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9年7月26日的青年聚會上,袁大同老師為主證道。他和我們分享的主題是家庭對教養一個敬虔的后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父母是兒女的守望者,尤其是孩子在0至18歲的年齡段中。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22:6)有些時候,出了問題的孩子,究其根源卻在父母和家庭。
一、 有些家長不關心孩子的教育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的成長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太多的關注。父母忙于自己的事情或者過于注重個人享受,而忽視對孩子的教育。上帝的祝福是通過家庭傳播的。任何的職務都可以被別人取代,唯獨父母的位置是任何人不能取代的。世上沒有任何的成功可以彌補在家庭中教育孩子方面的失敗。圣經中記載了上帝對以利家的懲罰:“我指著以利家所說的話,到了時候,我必始終應驗在以利身上。我曾告訴他必永遠降罰與他的家,因他知道兒子作孽,自招咒詛,卻不禁止他們。”(撒上3:12—13)。
孩子的卑劣行為與其家庭教育及父母為人處事的態度有關;更有的父母嬌慣、任由孩子放縱。現在許多的年輕父母因為工作忙,就找借口將孩子交給別人看管,這樣的做法是欠妥的,因為孩子需要來自父母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在教養孩童方面失敗父母,應首先調整自己的價值觀:家庭才是孩子成長最重要的場所,家庭是培養品格和性情的,不能把責任都推給學校。孩子教育的失敗將成為父母一生的愁苦。正像箴言書所說,“愚昧子使父親愁煩,使母親憂苦。” (箴17:25)“管教你的兒子,他就使你得安息,也必使你心里喜樂。”(箴29:17)
二、 有些家長不會關心孩子的教育
有些家長的問題在于對“素質”和“知識”兩個概念認識的偏差。素質不僅是指一個人的特長和技能的多少、受的是什么樣的教育和言談舉止是否儒雅等等,更重要的是品格。沒有了品格,其他方面的存在就都變得毫無意義。在孩子教育的過程中,先要指引他們人生的方向,而不是只注重能力的培養。正如經上所說:“按心中的純正牧養他們;用手中的巧妙引導他們。”(參詩78:72)司馬光曾說過人分為四種:德才兼備乃為圣人、德才兼亡乃為愚人、得勝于才乃為君子,才勝于德則為小人??梢娦愿竦拇蛟焓嵌嗝吹闹匾?。家長認為知識就是力量,在現在這個社會看來,知識并不是越多越好,有些知識對心理有著反面消極的影響。
三、 父母婚姻關系的破裂容易導致少年犯罪
父母共同養育孩子是人類的天職,孩子性格的形成與父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犯罪的少年大多出于父母婚姻破碎的家庭。如果我們把家庭比喻為孩子渡河的船,那么父母就是舵手,能否讓孩子順利到達人生彼岸,需要父母們認真的加以思索。
造成問題孩子心理扭曲的兩大因素分別是:
1、來自家庭和周圍人的虐待、不尊重、持久的壓力等過多的傷害。這些傷害,極易導致孩子產生仇恨、行為過激、報復社會和他人等犯罪心理。
2、孩子正常的興趣和需求不能及時得到滿足,也會產生極端心理。
最后,愿上帝祝福他自己的話語。惟愿所有的父母都能按照上帝教導我們的方式去教養孩童,使他們到老也不偏離,蒙受上帝無限的賜福!阿們!
(豐臺堂青年會供稿 王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