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對
事實婚姻的法律態度變化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建國初期到1994年2月1日《婚姻登記管理條例》生效以前。在此階段,我國對事實婚姻的法律態度是有條件的承認。這期間的法律文件有1953年3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頒布的《有關婚姻問題的若干解答》、最高人民法院1956年11月14日頒布的《關于未登記的婚姻關系在法律上的效力問題的復函》、1957年3月6日頒布的《關于男女雙方已達婚齡未進行登記的一方提出離婚時應如何處理問題的批復》、1979年2月2日頒布的《關于貫徹民事政策法律的意見》、1984年8月30日頒布的《關于貫徹執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1989年11月21日頒布的《關于人民法院審理未辦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見》。
第二階段:從1994年2月1日始到2001年4月28日修正后的婚姻法頒布施行前。此階段對事實婚姻效力予以完全否認。1994年2月1日民政部頒布施行的《婚姻登記管理條例》第24條規定“未到法定結婚年齡的公民以夫妻名義同居的,或者符合結婚條件的當事人未經結婚登記以夫妻名義同居的,其婚姻關系無效,不受法律保護”。
第三階段:從2001年4月28日修正后的婚姻法頒布施行后至今。此階段的特色是對事實婚姻的效力又采取有條件的承認。不過這種承認是間接的、通過賦予補辦登記溯及力的方式來完成。2001年12月24日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簡稱《解釋(一))第4條規定“男女雙方根據婚姻法第八條規定補辦結婚登記的,婚姻關系的效力從雙方均符合婚姻法所規定的結婚的實質要件時起算”。
自2001年12月27日起,未辦理結婚登記即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者經補辦登記,其事實婚姻關系可溯及既往地合法化,得到承認與保護。
2001年12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5條規定:未按《婚姻法》第8條規定辦理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的男女,起訴到人民法院要求離婚的,應當區別對待: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前,男女雙方已經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按事實婚姻處理;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后,男女雙方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在案件受理前補辦結婚登記;未補辦結婚登記的,按解除同居關系處理。
根據這一司法解釋,首先在1994年2月1日以前,未辦理結婚登記即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者,只要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即可認定為事實婚姻,這一規定較之上述1989年的司法解釋中必須雙方同居時即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規定顯然放寬了對認定事實婚姻的條件。其次,補辦結婚登記是同居關系合法化的必要條件,其效力追溯至雙方均符合結婚的實質要件時起。如果雙方不補辦結婚登記,其關系為同居關系,不視為事實婚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