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學常識 1、本文作者陶淵明 ,字 元亮 ,名 潛 ,世稱 靖節先生 ,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時期)偉大詩人,他開創了田園詩體,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_田園 詩人,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飲酒》等。本文選自《陶淵明集》。 2、文章主題 本文虛構了一個寧靜、安樂的世外桃源,描繪出一幅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安居樂業、和睦相處的生活圖景,從而寄托了作者的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社會理想。 二.古今異義詞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多為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妻子(古義:(兩個人)妻子和兒女;今義:(一個人)對男子的配偶的稱呼,指妻子) 絕境(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鮮美(古義:鮮艷而美麗;今義: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各種交通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外人(古義: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義:局外人) 仿佛(古義: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今義:似乎,好像) 三.一詞多義 尋: ①尋向所志(動詞,尋找) ②尋病終(副詞“不久”) 舍: ①便舍船[舍(shě),動詞,“下船”丟棄。舍棄) ②屋舍儼然[舍(shè),名詞,“房屋”) 中: ①中無雜樹(“中間”) ②晉太元中(“年間”) ③其中往來種作(“里面”) 志: ①處處志之(動詞,“做記號”) ②尋向所志(做的標記') 為: ①武陵人捕魚為業(讀wéi,動詞,作為) ②不足為外人道也(讀wèi,介詞,對,向) 遂: ①遂迷,不復得路(“最終”) ②遂與外人間隔(“于是”) 四.一義多詞 (1)緣 扶=沿著 (2)要 延=邀請 (3)悉 咸 具 皆=都 五.通假字 六.課文中的成語及其解釋 豁然開朗:形容有狹隘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明朗。也形容由迷惑糊涂一下子變得通曉明白。 世外桃源:原指與現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環境清幽、生活安逸的地方。 無人問津:原指沒有問通往桃花源路的人了。現比喻沒有人再來嘗試或過問。 怡然自樂: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落英繽紛:花瓣凋落;紛紛飛揚的樣子。形容鮮花盛開的美麗景致。 黃發垂髫:黃發:老年人頭發由白轉黃,舊時長壽的象征,后常用指老人。垂髫:古時童子未冠者頭發下垂,后常用指兒童。指老人和兒童,即老老少少。 雞犬相聞:村落間能相互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 (也指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友好,和一種安寧的生活環境。) 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 七.課文填空 (1)寫漁人見到桃花林的美景句子:芳草鮮美,落英紛紛。 (2)描寫桃花源自然環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3)描寫桃花源社會環境平靜的句子: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4)描寫桃花源人民生活恬適的句子: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5)桃花源在林盡水源;山有小口 的地方,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的路徑用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極狹,才通人 等句說明它不易被人發現。 (6)寫桃花源中人熱情好客的句子: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林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到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與蘇軾《水調歌頭》中發現“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疑問相類似的句子: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8)寫桃花源自敘來此絕境原因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時亂 (9)本文與陸游“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個成語是:豁然開朗。 八.問題解答 1、本文第二段描寫了美好鄉間圖景,請從下列三個方面分別指出“美好”的含義,請用自己的話概括。 自然環境:優美富饒 社會環境:安定和平 人民生活:自由快樂 2、本文以 漁人進出桃源 為線索,以時間先后為順序,從 發現桃源到訪問桃源 再到 離開桃源 一線貫之。 3、本文作者還有許多優美的詩句,請寫出任意連續兩句,并標明出處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歸田園居》 4、請結合本文談談桃花源內居民的特點 (1)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表現桃源人的熱情好客;(寫出一點即可) (2)土地平曠,屋舍儼然——表現桃源人的勤勞 (3)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表現桃源人的快樂 5、漁人離開桃源后“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后來尋找桃源的人“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個虛構的社會,現實是不存在的。 6、作者為什么在這篇文章里虛構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的美好境界? 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黑暗社會的否定和批判。 7、桃花源人為什么囑咐“不足為外人道也”? 桃花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這個“絕境”,避免戰亂,不愿讓外人知道 8、根據本文內容擬一副對聯,上聯 環境優美安定和平,下聯:生靈涂炭戰亂頻繁。 9、對漁人的回答,桃源人嘆惋的原因是什么呢? 為桃花源以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痛苦地生活而嘆惋。 10、“桃花源”是陶淵明虛構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呢?請結合他的一首詩說說理由。 作者這樣寫,是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廣大人民渴望和平,反對戰亂的強烈愿望,同時寫一種對黑暗官場,厭惡和不滿。比如,《歸田園居》一詩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就是這一思想的體現 11、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為我們規劃出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為后人羨慕、追求的目標。由此,你能夠看出作者追求怎樣的人生理想? 追求一種和平寧靜,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人人平等的理想世界,因為作者所處時代戰爭頻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12、結合文章,談一談你對“世外桃源”這個成語的理解。 它代表著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對和平安寧,沒有戰爭,沒有壓迫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
便要還家(要,通“邀”,邀請)
(整理:呼和浩特實驗中學 王補平)
(原創資料,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