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血糖異常波動
2011-01-28 11:36:41 來源:《糖尿病之友》/作者:顧明君 瀏覽:0 字號:[
小中大]
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主要生化特征,高血糖與慢性并發癥的發生及發展密切相關,其對機體組織器官的損害主要通過持續高血糖和血糖異常波動(或血糖異常漂移)兩種方式實現,其中血糖異常波動的作用不容小覷。血糖波動性越大,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率越高、預后越差。基礎研究表明,血糖波動性增大,能夠加速血管內皮細胞的凋亡和促進血管并發癥的發生與發展;臨床研究表明,血糖波動性增大,容易導致低血糖的頻繁發生和高血糖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增加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減輕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異常波動非常重要。
正常血糖波動的特點
如果把血糖變化比作大海的波濤,那么正常血糖波動猶如風平浪靜碧波蕩漾的大海,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異常波動,則猶如大風大浪乃至狂風惡浪的咆哮的大海。
正常血糖波動變化幅度小,時限短,變異小,機體調節能力強。空腹血糖通常保持在3.9~5.6mmol/L,一般進餐開始10分鐘后,由于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而使血糖濃度開始升高,1小時內血糖濃度達到高峰,但幾乎不會超過7.8mmol/L,并于2~3小時內回到餐前水平,同一天內血糖波動幅度在2.0~3.0mmol/L,而不同日之間血糖波動幅度為0.8mmoL/L。
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動的特點
糖尿病未治療者血糖波動特點是變化幅度大,時限長,變異大,機體自身調節能力差,波動發生在正常血糖范圍水平之上。2型糖尿病患者除基礎血糖水平升高外,還表現為同一天內及不同日之間血糖波動幅度明顯增大,波動幅度分別高達6.0mmol/L和2.0mmol/L,是正常個體的3倍和2.5倍,甚至更大。同時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過度升高并持續較長時間,且伴有血糖峰值的延后。胰島功能明顯衰竭的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動更為明顯。
口服刺激胰島素分泌的藥物或注射胰島素的患者,因低血糖風險,使血糖波動更加復雜。血糖變化幅度大,時限長,變異大,機體自我調節能力差;血糖波動可從高血糖到低血糖水平,且低血糖多為藥源性、機體自身難以糾正。
監測血糖異常波動
根據血糖監測結果判斷血糖波動情況。一般情況下可采用自我血糖監測,包括測定空腹、三餐前、三餐后2小時、睡前、凌晨2:00~3:00、或有與平時異樣的表現時的手指毛細血管血糖。如果同一天血糖餐后與餐前相差過大,或者最高和最低值相差過大,以及不同日同一時點血糖值相差過大,則說明存在血糖異常波動。應進一步明確血糖波動的幅度、持續時間、發生頻率,以及血糖異常波動是僅僅發生在高于正常范圍血糖水平,還是也發生在低于正常范圍血糖水平。也可采用動態血糖監測技術,通過測定組織間液葡萄糖的濃度來計算血糖濃度,反應全天血糖波動的情況,連續三天的血糖監測可以得到多項評價血糖波動性的指標,還可以及時發現導致血糖波動性增大的誘因。
追尋血糖異常波動的原因
常見原因包括疾病(糖尿病及肝腎胃腸垂體病變等)、藥物、飲食、運動、情緒、睡眠等諸多方面。造成血糖異常波動的主要內在原因是胰島功能明顯損害,造成胰島分泌胰島素不能滿足機體需要,包括不能即時應答、適時分泌和分泌量相對或絕對不足。其次胃腸功能紊亂如胃麻痹,引起食物、藥物的吸收改變和胃腸激素的調控異常。主要外在原因包括進餐的質、量、餐次、時間的改變,和抗糖尿病藥物特別是胰島素促泌劑,及胰島素種類、劑量、注射時間,和胰島素使用與飲食配合的改變。
采取行動,減輕血糖異常波動
應針對引起波動的原因,有的放矢。加強血糖監測,藥物治療方案應模擬生理規律。降低餐后高血糖可選用α-糖苷酶抑制劑、格列萘類、速效胰島素及其類似物、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二肽酰肽酶-IV(DPP-IV)抑制劑;穩定基礎血糖,減少低血糖可選用長效胰島素類似物、雙胍類、格列酮類。針對難以控制的血糖異常波動,可進行動態血糖監測和胰島素泵治療。
(編輯/唐袁媛)
|
更多相關文章
·
注射胰島素一日一劑效果最好·
糖尿病自我檢查診斷的幾種方法·
新發現:黃芩苷可防治糖尿病并發癥·
糖尿病患者肝功能不好宜盡早用胰島素·
打胰島素要不定時監測血糖·
糖尿病患者哪些情況不宜服降糖藥·
胰島素打的次數越少越好?·
氣海--元氣匯集之穴·
裝了胰島素泵真的再也不用擔心血糖了?·
糖尿病患者在月經期間血糖會波動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