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paradigm)是科學哲學家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的理論中的一個關鍵概念,庫恩用范式的產生和變更來解釋科學的歷史發展過程。范疇( prescription)則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史家沃森的歷史編纂學理論中的核心概念,他用范疇的演變來分析心理學的歷史發展過程。范式與范疇在心理學的歷史中是一對相互聯系的概念。我們將嘗試著分析范式與范疇的特點,它們的區別與聯系,并探索它們在心理學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一)范式與心理學的發展
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庫恩闡述了他的科學范式理理論。在這一理論中,盡管范式是一個關鍵的概念,但庫恩卻從來沒有對它作出規定性的、簡明扼要的解釋,而是在不同的意義上使用范式這一概念。有人統計,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庫恩對范式的概念作出了二十余種解釋:有時他把范式看成是科學家所共有的信念,有時他把范式又看成是科學家共同的研究傾向,或理論、定律、模型、準則、方法,甚至研究工具和儀器。但一般說來,范式的基本含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從心理方面來說,范式是科學群體的共同態度和信念,是從事某一學科的科學家所共同分享的立場和觀點;第二,從理論方法上來說,范式是科學群體所公認的“理論模型”或“研究框架”,如“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是古典天文學時期天文學家的范式,“牛頓力學”是古典物理學時期物理學家的范式,“相對論”則是現代物理學家的范式。這些范式都是由特定時期從事這一科學的科學家所公認的理論框架所構成,庫恩認為,范式的形成是科學成熟的標志,任何一門學科只有具備了穩定的范式,才能稱之為規范科學。
依據范式的概念,庫恩闡述了科學發展的動態模式,這一動態模式包含了這樣幾個階段。第一,前科學時期。在這一時期內,范式還沒有形成,學科內部學派林立,相互之間爭吵不休,依據庫恩的觀點,大部分社會科學,包括心理學,目前都處在這一階段。第二,規范科學時期。穩定的科學范式開始形成,大部分科學家依據范式進行研究,對共同的范式堅信不疑,在發現范式與經驗事實不一致時并不導致懷疑范式本身,而是懷疑自身的觀察能力。第三,反常與危機。當與范式不一致的現象亦即反常經常出現時科學家對于范式的信心逐漸動搖,產生了分歧和混亂,學科由此喪失了共同的研究基礎,爭吵和爭論再次出現,此時,科學的發展進入了危機時期。第四,科學革命。反常導致革命,科學革命是以新的范式代替舊的范式,是科學面貌的根本改觀。第五,新的規范科學時期。通過革命,新的科學范式得以確立,科學重新進入了一個穩定發展的規范科學時期。
盡管庫恩認為心理學還處在前科學時期,但一些心理學家還是依據范式的概念闡述了心理學的動態發展過程,美國心理學家巴斯在《心理學革命的結構》一文中,認為心理學的發展經過了四次革命。
第一,從構造主義到行為主義的革命。構造主義心理學以內省的方法研究意識的構造。它的科學范式有這樣幾個方面:(1)實驗內省的方法;(2)以意識構造的分析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3)由于需要個體的內省作為研究的途徑,內省的主體必然被看成是積極的、主動的。行為主義以新的范式取代了構造主義的舊范式。行為主義的科學范式包括的內容是:(1)客觀實驗的方法;(2)以可觀察共證的行為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3)由于把個體看成是受刺激和反應控制的,因而個體被看成是消極的、被動的。行為主義的革命成功地推翻了構造主義的范式,確立了行為主義的統治地位。
第二,從行為主義到認知心理學的革命。無論是早期的行為主義還是新行為主義,都不把作為研究對象的人作為主體進行研究,而是把人作為一種客體,當成消極、被動的有機體。認知心理學的產生改變了這種狀態,確立了一種新的范式。認知心理學的范式包括以認知過程作為研究對象,探索感知、記憶、思維等內部過程,并把人的心理過程看成是積極的、主動的,從而再次確立了作為研究對象的人的主體地位。
第三,精神分析的革命。行為主義和認知心理學的革命產生于實驗心理學的內部,而精神分析的革命卻產生于實驗心理學的外部。在弗洛伊德之前,理性和意識是人的突出特點,心理學家認為人的行為是受理性和意識支配的。然而弗洛伊德從根本上改變了心理學家對人的看法。在弗洛伊德那里,人成了本能沖動的犧牲品,人是受無意識支配的,是非理性的,人的一生決定于本能的力量和早期經驗的作用。這一范式在某種程度上同行為主義的范式有著共同之處,因為兩者都把人看成是消極的、被動的客體,是為某種力量所決定的。
第四,人本主義革命。人本主義心理學自稱是心理學的“第三勢力”,是不同于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范式的另外一種新范式。的它反對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把人看成是客體的決定論模式,認為人是積極的、生動的、自主的,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為、決定自法己的命運。在人本主義的范式中,人是自由的、有理性的和富有創造性的,總之,人不再是一種被決定的客體,而是一個積極行動的主體。這種對人的觀點確立了一種新的范式,代表著心理學中的人本主義革命。
巴斯所提出的心理學革命究竟能不能稱之為革命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肯德勒在《進化還是革命?》一文中認為上述所謂的革命并不能稱之為革命,而只能稱之為進化,因為革命帶有破舊立新的性質,是舊的范式的徹底推翻和新范式的建立。但在心理學中,從一個學派向另一個學派的過渡并不帶有這種性質。在從構造主義向行為主義的過渡中,行為主義并沒有徹底拋棄構造主義,而是繼承了構造主義的自然科學化傾向和元素主義的分析方法;認知心理學也沒有徹底拋棄行為主義,它只是從量的方面強化了新行為主義的某些觀點。例如,認知心理學家接受了刺激—中介因素—反應的公式,所不同的只是認知心理學家不把中介因素看成是某種生理刺激,而是把它看成是知識或心理表征。因此從構造主義到行為主義又到認知心理學是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而不是破舊立新的革命。
根據庫恩的觀點,范式是某一學科內的所有科學家所共同接受的。而巴斯所提出的心理學的四次革命中所形成的范式沒有一個具有這種特點。即使行為主義的范式也沒有成為當時所有心理學家共同的基礎。盡管它的影響遍及整個西方心理學,但在它的內部就存在著明顯的分歧;在它的外部,精神分析的存在則使心理學內呈現兩極對立之勢。因此,如果說在行為主義時期,心理學確實形成過范式的話,那么心理學學科內的范式也不止一個,至少心理學中還應存在著另外一種范式,即精神分析的范式。顯然,這種范式不是庫恩意義上的范式。
所以,至少就目前為止的心理學來說,還不曾存在一個公認的科學范式,但是,即使庫恩也承認缺乏范式的學科內也存在著某種“類似于范式的東西”,這個“類似于范式的東西”指導著心理學家的研究,規定著心理學家的思維方式,它就是我們下面所要談的范疇。
(二)范疇的種類及其基本含義
范疇一詞也可譯為規定、規范和法規等。它是心理學家所采取的一種態度或價值觀,這種態度和價值觀決定著他對心理學基本問題的解釋,使他的行為自覺地與范疇所規定的原則相一致。例如,量的研究或數量化是心理學的一個基本范疇,當持這一范疇的心理學家面臨一個心理學的問題時,他會不加思考地去嘗試把他的研究數量化,而不考慮這個問題是否適合數量化。
范疇與范式是一對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從它們的聯系方面來說,它們都是一種態度或信念,也都是一種具有導向性的理論框架。所不同的是,范式在某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只有一個,而范疇卻可以有多個;就使用的范圍來說,范式是某一學科的科學家所公認的,而范疇則是某個學派甚至學派內的某個群體所信奉的,其范圍明顯小于范式;就表現形式來說,范疇總是有它的對立面,往往以對立的形式呈現,如理性與非理性、中樞論與外周論等。
美國心理學史家沃森認為從心理學的歷史發展上看,心理學內容包括在18對以對立形式呈現的范疇中。
(1)有意識的心理主義與無意識的心理主義,或稱意識與無意識。強調人能意識到自己的心理事件和心理活動,把研究的重心放在意識層面的心理活動上的觀點構成了有意識的心理主義;而強調心理事件的無意識特性,以無意識的心理活動作為心理學的研究重心的觀點則體現了無意識的心理主義。
(2)內容上的主觀主義與內容上的客觀主義。把心理學的研究內容或研究對象定義為個體主觀的心理活動、心理事件或經驗的觀點屬于內容上的主觀主義,如馮特的內容心理學;而把研究對象限制在個體可觀察的行為的觀點則應屬于內容上的客觀主義,法其典型的表現形式是行為主義。
(3)決定論與非決定論。決定論的觀點認為所有的心理事件都是有原因的,都是由某種先行的因素所決定的,因而我們可以依照先行事件解釋心理活動;非決定論的觀點與此相反,認為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人可以獨立自主地作出決定,不受外在因素的干擾。
(4)機能主義與構造主義。機能主義所要探討的是心理活動和心理的功能,而構造主義探討的則是心理的內容或意識的構造。機能主義和構造主義在這里并不是指心理學史上的兩大學派,而是指兩種大的研究取向,機能心理學和構造心理學只是它們的兩種極端表現形式。
(5)歸納主義與演繹主義。心理學的研究如何開始?是從個別到一般,由事實到概括,還是從一般到個別,從一般原理到個別結論?心理學的歸納主義認為應從個別的事實和觀察入手,在積累足夠資料的基礎上形成一般性的假設;演繹主義則強調從一般性的心理假設著手,從已知的理論推論出未知的事實。新行為主義者赫爾就是典型的演繹主義者。
(6)經驗論與唯理論。經驗論認為人的一切知識都起源于感覺經驗。實證主義和邏輯實證主義都從屬于經驗論陣營。唯理論否認感覺經驗的作用,認為知識來源于理性本身所固有的觀念。在現代心理學中,行為主義者是典型的經驗論者:而皮亞杰理論和喬姆斯基的語言理論則在一定程度上應屬于唯理論了。
(7)機械論與活力論。機械論以機械的觀點解釋一切心理事件和心理現象。活力論則反對這種傾向。哲學中的活力論認為生命、意識是物質的普遍屬性,萬事萬物都具有生命、感覺和思維。心理學中的活力論強調意識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心理現象的有機性,認為對于心理與意識的機械分析無助于其本質的認識。
(8)方法論的客觀主義與方法論的主觀主義。強調研究方法的可觀察性、共證性、重復性構成了方法論的客觀主義;強調研究方法應適合意識和心理本身的特性,認為自然科學的客觀實驗方法不適合心理學研究對象的觀點構成了方法論的主觀主義。這一對對立的范疇集中體現了實證主義和現象學這兩種對立的方法論對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影響。
(9)元素論與整體論。元素論主張以小的單位描繪研究對象,認為只要理解了組成整體的元素,就可以對整體有清楚地了解;整體論與之相反,它把整體的研究放在首位,認為整體大于部分之和。構造主義和早期的行為主義主張把研究對象分析成小的單位,是心理學中的元素論者;格式塔心理學強調意識的整體特點,是典型的整體論者。
(10)一元論與二元論。一元論有唯物和唯心之分,唯物的一元論認為物質是世界的唯一本源;唯心的一元論認為精神是世界的唯一本源。二元論主張物質和精神是世界上兩個獨立存在的實體,二者之間要么是平行關系,要么是互動關系。心理學發展史上的心身平行論和心身交感論都屬于二元論的范疇。
(11)自然主義與超自然主義。認為人的心理受到自然規律的制約,一切心理現象都不可能超越自然規律,都可以在自然的框架內得到解釋的觀點構成了心理學中的自然主義。大部分心理學家是自然主義者,但少數心理學家如超個人心理學家則認為自然原則并不足以解釋所有的心理現象,如高峰體驗、瑜伽現象等。他們主張以超自然的原則解釋某些心理現象。
(12)一般規律的研究與特殊規律的研究( nomotheticism-idiographicism)。前者強調發現適合于所有人的、普遍的、一般性的心理規律,后者則重點放在適合于個體特殊的心理規律上。
(13)外周論與中樞論。把心理事件的起因置于身體之內還是身體之外是劃分外周論和中樞論的一個明顯的界限。行為主義主張行為是受外在刺激所控制的,因而是典型的外周論者;而認知心理學把重心放在內部認知過程的探索上,又明顯代表了中樞論的觀點。
(14)純科學觀與功利主義觀。心理學的純科學觀起源于實驗法心理學的創始人馮特,并在其弟子鐵欽納那里達到頂峰。純科學觀反對心理學的應用研究,認為那并非心理學本門,而屬技術范圍;功利主義觀追求心理科學的功用,強調心理學的研究應能服務于社會。
(15)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由于受到實證主義與現象學兩種方法論的影響,心理學內一直存在著重視質的研究與重視量的研究兩種傾向。質的研究把區分心理現象在性質上的不同作為重點,而量的研究者強調心理過程的數量化。
(16)理性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理性主義強調人的理智、智慧和意志的主導作用,認為理性能戰勝情感,意志能支配情緒;非理性主義的觀點與之相對立,認為人的情緒和情感在人類的心理生活中起主要作用,理性處于從屬的地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強調了本能沖動對于人類行為的支配作用,是典型的非理性主義。
(17)靜止觀與發展觀。怎樣看待形形色色的心理現象?是以不變的模型分析不同發展階段的心理事實,還是把心理事實置于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中,以動態的眼光看待這些現象?前者是心理學中的靜止觀點;后者是心理學中的發展觀點。
(18)靜態論與動力論。靜態論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心理現象中持久的、恒定的一面,而動力論則注重行為與心理現象的動因方面,力求尋找深層次的原因。弗洛伊德探索了本能沖動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是心理學中最早的動力論者。
在我們看來,上述18對范疇并沒有窮盡心理學中的所有范疇,其他在心理學的發展中發揮影響的范疇至少還有這樣一些:科學—人文、還原論—非還原論、意識—行為、先驗論—環境論、本能觀—文化觀等。心理學是一門缺乏范式的學科,但卻不是一門缺乏范疇的學科,范疇的多樣性決定了心理學學科的復雜性。
(三)范疇的特點及其在心理學發展中的作用
范疇的最明顯特征是它的導向性。前述各種范疇既不是一種分類系統,也不是心理學史家分析歷史的便利方式,而是心理學家形形色色的思想武器。心理學家在從事研究時,經常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他為什么選擇這種方式而不是那種方式處理問題是受到他所信奉的范疇的影響,范疇往往使心理學家“先入為主”。信奉科學主義的心理學家往往對內省的內容和方法一概加以排斥,而不管這種內省的內容和方法是否具有實際價值。某些范疇的導向性對心理學家的影響是如此的巧妙和隱藏,以至于心理學家很難意識到它的影響和作用,而認為理應如此。例如,當代西方心理學家中的大部分人是一元論者,亦即大部分西方心理學家受到一元論的影響,但是,如果你稱某個人是一元論者的話,他往往不會接受,原因是他已習慣于一元論的思維方式,并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同樣地,經驗論的范疇也已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大部分心理學家在通過觀察法研究人的行為時并沒有意識到他受到經驗論的影響。
范疇對心理學家思維方式的這種隱蔽影響在對立范疇中的一方處于絕對優勢地位時表現得最為明顯。在對立雙方的力量勢均力敵時,兩種范疇提供了兩種思維方式,心理學家不得不在其中進行選擇,因而可以意識到范疇的影響;而當一方處于支配地位,另一方處于休眠狀態時,處于支配地位的一方就給心理學家規定了一種思維方式或思維習慣,使心理學家在不知不覺中依照這種思維方式選擇和處理問題。
范疇的另一個明顯特征是它的對立統一特性。范式只有一個,在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學科內只能存在一個范式,與之對立的范式要么取而代之,要么在范式的革命中銷聲匿跡。范疇卻總是存在著對立面,往往導致激烈的角逐和爭斗。對立雙方的力量相互的轉化,在某一時期內這一方勢力強大,而到了另一個時期對立一方又獲得了強勁的勢頭,對立中的一方可以在一定時期內處于支法配地位,但另一方并不會消失,至多是處于休眠狀態,在一定的條件下還會重新活動,恢復它對心理學家的影響。在此方面一個明顯的例證是環境論和天賦論對心理學家循環往復的影響。在英國心理學家高爾頓時期,天賦論盛行,環境論沒有多少市場;行為主義產生以后,環境論占據優勢地位,天賦論幾乎銷聲匿跡;但是近年來天賦論又重新抬頭,并獲得許多實驗研究的支持。心理學中的許多對立范疇都是這樣此起彼伏的,對心理學家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
但是范疇的對立性也不是絕對的。隨著科學的發展,某些原來對立的范疇可在更高一級的水平上得以調和和統一。經驗論與唯理論作為一對對立的范疇在哲學史和心理學史上已存在多年,但有關腦科學的最新研究顯示兩者都有一定的合理之處,因而可以綜合。歸納主義與演繹主義也是一對研究方法上的對立范疇,但現代的心理學家很少強調其中一個而拋棄另一個。實際上,現代心理學家更愿意使兩者相結合。某些對立的范疇之間可能存在著程度或等級的關系,心理學家對其信奉的程度可能居于兩者之間,而不是在兩個極點上。
值得指出的是,范疇并不是孤立的。前文對范疇種類的闡述很容易給人以一對對孤立的范疇互不聯系、彼此單獨發揮影響的錯誤印象,實際的情況是,范疇相互交織、互相聯系,很少有范疇孤立發揮作用。如機械主義、靜止觀和元素論總是交織在一起;經驗主義、客觀主義和決定論也常常相互聯系。相互聯系的范疇組成一個理論框架,構成了心理學學派的理論基礎。深入的分析可以發現:決定論、機械論、外周論、自然主義和方法論與內容上的客觀主義構成了早期行為主義的理論基礎;無意識的心理主義、內容上的主觀主義、非理性主義是精神分析的基礎框架。范疇的不同結合構成了心理學學派的不同特色。
范疇對心理學的發展曾起到積極的作用。從歷史上看,心理學起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哲學,從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哲學至近代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哲學思想都對心理學的獨立產生影響,而這種影響是以范疇的形式出現,為心理學的獨立提供了理論基礎;二是自然科學,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和實驗技術也成為心理學的范疇而為心理學家所借鑒。心理學家中的動力論、方法論上的客觀主義等都源于自然科學。在心理學的發展過程中,其他學科的新思想和新觀點不斷地成為心理學中的新范疇,對心理學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但是,范疇的多樣性也導致了心理學學科性質的復雜性,使心理學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難以實現統一。心理學自獨立之日起,學科內部就存在著激烈的爭論,信奉不同范疇的心理學家依據不同的理論相互攻擊和指責。由于雙方各執不同的范疇,因而誰也難以說服對方,陷于無休止的爭吵之中,正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樣,每個心理學的流派的理論基礎都由不同的范疇所組成,學派的演變實際上是范疇的演變。巴斯在《心理學革命的結構》一文中所闡述的心理學的四次革命實際上并非范式的革命,而是一種范疇的演變。心理學只有解決了范疇的多樣性問題,形成一個統一的范疇即范式,產生一場范式的革命,才能成為一門“規范”科學。
(葉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