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天宇 秦藝芯 著
(本文完成于2015年9月,發表在2016年第2期的《長江叢刊》上)
內容提要:在查士丁尼王朝時期,拜占廷帝國極為強大,在克里米亞地區實行了驅除克里米亞半島上的匈奴游牧部落、對克里米亞半島進行直接統治、在克里米亞半島上興建一系列城市與要塞、在克里米亞半島推廣基督教等政策。
關鍵詞:拜占廷帝國 查士丁尼王朝 克里米亞半島 基督教
查士丁尼王朝(518-610年)是拜占廷帝國的第三個王朝,由查士丁尼一世(527-565年在位)皇帝而得名,前后共傳六個皇帝。在查士丁尼王朝時期,拜占廷帝國極為強大,勢力第一次達到了頂峰。本文謹對查士丁尼王朝在克里米亞地區的政策進行簡要的分析與研究。
一、查士丁尼王朝之前的克里米亞半島
歷史上可以確定的最早在克里米亞半島定居的是凱爾特人。公元前七世紀時他們逐步被斯基泰人所取代,與此同時希臘人開始在沿黑海地區建立殖民地。公元前438年,在希臘人建立的殖民地基礎之上,克里米亞半島的東部和中部地區建立起了一個希臘化國家——博斯普魯斯王國。公元前16年,博斯普魯斯王國成為了羅馬帝國的附庸國。
公元四世紀后期,由于全球氣候變冷,草原地區的牧草大量被凍死,游牧民族的牲畜數量減少,這給他們帶來了災難乃至覆滅的危險。氣候變冷首先影響到了在歐亞大陸中部草原地區游牧的匈奴人。四世紀七十年代,匈奴人闖入了黑海北部原哥特人居住的草原,拉開了民族大遷徙時期的序幕。
第一輪民族大遷徙的浪潮波及到了在克里米亞半島西部地區居住的哥特人。在匈奴人的進攻之下,他們有的逃往高山,有的與草原其他游牧民族混居。克里米亞半島西部的草原地帶成為了匈奴人所控制的地區。[1]55-56而博斯普魯斯王國則畏懼與匈奴人作戰。其國王認為與其和匈奴人作戰,還不如向他們交納貢賦,使匈奴人入侵其他國家。博斯普魯斯王國的都城赫爾松涅斯(Херсонес)免于在匈奴人的入侵中遭受毀滅,這使它在公元四世紀以后成為了克里米亞半島上最大的城市。博斯普魯斯王國也成為了半島上最為重要的政治力量。
這一時期,克里米亞半島對于羅馬帝國的重要性不斷增長。君士坦丁大帝(306-337年在位)將都城從羅馬遷到了古代的拜占廷,將其命名為君士坦丁堡。這座位于博斯普魯斯海峽與馬爾馬拉海連接處的城市成為了羅馬帝國新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395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379-395年在位)將帝國分給他的兒子們,從而形成了西羅馬與東羅馬帝國。對于東羅馬帝國來說,黑海沿岸地區成為了對其經濟和安全最為重要的地區。
五世紀中期,匈奴人的入侵對于東西羅馬帝國均構成了最為主要的威脅。分散的匈奴各部落在天才的軍事首領阿提拉的統治下統一起來,他把征服羅馬帝國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西羅馬帝國與匈奴人直接進行了戰爭,而東羅馬帝國則通過行賄拜托了阿提拉的侵略。453年,阿提拉去世,他建立的匈奴聯盟分崩離析。匈奴人中的一部烏吉古爾人(утигур)遷移到了克里米亞半島的草原上。
西羅馬帝國未能頂住西哥特人、匈奴人、汪達爾人以及他們為數眾多的同盟者們的沖擊,于476年滅亡了。而東羅馬帝國——此后史學家因著它首都的舊稱,稱其為拜占廷帝國——則在五世紀后期得到了增強。
二、查士丁尼王朝在克里米亞的政策
拜占廷帝國在公元五世紀后期和六世紀初期實力大為增強。518年,在拜占廷帝國皇帝阿納斯塔修斯去世后,近衛軍將領查士丁登上皇位,稱查士丁一世(518-527年在位),開創了查士丁尼王朝。查士丁尼王朝在克里米亞半島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最主要的三項如下:
1.驅除克里米亞半島上的匈奴游牧部落,對克里米亞半島進行直接統治
查士丁尼王朝之前,無論是羅馬帝國還是拜占廷帝國,都沒有對克里米亞半島進行直接統治。克里米亞半島上的博斯普魯斯王國保持著很大程度的自主權,拜占廷帝國的軍隊并沒有在半島上駐扎。
在公元六世紀初期,博斯普魯斯王國的實際控制權在其雇傭軍首領、匈奴人酋長戈爾德(Горд)手中。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一世邀請他前往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在君士坦丁堡,戈爾德受到了查士丁尼一世皇帝熱情的款待,并被勸說接受基督教的信仰。戈爾德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禮,并承諾回到克里米亞半島后將率領他的臣民接受洗禮。這將標志著克里米亞半島處于查士丁尼一世皇帝的統治之下,因為那時拜占廷帝國皇帝也被認為是全體基督徒的皇帝。[2]39
戈爾德返回克里米亞半島之后,致力于推行基督教。在他的帶領下,原多神教神廟里的偶像被搗毀。多神教祭司們害怕自己擁有的權力被剝奪,他們策劃發動了兵變。在混戰中戈爾德被殺,查士丁尼一世皇帝派往克里米亞的軍隊也被消滅,拜占廷軍隊所修建的營寨和基督教教堂等建筑也在兵變中被毀。
這場由克里米亞半島多神教祭司階層掀起的動亂給了查士丁尼一世皇帝出兵的借口。約530年,拜占廷帝國軍隊渡過黑海,在克里米亞半島南部登陸。匈奴人的軍隊倉促應戰,但很快就被擊敗,匈奴人的勢力由此完全被逐出克里米亞半島。[3]137拜占廷帝國軍隊占領克里米亞半島之后,查士丁尼一世皇帝委派總督——官職名為“杜克斯(дукс)”對克里米亞半島進行統治。克里米亞半島的行政中心在以前的博斯普魯斯王國都城,拜占廷帝國將其更名為赫爾松(Херсон)。
2.在克里米亞半島上興建一系列城市與要塞
奪取了克里米亞半島之后,查士丁尼王朝的歷任皇帝都致力于建設城市與要塞。
拜占廷軍隊剛剛占領赫爾松,就重建了在戰火中遭到毀壞的城墻以及其他防御工事。在已經完全被匈奴人破壞的博斯普魯斯王國城市潘蒂卡派(Пантикапей)附近,拜占廷帝國建立了新的城市。在阿盧什塔(Алушта)和古爾祖夫(Гурзуф)地區重建了在戰爭中被破壞的阿魯斯通(Алустон)城堡。為了防止游牧民族的再度入侵,查士丁尼一世皇帝還命令在克里米亞半島的山區興建了長城以阻塞道路。
查士丁尼一世皇帝去世之后,拜占廷帝國查士丁尼王朝的歷任皇帝——查士丁二世(565-578年在位)、提比略二世(578-582年在位)和莫里斯(582-602年在位)仍在繼續克里米亞半島上的建設工程。這一時期拜占廷帝國在克里米亞半島上營建了許多堡壘建筑:多羅斯(Дорос)、埃克西-克爾門納(Экси-Кермена)、奇夫特-卡列(Чуфут-Кале)、卡拉米特(Каламит)、巴克拉(Бакла)和杰別-克爾門(Тепе-Кермен)。[2]40這些堡壘建設在克里米亞半島上易守難攻、地勢險要的地方,和平時期里面駐扎有拜占廷帝國的軍隊,而如果面臨游牧民族入侵,則讓附近城鎮的居民前往其內部避難。克里米亞半島上營建的這些堡壘建筑對于拜占廷帝國鞏固在當地的統治,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此后黑海北部草原地帶的游牧民族雖說仍經常對拜占廷帝國統治下的克里米亞半島進行小規模騷擾,但是卻無法攻克拜占廷帝國在克里米亞半島上修建的城市與要塞。因此拜占廷帝國較為牢固地確立了對克里米亞半島的統治。
3.在克里米亞半島推廣基督教
公元一世紀在巴勒斯坦地區起源的基督教,不久就傳入了克里米亞半島。據俄羅斯學者哈巴耶夫(Хапаев)研究指出,公元三世紀時在博斯普魯斯王國就出現了信仰基督教的團體,在公元四世紀時,這些團體在赫爾松涅斯留下過大量活動的印記。325年在尼西亞召開了第一次基督教普世大公會議,出席會議的就有克里米亞地區博斯普魯斯王國的主教卡德穆(Кадм);而在381年君士坦丁堡舉行的第二次普世大公會議上,赫爾松的主教埃費里伊(Эферий)也出席了。[2]40-41
公元四世紀時,克里米亞半島上的基督教團體活動較為頻繁。但是匈奴人的入侵改變了這種局面,大量基督教的教堂建筑被毀壞。在查士丁尼一世皇帝出兵克里米亞半島,對其進行直接統治之后,羅馬柱廳式的基督教教堂建筑在克里米亞半島上大量興建。在這些教堂建筑里都設有供舉行洗禮用的浸禮堂,這是為克里米亞半島的居民皈依基督教而興建的。其中最著名的基督教教堂建筑當屬在赫爾松興建的圣彼得堡羅教堂,它的建設持續了有98年之久。[4]19-24
在查士丁尼王朝推行基督教的政策作用下,克里米亞居民大量受洗入教。公元六世紀后期被史學家視為絕大多數克里米亞人接受基督教的時代。
三、影響拜占廷帝國查士丁尼王朝在克里米亞政策的因素
拜占廷帝國查士丁尼王朝為什么要在克里米亞半島上實行以上政策呢?對于影響查士丁尼王朝在克里米亞政策的因素,有必要進行一下分析。
首先,克里米亞半島的地緣政治地位重要性的增加是影響拜占廷帝國查士丁尼王朝在克里米亞政策的首要因素。
羅馬帝國在遷都君士坦丁堡之前,克里米亞半島對其來說是極為偏遠的地區,而且經濟較為落后。因此羅馬帝國的軍隊雖說占領了地中海沿岸的廣大地區,但是卻沒有發兵克里米亞半島。博斯普魯斯國王對羅馬帝國稱臣納貢后,羅馬帝國便滿足于讓其保持獨立地位。
遷都君士坦丁堡后,這座位于博斯普魯斯海峽與馬爾馬拉海連接處的城市成為了羅馬帝國新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在當時如果乘坐快速的帆船的話,2-7天(由于風向不同,所需時間會有所差異)可以從克里米亞半島到達君士坦丁堡,因此克里米亞半島的地緣政治地位大為提升:它從帝國極為偏遠的地區一躍而成為最重要的邊防前哨。395年,羅馬帝國分裂后,對于拜占廷帝國來說,黑海沿岸地區成為了對其國家安全最為重要的地區,因此拜占廷帝國為了統治克里米亞半島做了大量工作。
其次,拜占廷帝國實力的增長是影響查士丁尼王朝在克里米亞半島政策的重要因素。
克里米亞半島在公元四世紀前期就成為了君士坦丁堡重要的邊防前哨。但當時的羅馬帝國面臨著哥特人、匈奴人、汪達爾人以及他們為數眾多的同盟者的進攻,無暇過多顧及克里米亞半島。五世紀中葉,阿提拉所率領的匈奴聯盟軍隊還數次進逼君士坦丁堡周圍的地區進行劫掠,直接威脅到了拜占廷帝國的生存。在匈奴聯盟的巨大軍事壓力下,拜占廷帝國狄奧多西王朝皇帝不得不靠行賄來擺脫阿提拉的侵略。隨著阿提拉的去世,匈奴聯盟土崩瓦解,但是面臨著諸多“蠻族”的入侵,拜占廷帝國對克里米亞半島仍然是力不從心。
五世紀后期和六世紀初期,由于暫時沒有強大的外敵所侵擾,拜占廷帝國的實力有所恢復。查士丁一世登基、建立查士丁尼王朝之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發展經濟的政策。對內削弱大貴族的勢力、取消阿納斯塔修斯一世的一性論宗教政策、恢復發展東地中海沿岸地區的農業生產,對外與薩珊波斯保持和平、與高加索地區諸小國結盟。這些政策增加了拜占廷帝國的國力,為查士丁尼王朝在克里米亞半島采取的政策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第三,宗教因素也是影響拜占廷帝國查士丁尼王朝在克里米亞半島政策的重要因素。
拜占廷帝國查士丁尼王朝的歷任皇帝均虔誠信仰基督教,自命為全體基督徒的保護者。因此宗教因素對于查士丁尼王朝的各方面政策均有重要影響,在克里米亞半島的政策也不例外。無論是在早期勸說匈奴人酋長戈爾德改信基督教,還是后來在克里米亞半島上興建諸多的基督教教堂建筑,都可以看得出基督教對于拜占廷帝國查士丁尼王朝在克里米亞半島政策的影響。
參考文獻:[1]Пиоро И.С. Крымская Готия // Очерки этнической истории населения Крыма в позднеримский период и раннее средневековье. Киев, 1990.
[2]Хапаев В.В. Северный форпост Византийской империи. Крым в IV – началеXIII века // История Крыма. Москва, 2015.
[3]Летопись византийца Феофана от Диоклетиана до царей Михаила и сына егоФеофилакта. Москва, 1884.
[4]Жития херсонских святых в греко-славянской письменности // Памятникихристианского Херсонеса. Вып.II. Москва, 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