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傳統印象中,宋朝是書法史上的一塊重鎮。宋代四大書法家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各有風韻,宋徽宗趙佶的“瘦金體”別具一格,奸相蔡京、秦檜也都是著名書法家;蘇東坡寫出了號稱“天下第三行書”的《黃州寒食帖》,宋體字至今仍是印刷體的“扛把子”……
《黃州寒食帖》
可是,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邱振中卻給了宋代書法“成績平平”的評價。這是怎么回事呢?
一 宋人書法成績平平?
邱振中說:“以歐陽修為主的知識界精英已經意識到相對于儒學文章而言,他們那個時代的書法面臨更為危險的境地,因而力主‘字書之法’,以求‘比蹤唐室’。但他們那代人成績平平……行書難得遒逸,草書無人能寫。”為此,他舉了幾個例子:
第一,蔡襄書法欠缺雄強遒逸。
邱振中認為,被歐陽修等人數度譽為“本朝第一”的蔡襄,其作品“不乏用筆的精良、秀美的風姿,但難及魏晉行書的雄強遒逸。”
蔡襄《陶生貼》
第二,黃庭堅書法的流動感弱。
邱振中說:“(黃庭堅)借助在筆畫運行過程中加入額外的提按動作來彌補線條內部運動欠豐富、線條中部薄弱的情況……他的書法因而面貌一新……卻并沒有改變書寫流暢性受阻這一事實。”
黃庭堅《武昌松風閣》
第三,米芾難以扭轉歷史大潮。
邱振中認為,米芾的書法點畫線條避免了單調和平直,看起來更圓轉豐實、變化豐富,但是“歷史的大潮卻難以扭轉”。
二 宋人筆法缺絞轉?
為什么邱振中會給宋人的書法以如此低的評價,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認為宋人的書法缺少“絞轉”的筆法!
邱振中書法
邱振中非常推崇“絞轉”的筆法。他說:“將絞轉筆法內部運動的豐富性運用到極致的是傳為王羲之的《初月貼》《喪亂貼》《頻有悲禍貼》諸貼……它的特征在于,操作便捷,符合指腕運動的生理機能,并通過筆毫的轉動把種種復雜微妙的運動痕跡保留到點畫線條中,為點畫塑造出立體效果。”
王羲之《喪亂貼》
由于極度推崇“絞轉”,并認為“隨著時間的推進,魏晉逐漸成為而遙遠的歷史……從用筆上來說,實難再覓晉人殘紙及王羲之諸貼中渾厚、流暢而富有變化的絞轉筆法”,所以邱振中給宋代書法予以了較低的評價。他批評黃庭堅說:“由于絞轉筆法的缺失,他的作品在內在的流動感和氣勢上依然不能與晉唐的行草書相提并論。”
北宋·米芾《海岳明言》
與此同時,邱振中對使用“絞轉”筆法的米芾給予了很高評價。他說:“對前人書跡不遺余力的研習使米芾在古人筆法方面取得了比同時代書家更多的領悟和收獲……‘刷字’在他手下用得興致淋漓,它其實就是擺動和絞轉。把這些作品與傳為王羲之的墨跡放到一起,不難看出它們在用筆上的神似之處。”
三 宋人書法真的成績平平嗎?
邱振中對宋人書法給予了較低的評價,但是如果客觀來看,情況恐怕并非如此。何以見得?
第一,宋人書法有著巨大創新。
關于書法流變,明朝書法家董其昌說:“晉人重韻,唐人重法、宋人重意。”與前人相比,宋人在書法藝術上有著巨大的創新,其成就完全不亞于晉唐。概括而言:唐人重法,如老杜之詩,法度森嚴、莊重華妙;宋人尚意,若太白之作,自由爛漫、意趣盎然。
尚法過度有拘泥之失,故宋人以尚意補救;尚意過度有散亂之誤,故元人提出“用筆千古不易”,號召重學晉唐“筆法”濟之。書史就是這樣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怎能以宋人書法缺少“絞轉”的“筆法”就貶其“成績平平”?更何況宋人“尚意”之風,對于書畫合流,以及繪畫向“文人畫”方向轉變發生了巨大影響。
更何況,如果按邱教授所說,平運、絞轉、提按三種筆法的出現,意味著“毛筆在空間中運動形式的終結。”那這樣一來,后人如果再死守這三種筆法,那書法藝術的創新性何在?還有什么發展前途?米芾雖然因為會“絞轉"而受到邱教授推崇,但他的成就真的比創新性極強的蘇軾、趙佶厲害很多? "鼠尾”多被認為是病筆,蘇軾為什么還能用它寫出“天下第三行書”
第二,宋人書法有著極大價值。
宋以前的書法創新主要體現在“筆法”上,如先秦“平動”寫篆書,晉人“絞轉”寫行草,唐人“提按”寫楷書,它們分別對應著筆鋒的平動、滾動、上下運動三種空間運動形式。宋的書法創新主要體現在形態結構上。
絞轉
就藝術性而言,蘇軾字號稱“綿裹鐵”,肥扁樸拙,被黃庭堅戲稱“石壓蛤蟆”(山谷曰:“公之字固不敢輕論,然間覺褊淺,亦甚似石壓蛤蟆”);黃庭堅字瘦長多波折,被蘇軾戲稱“樹梢掛蛇”(東坡曰:“魯直(黃庭堅字)近字雖清勁,而筆勢有時太瘦,幾如樹梢掛蛇”);趙佶的“瘦金體”瘦勁靈動,“天骨遒美,逸趣藹然”,"如屈鐵斷金",在前人的書法作品中從未出現。這些極具個性、創造性的書法作品都極具藝術性與欣賞價值。
就實用性而言,今天電腦中的“宋體字”“仿宋字”“小標宋”“新宋體”一系列字體昭示著宋代書法的流風余韻,綿延悠長,前朝罕比。
所以,若因宋人書法缺少“絞轉”成就若以“成績平平”來形容之,恐怕就膠柱鼓瑟了。正所謂概“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務,正因為前朝過于看重“筆法”,所以宋人對“筆法”有所輕忽,另辟蹊徑是可以理解的。這恰可用李贄的《童心說》中有一段名言來作類比:“ 詩何 必古選,文何必先秦。降而為六朝,變而為近 體,又變而為傳奇,變而為院本,為雜劇,為《西 廂》曲,為《水滸傳》,為今之舉子業,皆古今至 文,不可得而時事先后論也 。”
四 “絞轉法"真的這么厲害?
“絞轉法"是一種筆法,據說“提按所形成的線條會造成點畫運動簡單化,造成點畫中部的軟弱無力……使線條的‘兩端雄肆’,而‘中截空怯’……絞轉由于在運行的過程中筆鋒不會離開紙面并做連續的滾動,故而所形成的點畫線條始終豐實并富有自然的變化,不會出現中部薄弱的狀況。"所以,就豐富書法線條的表現力的角度而言,學一學"絞轉”的筆法還是有很好的。
但是,把“絞轉”的筆法推崇到無以復加,視為王羲之筆法的不二法門,甚至作為評價書法作品的主要標準,這就有點本末倒置了,因為所謂的“筆法”只是創造藝術作品的一種手段而已。這正如書法家田蘊章所說:“靠著某個固定的執筆法,或者某一種技巧,以它視為可以寫好字與寫不好字的一個區別點,太武斷!……寫好字的生命性的東西是心靈的悟性和理解——理解到了,他用各種方法都能達到這個目的。”
田蘊章
因此,對于書法界一些名人如中央美院的博導邱振中、孫曉云等人過于推崇“絞轉”以及與其相關的“捻管”“轉管”之類技法的行為,田蘊章說:“反復地論證'捻管'與'轉管'的意義。強調過了,我告訴大家,強調過了!…………'轉管法'、'捻管法'——對于這個問題,我們說,不要把這個說得太絕對,也不要感覺自己發現了新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