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大年初一登陸大熒幕以來,《流浪地球》以勢不可擋得氣勢,拿到了42.82億票房(23日下午數據),一舉奪得內陸票房排行榜亞軍。人們熱火朝天討論,小破球還有多大的前進空間,吳京能不能超越吳京?
幾乎與內陸上映同步,《流浪地球》也在北美上映,創造了5年來中國電影在北美的最佳票房記錄。
前兩天,奈飛(Netflix)宣布獲得《流浪地球》除中國內陸外的全球流媒體播放權,將會把《流浪地球》翻譯成28種語言,面向全球190個國家和地區的觀眾播放。
盡管《流浪地球》在全世界華人圈都造成了很大的轟動效應,但什么時候能在深圳一水之隔的香港上映,就成了一個謎團。很多香港網友不停地詢問,為啥他們看不到《流浪地球》?
終于,這個謎團在今日揭開。安樂影片發布消息稱,《流浪地球》將于2月28日在港澳52家戲院盛大獻映。雖然比內陸上映晚了23天,但也創造了近年來純內陸電影在港上映的最快速度記錄。
淺淺一條深圳河,為何帶來如此長的“時差”、如此深的“文化隔閡”?
“劉培強”完勝“冷鋒”
內陸電影登陸香港,歷來困難重重。這其中,最有標志性意義的,正是吳京自導自演的、內陸票房總冠軍《戰狼二》。該片于2017年7月在內陸、馬來西亞、新加坡、澳洲、北美等地同步上映,8月份登陸英國及新西蘭,然而直到9月份才在香港上映,被媒體形容為“全世界最后一個上映地”。
《戰狼二》在香港的票房極為慘淡。一方面,由于上映時間過晚,很多心急港人都在網絡上看過高清盜版,有的即使沒看也過了那個熱乎勁;另一方面,很多戲院都沒排片,有的即使上映排片也很少,時間也不合理,不是早晨10點就是晚上11點,很難吸引到觀眾。上映第1天,票房僅有24萬港元,香港電影界對《戰狼2》的評分更是低到了3.2分。
2018年7月5日,《我不是藥神》在內陸上映,成為當時最受關注、社會討論也十分熱烈的影片,最終創造了31億的票房,目前位列內陸票房排行榜第六名。
《我不是藥神》不但票房飄紅,還在去年金馬獎評選中斬獲最佳男主角、最佳新導演和最佳原著劇本獎,證明了其藝術價值,奈飛也簽下了電影的全球播放權。
然而,這部電影直到2019年1月3日,才由香港百老匯12家影院上映,這時距離內陸首播已經過去了半年時間,可以說黃花菜都涼了。上映首日,僅上午的半價場人氣尚可,下午場次慘不忍睹,最終當日僅有7萬票房入賬。
這么一比較,《流浪地球》在內陸上映23天后就能登陸香港,劉培強中校的戰斗力果然要比退役特種兵冷鋒要強;而且全香港只有57家劇院,大部分都會排《流浪地球》,這樣的排片規模,也能保證其在香港的票房不會太慘淡。
其一,根深蒂固的“文化優勢”心理
香港為何對內陸電影不感冒?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香港電影都占據著華人影視制作的高地,是時代風潮的引領者,素有“東方好萊塢”之稱,不可避免地滋長了香港人對于內陸文化產業的優勢心理。
想想看,改革開放以來,吳宇森、杜琪峰、王家衛、徐克、王晶……哪一個不是如雷貫耳的名字,拍攝的很多電影都在內陸掀起觀影熱潮,很多經典影片就連現在很多電視臺也會反復播放。
然而,近十多年來,香港電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沒落,電影人紛紛北上來延續藝術生命、謀求更大市場。《無間道》之后,還有幾部純港產片能在內陸引發高度關注的?還有幾部能拿到漂亮票房數據的?
但很多香港人并不愿意面對包括電影業在內、多個行業已經落后于內陸的現實,始終用一種“祖上曾經也闊過”的心理來看待內陸電影,院線不愿意播放,市民也不愿意掏錢觀看。這與大部分港人內心深處對內陸的優越感是一致的。
那么,香港人愛看啥?或者說,院線愿意播啥?
一種是“純種港產片”。
以今年的香港春節檔為例,院線上映多的是《新喜劇之王》,以及《廉政風云》。當然大家都知道,這兩部片子在內陸,不管是票房還是口碑都撲街了。
另一種,就是代表“品質”的好萊塢大片。
好萊塢電影和進口電影始終統治著香港票房,尤其是好萊塢電影,香港2017年票房最高的10部電影,全部都來自好萊塢。至于2018年香港電影市場票房,好萊塢大片包攬前8名,兩部韓國電影占據9至10名,華語片同樣被擠出前10名。
想想也是,絕大部分內陸片都沒機會在香港上映,勉強上映的排片也很少,又談何拿到票房?
比如《阿凡達》制作團隊的新片《阿麗塔:戰斗天使》(港譯:《銃夢:戰斗天使》)。這部電影于2月5日大年初一上映,居然比美國早一周,比內陸早半個月。電影上映前,地鐵、公交站牌的廣告欄里,鋪天蓋地都是宣傳畫。
最終,《銃夢》以1203萬港元,奪得香港春節檔(除夕到正月初三)票房冠軍,《廉政風云》以1175萬港元占據亞軍,《新喜劇之王》則為季軍。
同樣是科幻劇,內陸拍攝的《流浪地球》,因為“血統不夠高貴”,自然沒有《銃夢》這樣的待遇,只不過后來看票房很熱、話題很火,香港電影發行人才決定跟進,這才讓《流浪地球》上映日期沒有拖得太久。
其二,長期殖民統治導致的家國情懷缺失
2015年12月17日,香港上映了一部很“特別”的電影《十年》。
影片分為《浮瓜》(黑白制作)、《冬蟬》、《方言》、 《自焚者》和《本地蛋》五個短片,主要內容是攻擊抹黑內陸、發泄“香港人被打壓的憤懣”以及宣揚“港獨”思想。
就是這部基調黑暗的影片,于2016年獲得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獎、第22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年度推薦電影。為此,當年金像獎的頒獎儀式在內陸遭到禁播。
《十年》獲獎,是香港回歸21年來香港社會撕裂、分離主義及“港獨”思潮甚囂塵上的一個縮影。香港的學校大部分是宗教學校,教育內容也是學校自主確定,教材中涉及內陸的部分大部分都是負面的,當初推行“國民教育”也被狙擊。可以說,大部分港人雖然身體上回歸了,但情感上尚未回歸,對“中國人”的身份和華夏文明始終有很大的距離感。他們對西方文化的認同,遠遠高于對華夏文化的認同,對“香港人”身份的認同,遠遠高于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
這就可以說明,《戰狼二》為啥在香港遇冷。因為這部電影宣揚的是一個日益強大的祖國,保護著在海外的每一個中國人。港人沒有內陸同胞那樣強烈的家國情懷,有的對原宗主國英國的歸屬感還要更強,貼上“民族主義”標簽的影片自然會很反感。
比如,影片結尾的那個護照,內陸同胞看了會熱血沸騰,香港人卻完全無感。因為他們有單獨的護照,很多人還持有英國海外屬土護照。這樣的情況下,代入感就很少。
同樣遭遇的還有《紅海行動》。雖然這部電影是香港導演林超賢拍攝的,在香港有一定的關注度,但上映后排片少得可憐,場次要遠遠低于好萊塢大片《紅雀特工》和漫威巨制《黑豹》,差距都在100場左右。
香港的觀眾對于《紅海行動》并沒有多少期待,和內陸觀眾的熱情形成鮮明對比。該片在港累計票房872萬港元,連內陸火爆時幾個小時的票房都趕不上。
直白點說,電影是文化輸出的一個部分,其背后總是有著意識形態的宣介。我們觀看好萊塢大片,往往也會默默接受美國英雄拯救世界的設定,以及所謂的“自由和人權”。
內陸電影走向海外,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一個部分,在推廣過程中遭遇各種困難是可以遇見的,畢竟是“一個中國式英雄”替代了“美國式英雄”,“一個中國式故事”替代了“一個美國式故事”。
但我相信,伴隨著中國崛起的進程,中國本土制造的電影不但可以雄據內陸票房總冠軍,同樣可以逐步在北美、歐洲占據冠軍。
到那時,香港人的心理回歸,應該也會完成了吧!
其三,缺少有號召力的電影明星
截至2018年12月,香港院線僅剩57家。這是由于香港地價房租日益高企,院線成本日高,但觀影人數卻在持續下滑,為了生存,香港院線更愿意播放“自帶流量”的電影。
今年春節檔,無論是《新喜劇之王》還是《廉政風云》,他們都是較為典型的港產片,有周星馳、麥兆輝、劉青云、張家輝等一幫香港人熟悉的影星,講的也是香港人熟悉的生活,因而更有票房號召力。
相比之下,吳京在香港的影響力要遜色不少。當年,吳京決然赴港發展,參與了《殺破狼》《男兒本色》等影片的制作,也打出了一些名堂。但他在香港始終不溫不火,同時也因為與甑子丹等香港武打明星的個人恩怨,最終退出了香港,重回內陸發展,并靠著《戰狼二》一飛沖天。
《流浪地球》除了吳京,還有吳孟達,但吳孟達早先也不是一線明星,現在更可謂過氣,觀眾是否買賬還不好說。
因此,對于香港的影片發行方來說,對內陸電影更多采取等待、觀望態度,等待內陸夠火爆了、在港有足夠話題與關注了再引進,這樣可能更保險,掙錢的幾率更大。
那么,《流浪地球》能否靠其接近好萊塢水準的制作質量,充滿想象力的敘事方式,讓香港人成功摘下有色眼鏡呢?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