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人要注意細節,因為細節是“血肉”,沒有了細節,人物形象就不會豐滿。寫動、植物也要注意細節嗎?是的,也要注意細節,寫動、植物忽略了細節,也不會生動,難以給讀者留下什么印象。
同學們讀過老舍先生寫的《貓》嗎?這篇著名的散文寫得有趣極了。請看其中兩處對貓的描寫。
它要是高興,能比誰都溫柔可親: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兒伸出來要求給抓癢,或是在你寫稿子的時候,跳上桌來,在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
小貓們在花盆里摔跤,抱著花枝打秋千,所過之處,枝折花落。你又不肯責打它們,它們是那么生氣勃勃,天真可愛呀!
老舍寫的,都是貓活動的細節。讀了這些細節,貓似乎就在你眼前。如果沒有這些細節,就談不上栩栩如生了!老舍先生的文章告訴我們:描寫動物的所謂細節,多數也是行動的細節;把它們動作的細節具體地寫下來,就是細節描寫。動物有“細節”,植物也有“細節”嗎?當然有哇!只不過植物的細節主要不是在動態上,而是在靜態上,在于對它們特點的細致描寫上。著名作家葉圣陶寫過一篇優美散文《爬山虎的腳》。他是這樣寫爬山虎的葉子和腳的:
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空隙。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綠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葉圣陶先生對爬山虎葉子和腳的描寫可以說是非常細致了!“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不留一點空隙”;更妙的是“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作家對爬山虎的腳的描寫就更細致了,不但交代了腳長在什么地方,腳的形狀、腳的數量、腳的顏色,而且通過打比方——“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讓讀者清楚地知道腳的形狀。由此可知,所謂寫出植物的細節,就是把它們方方面面的特點寫具體、寫仔細,使讀者對這些特點能夠清清楚楚地知道,讀了有“如見其物”的感覺。
怎樣才能寫好動、植物的細節呢?老舍和葉圣陶的文章告訴我們:首先得看仔細,看清楚,看明白。看的時候,要在心里說——邊看邊說。如果沒有“在心里說”這個過程,寫的時候,恐怕還會有困難,就不可能寫具體,寫詳細。只有在看的時候,看清楚了,并說清楚了,才能寫清楚。這一點,同學們一定要記住并做到。觀察有很多門道和要領,以后有機會,再和同學們專門談談這個問題。其次,要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熱愛了,喜歡了,才能關注人類的好朋友——動物、植物。再次,要有能準確表達的語言。老舍和葉圣陶都是語言大師。他們之所以文章寫得好的原因之一是語言豐富。語言不豐富,詞匯量不夠用,即使看得很用心,也寫不出來。咱們說著說著,又回到了老話題上了——讀書。書不但要讀,還得背誦,記語言。語言豐富了,才能把要表達的意思,把觀察到的細節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