代清掃街道的工具)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阿Q走近柜臺,從腰間伸出手來,滿把是銀的和銅的。(用“銀的”“銅的”代銀幣和銅錢)
⑧地名代本體。例如:艾奇遜在這里強奸了美國的民意,這是華爾街的“民意”,不是美國的民意。(用“華爾街”代美國壟斷資產(chǎn)階級)
4夸張
(1)夸張的特點
為追求某種表達效果,對原有事物進行合乎情理的著意擴大或縮小。要求使用時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礎和根據(jù),不能浮夸。
(2)夸張的種類
①擴大夸張。例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②縮小夸張。例如:一個渾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
③超前夸張。例如:看見這樣鮮綠的麥苗,就嗅出白面饃饃的香味來了。
(3)夸張的注意點
①夸張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夸張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礎和根據(jù); ②夸張不能和事實距離過近,否則會分不清是在說事實還是在夸張; ③夸張要注意文體特征,如科技說明文、說理性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張,以免歪曲事實。
5對偶
(1)對偶的特點
對偶就是“對對子”,也稱“對仗”。它必須是一對字數(shù)相等,詞性相對,結(jié)構相同,意義相關的短語或句子。兩句間的關系有并列、承接、遞進、因果、假設和條件等。
2)對偶的種類
①依內(nèi)容分可分為正對、反對、串對。
正對: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補、相襯。例如: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
反對: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對。例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串對:又稱“流水對”。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 例如:不因鵬翼展,哪得鳥途通。
②依形式分可分為工對、寬對。
所謂工對,就是字數(shù)、詞性、結(jié)構、平仄、用字等嚴格按對仗要求;
所謂寬對,就是基本符合對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說形式要求稍寬松一點。
③依結(jié)構分可分為成分對偶和句子對偶。
成分對偶。例如:山水本無知,蝶雁亦無情;但它們對待人類最公平,一視同仁,既不因達官顯貴而呈歡賣笑,也不因山野漁樵而吝麗嗇彩。
句子對偶。例如: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6排比
(1)排比的特點
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jié)構相同或相似、內(nèi)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組合而成。常使強調(diào)的同一詞語重復出現(xiàn)在各個短語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2)排比的種類
①成分排比。例如:延安的歌聲……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們的品質(zhì)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zhì)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博大和寬廣。
7設問
設問的特點是“無疑而問”。往往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或只問不答。
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沒有。(自問自答)
又如:親愛的朋友們,當你坐上早晨第一列電車走向工廠的時候,當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時候……朋友,你是否意識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問而不答)
8反問
反問的特點也是“無疑而問”,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確定的意思。句末一般用問號,有的也可用感嘆號。
反問的形式有兩種:
(1)問而無答的反問。包括用肯定句表否定的內(nèi)容和用否定句表肯定的內(nèi)容兩種形式。
例如:這對于具有共產(chǎn)主義世界觀的人來說,又有什么可以值得驕傲的呢?(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又如:我呢,我難道就沒有應該責備自己的地方嗎?(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2)問而有答的反問。
例如:敢于這樣做的人,難道不是一個英雄嗎?可以肯定地說是一個英雄,一個大大的英雄。
第二關:熱點解讀高考
1借代與借喻
借代與借喻都有所代,借代是用借體代本體,借喻是用喻體代本體。本體都不出現(xiàn),這是它們的相同點。不同之處在于,借代是借一個在客觀實際中與之有實實在在的關聯(lián)的事物來代替,借體和本體之間存在相關性。借喻是借一個與現(xiàn)實無聯(lián)系但在性質(zhì)上與之相似的事物來代替,借體和本體之間存在相似性;借喻可改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則不能。
2比喻和比擬的不同點
(1)比擬是直接把本體當作“擬體”(被模擬的事物)來寫,重點在擬;比喻先打比方,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展開,重點在喻。
(2)比擬中,本體和擬體彼此交融,渾然一體,本體出現(xiàn),擬體不出現(xiàn);比喻的本體和喻體一主一從,本體或現(xiàn)或不現(xiàn),但喻體必須出現(xiàn)。
3對比和反襯的區(qū)別:對比與襯托不同,對比是表明對立現(xiàn)象的,兩種對立的事物并無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襯托有主次之分,陪襯事物說明被陪襯事物,是用來突出被陪襯事物的。
4對偶與對比的不同點
(1)對比的基本特點是“對立”,對偶的基本特點是“對稱”。
(2)對偶主要是從結(jié)構形式上說的,它要求結(jié)構相稱,字數(shù)相等;對比是從意義上說的,它要求意義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結(jié)構形式如何。
(3)對偶里的“反對”就意義說是對比,就形式說是對偶。
5夸張和浮夸:兩者都有“夸”的成分,但兩者又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夸張是說話人為了強調(diào)某個意思而夸,夸得合乎情理,聽話能得其意。而浮夸則完全不顧事實信口開河。
6排比與對偶的區(qū)別
(1)排比是三項或三項以上的連說,對偶是兩項的對說。
(2)排比不限字數(shù),句式大體整齊即可;對偶不僅要求兩聯(lián)字數(shù)相等,還要求結(jié)構的一致。
(3)排比中常含有反復的詞語,對偶中則力求避免同字反復的現(xiàn)象。
(4)對偶要求平仄對仗,排比則無此要求。
7設問和反問的區(qū)別
(1)設問自問自答,有問必答;反問則可以不答。
(2)設問句后都用問號;反問句后可以用問號,也可用嘆號。
(3)設問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問則明確地表示。
(4)反問主要是加強語氣;設問主要是提出問題,引起注意,啟發(fā)思考。
四.辭格的作用 明確八種修辭方法的表達效果,是判斷其運用正誤、優(yōu)劣的前提。八種修辭方法的表達效果如下:
(1)比喻: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繁為簡潔。
(2)擬人:化物為人,親切自然;形象栩栩如生,語言生動形象。
(3)借代: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4)夸張:揭示本質(zhì),給人以啟示;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豐富聯(lián)想,以創(chuàng)造意境。
(5)對偶:便于吟誦,易于記憶;用于詩詞,有音樂美;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6)排比:敘事透辟,條分縷析;結(jié)構緊湊,文意貫通;語氣強勁,抒情強烈。
(7)設問:提出問題,引起注意,啟發(fā)思考,加深理解。
(8)反問:加強語氣,加重語勢,激發(fā)感情,加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