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句總結
1、
例如:他不僅長得帥,而且品德好。
她雖然從此再也沒有提起過這事,但是,我的心里卻從沒有忘記過這件事。
2、
例如:經過老主任再三解釋,才使他怒氣逐漸平息,最后臉上勉強露出了笑容。
3、
4、
例25,他的藝術見解獨到、深刻,今年來,常被應邀到許多高校發表演講,深受學生歡迎。
5、
例如:侵略者攻陷北京后,焚毀并洗劫了西郊的圓明園。
我們的報刊、雜志、 電視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責任作出表率,杜絕用字不規范現象,增強使用文字的規范意識。
6、
例如:電子工業能否迅速發展,并滲透到各行各業中去,關鍵在于要加速訓練并造就一批專門技術人才。
7、
例如:非常奇缺、一起同歸于盡、過分苛求、可堪稱一流、心里由衷、不必要的浪費、多余的廢話等。
8、句中出現包含禁止或者否定意義的詞,如避免、防止、禁止、切忌等,是否否定適當。
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惱怒,二忌睡前不可飽食,三忌臥處不可當風。
一、考查形式
近年中考中的語言連貫、得體類型題命題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二、語言連貫需要遵循的原則
(一)話題的同一性
在連貫的語句中,前后各句的話題應當保持一致,這樣才能使文章讀起來順暢;如果在表述的過程中轉換了話題,語言的連貫感就會隨之減弱。
如: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調整畫線部分的語序,使句意連貫,重點突出。
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的墓在杭州西湖畔棲霞嶺,墓周圍古松蒼翠,石欄環衛,莊嚴古樸。四個鐵鑄人像置墓門兩側,即陷害岳飛的臭名昭著的奸佞秦檜夫婦等人。
[解析]該段陳述的話題(主語)為“岳飛的墓”,全段只有緊緊圍繞這一話題展開,才能保證語意的貫通;而劃線句的主語是“四個鐵鑄人像”,這就轉換了全段的話題,破壞了語句的連貫性,所以應調整為“墓門兩側置四個鐵鑄人像”。
(二)行文的照應性
做語言連貫主觀題,既要注意行文結構的前后照應,也要注意語意表達的前后勾連。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文段的整體語脈和內部層次的連貫性。
例:結合語境,填入橫線處最恰當的一項是(
B.薄嘴唇,凸顴骨,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張著兩腳,沒有系裙,兩手搭在髀間
C.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張著兩腳,沒有系裙,薄嘴唇,凸顴骨,兩手搭在髀間
D.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
[解析]如果注意到了橫線后“正像……圓規”就會明白它的前一句應該是“張著兩腳”,所以就選擇D
(三)格式的一致性
在分述幾個對象或同一對象的幾個方面時,要注意句子或短語格式的一致性。這樣,既可以增強語勢,又可以加強語句的通暢性。
如:結合語境,填入橫線處最恰當的是(
A.波蘭的土豆爛在地里無人問津,熱帶地區紛紛歉收的咖啡、橡膠和其他高價農作物。
B.爛在地里無人問津的波蘭土豆,熱帶地區紛紛歉收的咖啡、橡膠和其他高價農作物。
C. 波蘭的土豆爛在地里無人問津,熱帶地區的咖啡、橡膠和其他高價農作物也紛紛歉收。
D.爛在地里無人問津的波蘭土豆,熱帶地區的咖啡、橡膠和其他高價農作物也紛紛歉收。
[解析]很明顯應該選擇C,因為它的句式特點與給出的部分保持了一致。
(四)分承的對應性
在幾句話中,前面提出兩個、三個或更多的并列成分,后面也必須按照前面提起的次序,分別加以說明、描寫或補充,使前后語句對應承接,緊密銜接。
如: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調整畫線部分的語序,使前后表述一致。
朱自清先生筆下的“水”,① 有汪汪一碧的,有晶瑩清澈的,有凌空飄逸的,它們是瀑布、深潭、瓊漿。它們逼真地描繪出水的 ② 色、形、質。
[解析]該題劃線處①描繪的是不同“水”的特點,劃線處②揭示的是描繪的角度,二者的排序都必須依照文段中已確定的對象(瀑布、深潭、瓊漿)的排序。通過分析,我們可以整合出“對象——特點——角度”三者的分承對應關系:瀑布——凌空飄逸——形,深潭——汪汪一碧——色,瓊漿——晶瑩清澈——質。據此,該題劃線處①②的語序即可準確排列了。
(五)風格的趨同性
在一段連貫的語句中,前后語言的風格應當趨于統一,要平實都平實,要生動都生動,要莊重都莊重,要簡約都簡約,要用修辭格都用修辭格。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語脈的貫通。
如: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刪改畫線的句子,使整個文段語言風格一致,前后語句音節對稱勻整。
① 樹頭紅葉翩翩,疏林如畫。② 西風乍緊,猶聽鶯啼;暖日常暄,又添蛩語。③ 遙望東南,建幾處依山樓榭;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間面臨綠水的軒齋。 ④ 笛笙盈座,別有幽情;羅綺穿林,倍添韻致。
[解析]這段文字的整體風格是簡約古樸,而且第②④句均為對偶句。劃線句夾在第②④句之間,相對而言就顯得錯落平白。為保持全段語言風格的趨同性,劃線句應參照前一分句的結構和用詞進行壓縮,使之簡約古樸,并與前一分句形成對仗,即“近看西北,造三間臨水軒齋”。
(六)事理的邏輯性
無論敘事、狀物還是說理,在行文時都要遵循生活的邏輯、自然的邏輯和思維的邏輯。如果在表述的過程中違背了事理的邏輯,就必然會影響到語句的連貫性。如: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調整畫線部分的語序,使語意通暢。
例:結合語境,填入橫線處最恰當的一項是(
A. 不斷探索發展的新途徑,繼承古老文明的精髓,創造出新的產業模式和運營方向,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帶來新的動力。
B. 不斷探索發展的新途徑,創造出新的產業模式和運營方向,繼承古老文明的精髓,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帶來新的動力。
C. 繼承古老文明的精髓,不斷探索發展的新途徑,創造出新的產業模式和運營方向,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帶來新的動力。
D. 繼承古老文明的精髓,創造出新的產業模式和運營方向,不斷探索發展的新途徑,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帶來新的動力。
(七)組合的俗成性
有些并列詞、句的先后順序很難以一種科學的手段加以定位,它們遵循的往往是人們在長期使用過程中約定俗成的組合順序。比方說“山”與“水”,我們通常都組合成“山水”,而不組合成“水山”,如“山水畫”;再比方說“天”與“地”,我們通常都組合成“天地”,而不組合成“地天”;如“天南地北”。如:
下面①—⑦是從文中橫線位置摘錄出來的詞語,在文中它們最恰當的排列順序是 。
“世界屋脊”上的
① 晶瑩的湖泊 ② 大漠 ③ 奔騰的江河 ④ 雪嶺 ⑤ 數不清的珍禽異獸 ⑥ 草原 ⑦ 冰峰
[解析]考生解答該題最大的困惑是①與③、④與⑦的組合順序。“湖泊”與“江河”,人們約定俗成的組合順序是“江河湖泊”,所以①與③的組合順序應是③①;“雪”與“冰”,人們約定俗成的組合順序是“冰雪”,如“冰天雪地”,所以④與⑦的組合順序應是⑦④。所以排序應為:⑦④⑥②③①⑤。
(八)音節的勻整性
對音節數錯落不同的短語的排序,需要將音節數少的短語排在前,音節數多的短語排在后,以保持整個句子音節的勻整性。如果不注意這一點,就會造成“頭重腳輕”等音節雜亂的表述毛病。
如上述第三部分的“示例”,就必須將三個七字短語排在前,兩個九字短語排在后。再如上述第七部分的“示例”,就必須將四個兩字短語排在前,兩個五字短語排在中,一個八字短語排在后。
【典型例題】
1. 分別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上下文銜接較好的一項是(
① 遠處看,山頂上明顯地有座寶塔。可是,走近一看才發現,寶塔并不在山頂上。
② 遠處看,寶塔明顯地坐落在山頂上。可是,走近一看才發現,寶塔并不在山頂上。
③ 他們在工廠里向工人學習排版、印刷、裝訂等技術活。他們過去不但沒有干過這些活,連見也沒見過。
④ 他們在工廠里向工人學習排版、印刷、裝訂等技術活。這些活他們過去不但沒有干過,連見也沒見過。
A. ①③
答案:D
分析:第一組,①句前面陳述對象是“山頂上”,后面是“寶塔”,陳述對象不統一,造成語意不連貫。②句,前后統一,陳述對象“寶塔”一貫而下,語意連貫。第二組,陳述對象自然延伸了,先說“他們向工人學干什么活”,然后說“這些活對他們來說怎么樣”,所以④句好。陳述對象的自然延伸是由思維和認知的自然延伸決定的。
此外,話題的統一,更要求前后語意不能自相矛盾。
2. 從下面的四句中選出能與該句銜接的句子是(
“對愛好文科的學生,加強文科輔導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視理科的學習呢?還要不要他們學好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呢?”
A. 從長遠的觀點看,我們認為這樣做是很不恰當的。
B. 如果我們缺乏戰略眼光,在實際工作中就可能作出錯誤的回答。
C. 為了使學生有合理的知識結構,我們的回答應該是肯定的。
D. 只要認真想一想中等教育的培養目標,我們就會說:不可以。
答案:B
分析:其它三項都有自相矛盾的毛病。
3. 填入下面橫線上的兩句話,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泰山的南天門又叫三天門,創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__________________為“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
A. 元代石刻“天門銘”的門外西側,一幅對聯在門的兩旁。
B. 門外西側有元代石刻“天門銘”,門兩旁有石刻對聯一幅。
C. 元代石刻“天門銘”在門外西側,門兩旁有石刻對聯一幅。
D. 門外西側有元代石刻“天門銘”,一幅石刻對聯在門的兩旁。
答案:B
分析:從空間角度看是從整體到局部,也保證了話題“門”的統一。
4. 填入下面橫線上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小明爬到床下,偷偷躲了起來,
A. 媽媽找了好久,最后才發現他
B. 但后來還是讓媽媽給找到了
C. 使媽媽找了好久,終于把他找到
D. 但媽媽畢竟發現了他
答案:B
分析:這句話從孩子的行為引出媽媽的行為,空白處要完成從孩子到媽媽的過渡,用“但”字引出兼語句銜接,過渡自然。
5. 將下列四句話填在橫線上,順序最恰當的一組是(
① 就像勇猛的戰士一樣
② 不顧一天行軍的疲勞
③ 馬上扔下背包
④ 聽到大雨即將來臨的廣播。
某校師生野營訓練來到村里,
A. ②④①③
答案:C
分析:本題顯然按照時間順序,先“聽到……廣播”再行動;同時“像勇猛的戰士”是修飾“投入搶收戰斗”的,排在最后。
6. 在橫線填入的最恰當的一項是(
這位老先生頭發斑白,衣著樸素,
A. 風趣的談吐,淵博的學識
B. 談吐學問,風趣淵博
C. 談吐風趣,學問淵博
D. 談吐的風趣,學問的淵博
答案:C
分析:注意主謂短語的搭配
7. 學好文科的關鍵是要有很強的記憶力和理解能力,王茜和趙楠兩位同學各有所長:
A. 王茜的記憶能力比趙楠強,但王茜的理解能力沒有趙楠強。
B. 趙楠的記憶能力沒有王茜好,但她的理解能力比王茜好。
C. 王茜的記憶能力比趙楠強,趙楠的理解能力比王茜強。
D. 趙楠的記憶能力沒有王茜好,王茜的理解能力沒有趙楠好。
答案:C
分析:題干中關鍵詞“各有所長”決定了下文主語應分別強調。
8. 填入下面橫線處的句子,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循路東行到一座小石橋邊,向右折去,是一潭與未名湖相通的水。
① 水面不大,三面山坡,顯得池水很深。
② 潭水碧波蕩漾,三面的山影倒映在細碎的波紋中。
③ 山坡上樹木茂密,水邊石草雜置。
④ 雜草和石頭遍布于潭邊,山坡上蓊蓊郁郁的。
⑤ 月光從樹中照進幽塘,水中反射出冷冷的光。
⑥ 透過樹的縫隙,月光零落地灑在碧水上。
A. ①③⑤
解析:本段文字的情境就是由“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詩魂”來體現的,因此,填充的句子,應極力表現一種孤冷的氛圍,那么,A項三句,采用白描手法,與冷色調的詞,所以最恰當。
【模擬試題】
1. 填入下面橫線處的句子,與上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公安干警及時趕赴現場偵察,中午12時,__________________ 。
A. 在家里犯罪嫌疑人被抓獲,全部贓物和贓款也同時起獲
B. 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將其抓獲,全部贓物和贓款也同時起獲
C. 犯罪嫌疑人在家里被抓獲,并起獲了全部贓物和贓款
D. 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將其抓獲,并起獲了全部贓物和贓款
2. 填入橫線上的語句,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讀書原為自己受用,多讀不能算是榮譽,少讀也不能算是羞恥。
① 多讀如果徹底
② 少讀如果徹底
③ 多讀而不求甚解
④ 少讀而不求甚解
⑤ 世間許多人讀書只為裝點門面
⑥ 世間許多讀書人只為裝點門面
A. ②③⑤
3. 填入橫線上的語句,與上下文語意連貫、音節和諧的一組是( )
(1)每逢深秋時節,_____________松竹山茶,色彩絢麗,美景盡覽。
(2)遠眺群山環抱,_____________近看小河流水,茶園蔥綠,松竹并茂。
① 置身山頂,俯瞰槐榆丹楓
② 置身山頂俯瞰,槐榆丹楓
③ 白云繚繞,層林疊翠
④ 層林疊翠,白云繚繞
A. ①③
4. 填入橫線上的語句,與上下文連貫的語句是(
循路東行到一座小石橋邊,向右折去,是一潭與未名湖相通的水。_______________真覺得此時應有一只白鶴從水上掠過,好為那“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的詩句作出圖解。
① 水面不大,三面山坡,顯得池水很深
② 潭水碧波蕩漾,三面的山影倒映在細碎的波紋中
③ 山坡上樹木茂密,山邊石草雜置
④ 雜草和石頭遍布于潭邊,山坡上蓊蓊郁郁的
⑤ 月光從樹中照進幽塘,水中反射出冷冷的光
⑥ 透過樹的逢隙,月光零落地灑在碧水上
A. ①③⑤
5. 填入橫線上語句,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
假如有人問我語文是什么,我會高興地告訴他:_____________,展開我色彩繽紛的想象;__________________牽動我親臨其境的目光;____________教會我富情于物的感觀;________________演繹我字正腔圓的對白;______________美化我獨抒性靈的意象。
① 是天真無邪的童話
③ 是情節曲折的小說
⑤ 是意韻深遠的詩歌
A. ①②③④⑤
6. 依次填入橫線上的語句,與上下文語意連貫,銜接最好的一組是(
(1)仔細思量一下就會明白:_______________推測對方的內心時,人就像將自己的生命反映到鏡子中一樣凝視著,再將其投影于對方,從而決定信任或不信任對方。
(2)一條坡度和緩的深谷。_________________遠處,天地相接的地方,依稀可見一條大河。
① 對自我的不信任,實際上就是對對方的不信任
② 對對方的不信任,實際上就是對自我的不信任
③ 一條山溪在山谷中流淌,溪底的碎石子仿佛在顫動;山谷兩側栽種了數行柳樹,下面的樹干已經龜裂。
④ 山谷兩側栽種了數行柳樹,下面的樹干已經龜裂;一條小溪在山谷中流淌,溪底的碎石子仿佛在顫動。
A. ①③
7. 填入下面劃線的句子,表達效果最好的一句是(
中外古今的詩人,常喜歡將珍珠與眼淚相比。阿拉伯的詩人說,牡蠣在海灘上賞月,天使的一滴眼淚,剛巧滴落在它心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就像一顆晶瑩的珍珠
C. 就是一顆晶瑩的珍珠
8. 在橫線處填入語句,順序最恰當的一項是(
自古以來,詩文常以楊柳為詠春的主要題材,寫來“景色”殊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并非僅為楊柳當春抽條的緣故,實因它有一種特殊的姿態,與和平美麗的春光十分調和。
① 寫春色曰:“陌頭楊柳”
③ 寫春景曰:“萬樹垂楊”
A. ①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