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書法創作呢?書法創作是作者以扎實的書法功底為基礎,運用形象思維的方法,通過筆墨對創作素材漢字進行精心造型和布局,用線條表達作者情性,構造體現時代審美觀的藝術形象的一種創造性勞動。
判斷一幅書法作品是不是藝術創作,本書以為主要從創作過程和創作結果兩個方面來認識。
書法創作是一項嚴肅的工作,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具有明確的創作意識和特定的情感表達方式,古人寫詩有“吟安一個字,揉斷數根須”的記載,進行書法創作,亦是“意在筆前、筆居心后”,胸有成竹,然后下筆。
有人會說,顏真卿寫《祭侄文稿》,本無意于書,他的《祭侄文稿》那么精彩,難道不算藝術創作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
創作一幅作品,須胸有成竹,“成竹”在哪里,在內容的選擇、幅式的確定、章法的安排、情性的表達,還有一項“非一日之寒”的重要前提,即精湛的書藝,在這幾個要素中,顏真卿具備了精湛的書藝,又有特定的書寫內容,幅式用一般草稿的形式,章法上沒有特別的講究,情性表達卻是淋漓盡致的。由此可見,顏公當時寫《祭侄文稿》時,雖是下意識的自我流露,由于具備了創作的基本要素,其中特別是書藝表現技巧,加上“進入角色”的情感表達方式,所以其傷口理所當然屬于藝術創作。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而事實上,沒有踏破鐵鞋的覓來墊底,哪有全不費功夫的得來呢?所以,不經意的藝術作品也只發生在書法造詣高深、內心情感豐富的書法家身上。
創作的結果是創作過程最后的歸宿,也是對創作過程的最好檢驗,創作的目的是寫出精彩動人的書法藝術作品。因此,沒有嚴肅認真的態度和明確的創作意識,只一味地玩弄某些書法技巧,其活動是屬于非藝術創作的,同樣的道理,態度最認真、創作意識最明確,由于眼高手低,力不從心,寫出的作品質量低劣,也不能稱之為藝術創作。
主觀愿望和客觀效果的一致性,認識和實踐的一致性,傳統功力和時代審美觀的一致性,是我們進行書法藝術創作的出發點。
二、書法創作的基礎
1.練好內功
藝術高樓的建立,依賴于扎實穩固的基礎。
在進行書法藝術創作之前,先必須打好底子,多看、多練、多積累,以期厚積薄發。首先,須對行草書的基本知識有較透徹的了解,其中包括源流、現狀、各個時期的作品與書家、書法基礎理論知識、文房四寶等。這樣,便于在練習時擇善而從,取法乎上,在創作時能得心應手地運用書寫工具,確立較高的藝術水準,取得好的藝術效果。同時,對其他書體也要有一個基本了解,行草書不是孤立的,它與其他書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要能融會貫通,方為高手。其次,要熟練掌握書法技巧。書法技巧主要包括執筆、用筆、點畫、結體、章法等。掌握這些技巧的方法,最主要的是向古人學習,歷代書家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墨跡或拓本,為我們留下了精辟的書論,這些是我們先輩成就的匯展,也是經驗和智慧的結晶,是一筆最寶貴的財富。
學習古代優秀范本,其方法分為四個步驟:全面瀏覽,重點選臨,細心領悟,循環推進。
全面瀏覽。歷代名帖琳瑯滿目,不可能、也不必要本本臨習,先大致看幾遍,作到心中有數,特別是初學者由于鑒賞水平的關系,對有些好范本,也并不見得怎么喜歡,可以先把自己最喜歡的、又適宜自己臨習的帖挑選出來,進行細微的觀察和研究,為動手臨習作準備。
重點臨習。作為某一段時期臨習的范本不宜多,宜選擇一本或兩本作藍本,重點臨摹,臨是指把帖放在旁邊,照帖寫,摹類似于描紅。兩種方法可以同時結合進行。臨摹先應求形似,再求神似,從形似中熟悉帖中用筆的提、按、使、轉、頓、挫、遲、疾等技巧,反復比較,反復改進,當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后,再意臨,求神似,循序而漸進。
臨帖須天天堅持,培養耐心,切不可浮躁,三兩天即換帖,淺嘗輒止。
細心領悟。臨帖是手段,不是目的,在臨習中,要邊臨邊悟,周星蓮《臨池管見》中說:“臨摹既久,則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變通。坡翁學書,嘗將古人字帖懸諸壁間,觀其舉止動靜,心摹手追,得其大意。此中有人,有我,所謂學不純師也。又嘗有句云:'詩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爛漫是吾師’,古人用心不同,故能出人頭地,余嘗謂臨摹不過學字中之字,多會悟則字中有字,字外有字,全從虛處著精神。”如果說臨習是為入帖,那么領悟便是從入帖走向出帖的,入帖是為得其技巧,出帖則是運用這些技巧寫出自己的面目。未入便出,則學無成,只入不出,則學為奴,能入能出,斯為成矣。
循環推進。要想創作豐富精致的作品,單學一本帖是不行的,要廣收博取,并且,隨著自己學識和書藝的長進,對帖的喜好又可能有新的改變,原來認為不怎么樣的帖,現在看起來愛不釋手了,原來十分喜歡的帖,反而不那么感興趣了,這時又可選擇新的帖開始由入到出的過程;還有一種情況,對已臨的某一帖,原以為了了于心,一段時期后回過頭來看,覺得只學了皮毛,未掌握實質,這樣也可以進行一次或數次的反復。如此循環,時間一久,熟練地掌握書法技巧,就理是難事了。
2.功在書外
誰都知道,書法是寫字,而寫字不一定就是書法。書法有著比寫字更豐富的內涵,同樣的道理,打好書法基礎需要扎扎實實地臨摹、練習,而僅僅只臨摹練習是創作不出高檔次的作品來的。書外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品格修養。字如其人。宋代四大家蘇、黃、米、蔡中的蔡,原是指蔡京,由于蔡京為人性兇,前后凡四出為相,結黨營私,流毒海內,被稱為六賊之首,故字亦被人瞧不起,由蔡襄把其從宋四家位置上替換下來。要書品高,先得人品高,雖然人品對書品來說并不存在直接的影響,但評書總離不開評人,君不見,卓然大家的趙孟●,由于其仕元,被認為無民族氣節,其書終擺脫不了“書奴”的譏誚么。
文化修養。宋蘇翁嘗曰:“退筆如山不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文化修養與書法創作是有直接關系的,學識廣博的書者,既悟得快,又變化適懷。一般來說,在同樣的功力下,文化修養好的書者寫出來的作品,比文化修養差的人品味要高,能追求更深邃的意境。我們在書賽中或展覽中常可見到這種現象,一些書者書法技巧不錯,而寫唐詩亦掉字或錯字,一些繁簡字分不清,從而影響了作品的藝術價值,這當然只是個極簡單的例子,文化修養對書法作品品味的影響遠不止這一點。
3.生活經驗
生活經驗亦是書外功的一個重要方面,書法創作需要積累。生活經歷豐富的人,見識與書藝的通感積累也多,情感也較豐富。“憤怒出詩人”,憤怒也出書家,唐代顛張(張旭)就是一個極典型的例子,孫過庭說“人書俱老”,既包含創作經驗多,也包含閱歷多對書藝提高的作用。
書法內功與書外功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是辯證的統一。
三、書法創作的過程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打好了基礎,作好了創作準備,進行某一幅作品的創作,就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
1.選定內容
書寫內容是受到創作目的支配的,我們進行書藝創作,總有一定的目的性,或送展,或饋贈親友,或自娛等等。內容選擇不當,往往直接影響作品的效果,故在內容的選定上要與目的相符。
在一般的書藝作品中,唐詩宋詞最為常見,這是因為這些內容適應面廣,對這些內容的創作,我們平時不妨試創作多一點,能做到在用時手到擒來。一個書家若在不同的展覽和作品集中,看到的總是同一內容,同一面孔,不免令人視為淺薄。而在有些活動中,并不是所有看起來好的詞詩,警句都是合適的,如一次,一大商場開業,一書者題詞時,舉筆半晌落下的兩個字是“學習”,內容雖并不壞,但總覺得與當時氣氛不大合拍。尤在一些場合,書寫內容是指定的,沒有選擇的余地,臨場發揮,又不可先試幾紙,更要求書者胸有成竹,落筆生花。所以,平時創作在內容上要多方面進行選擇。一般來說,內容選擇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參賽和展覽盡量靠近其主題;
饋贈長者用詞莊重,避免出現戲謔性語;
饋贈晚輩多用鼓勵性格言、詩詞;
喜慶對聯多用吉利詞語;
對外交流選用能增進友誼的詞句;
自娛性作品可以隨便一點,但不可庸俗。
2.選擇幅式
幅式是作品的衣裝,選擇幅式是為了更好的突出作品內容,增強整體藝術效果,翻開有些書家的作品集,其作品均是用一個幅式,我想,要是在這方面作些變動,豈不更豐富多彩。
有一些場合,書寫幅式有定規,如懸掛大廳墻上的作品只宜中堂,書齋空白窄長處,宜用條幅,婚、喪、喜、慶場合,一般用對聯,創作字數太多的作品,如長篇散文、詩詞集等,適用長卷;為大型建筑題額,一般用橫披。總之,要使幅式和場合協調一致,不致小氣,或擁擠難看,使作品藝術效果得到充分體現。
3.確立風格
對同一書家來說,整體風格雖然大致是一定的,但不同作品之間還是有區別,如顏真卿的《裴將軍》與《祭倒文稿》風格就迥然有異。動筆之時,須確立風格的基調,你是想把這幅作品寫得蘊籍含蓄,還是熱情奔放;是寫得溫文秀麗,還是老辣蒼勁。一般說來,確立哪種風格都無不可,問題是基調一經確立,就得一格到底。孫過庭《書譜》說:“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當你心中有譜,筆一落下,繼之一字,繼之終篇,風格必須統一。所以,王羲之在談其體會時說:“夫欲書者,先干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后作字。”
造詣高深的書家,往往在揮灑自如中把胸中意氣盡情地傾注于筆下,心手相應,于是寫出來的作品也意境深遠。
章法,墨色與氣韻是體現風格的重要方面,王獻之的“一筆書”,鄭板橋的亂石鋪街,張旭的鸞舞蛇驚,米芾的烏絲欄都體現出各乍的藝術風格。
創作中須充分調動自己的形象思維。通過點畫的粗細長短,墨色的燥潤濃淡,結體以疏密虛實和字與字之間的大小俯仰,既制造矛盾,又解決矛盾,以筆取形,使波瀾迭起,而整體和諧一致。包世臣說:“畫法字法,本于筆,成于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墨分五色,五色的說法各異。本書按作者自身體會認為:
追求枯澀凝重的效果,用濃而稠的墨,即焦墨。焦墨不可多用,否則書失神氣;追求深沉黑亮,精彩煥發的效果,用濃墨,這是許多書家喜用的一種;追求老辣蒼勁,出現飛白的效果用枯墨,其方法是干筆毫中蘸微許墨就是枯墨,作品中適當飛白,可增韻味;追求淋漓酣暢的筆調,用濕墨,即在不濃不淡的墨中再加適當的水,濕墨滲化浸潤于紙,別有風味;追求空靈疏遠的效果用淡墨,淡墨水多墨少,寫出的作品清淡飄逸。
創作可專以濃墨或淡墨創作,也可綜合運用,形成對比,使整篇剛柔相濟,濃淡相映,枯濕相和,創造一種特殊的韻味和情趣。
4.注入新意
創作是一件艱苦的創造性勞動,不能老是因襲別人的模式,在作品中應注入自己的東西,要敢于大膽作嘗試,闖新路。既然是創造,在某些方面難免有離經叛道之嫌,但這又何妨?茍無分殊,何來整合。書史上,能震撼人心的作者總是在分殊的路上跑得遠,且找到了寶藏的人,他們毅然離群而走,冒著孤軍深入不毛的風險,終于踏出了一條路。路一經走出,走的人便增多了,離群的人又成了合群人。
書法創作必須遵循古法,但遵循古法并不等于墨守成規。非義書法創新的人死守以古為鏡一條路,講究筆筆有來歷。而真正有創新意識的書者,共實并不反對繼承,他們只是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更應當走一走前人尚未走過的路。只要能實現既定的目標,“哪一筆是古人的”又何關緊要!因此,創作中當所書寫的內容與風格已醞釀成熟,創作情緒激發現來,就要大膽落筆,一氣呵成。
當然創作一幅作品有的要經過幾次反復,這是自然的,因為經過比較權衡,理解越來越深,激情越來越高,逐漸進入佳境。這樣才能找準感覺,創作出精湛的作品來。
四、書法創作的誤區
在創作中,如果沒有嚴肅的態度,缺乏廣博專深的學識,往往容易步入誤區。主要表現有如下幾個方面:
內容不當。有的作品書寫內容偏離主題,有的損害友情,有的生澀難以讓人接受
錯字漏句。有些作品中常出現錯字,怪字,漏字,漏句。特別是行草書中常有草字,而草字不是隨意簡省筆畫,而是有規則的,什么偏旁部首用什么符號代替,多筆畫字草化后是什么形態,均有定規,不能肆意杜撰。在同一字中,有的一半用簡化字,一半用繁體草化字,同一作品中,繁簡混雜,這些都影響作品的藝術性。
點畫草率。有的作者激情一來,肆意揮灑,用筆失控,點畫狼藉,法度全無,無美感可言。
拖泥帶水。一幅好的作品,不管怎樣騰挪變化,筆畫都要交待清楚,若字字牽絲,處處索帶,線條扭來扭去,或點畫與點畫之間模糊不清,會使觀者反感。
結體丑怪。字的結體貴在變化,但變化須符合美的規律,若是故作驚險,造型奇形怪狀,嘩眾取寵,效果會適得其反。
用墨失常。一些作者不善用墨,創作時或用宿墨,或用怪墨,或用臭墨,展開其作品或點線灰暗,或堆糊一片,或臭氣熏人,字字僵死,毫無生氣。
章法雜亂。創作時,胸中沒譜,下筆信馬游韁,致使出現稀拉斷氣,或擁擠不堪;有的為追求某種效果,而又力不從心,章法雜亂無序,既沒有學到別人的走路樣子,連自己走路的姿勢也丟掉了。
落款欠妥。落款內容與正文不協調,落款鈐印位置不對,落款字數太多,印章過大,喧賓奪主等等,是創作中常見的毛病。
搞好書法創作,惟有多學,多練,多探索,多嘗試,“紙上得來終覺淺,須知此事要躬行”,若一步一個腳印,不斷確立新的藝術目標,長期堅持下去,就能“人書俱老”,走向書法藝術殿堂的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